因此,中國已經貢獻了世界一流的武俠作家,中國還將貢獻世界一流的科幻、奇幻、偵探等類型文學作家。這裏麵當然是沾了語言使用人口的便宜,但反過來,這也是個責任。有這麽多的閱讀人口而仍不能成功,隻能說明我們作家的才智有問題。
在下卷裏,筆者由內到外,先介紹科幻文藝的內部分類。再討論它和文學大家庭左鄰右舍們的關係。
作品相關 《科幻與科學》簡介
迄今為止,大部分談論科幻的文字,都是在談論科幻與科學的關係。不過,所涉及的,基本是科幻與具體學科的關係,如物理、化學、天文,遺傳學等等。筆者以為,那隻是在了解具體的科幻創意時要抓住的一些線索,而不是在全麵分析科幻與科學的關係。在本書第一卷裏,筆者主要分析科幻中的具體科學知識。
在本卷裏,筆者主要討論科幻與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之間的關係。那麽,有沒有把科學當成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學問呢?有的,那就是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這是一組“三位一體”的學問: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本身邏輯結構的一門學科,可謂是科學的內部研究。科學社會學研究科學在整個社會這個大背景中的位置,科學與社會其它領域的關係,可謂科學的外部研究。而科學的內部結構和外部關係不可能凝固不動。研究它們在歷史方向上的運動,就是科學技術史的領域。
巧得很,這“三位一體”的三門學科在科學界,和科幻文學在文學界一樣,也是內容不規範,地位不明確,但很有發展前途的新生弱勢力量。
除此之外,未來學和科幻文學幾乎是孿生姐弟,它們血緣相近,關注點也幾乎一樣。隻不過一個生長在科學界,一個生長在文學界。所以本書裏辟有專章,討論未來學和科幻文學的關係。
當我們充分了解了科幻文學與科學的關係之後,我們能作什麽呢?那就是最後一章“科學傳播與科幻文學”要討論的內容。科幻文學可以成為科學傳播的有力臂助,這就是全書的結論與中心。
作品相關 所有的魔鬼都是細節
——科幻市場麵麵觀
一般來說,如果某人在談起某個具體問題時,總是在講歷史傳統、文化類型、國民素質這些大道理,你便可以斷定他是這個問題的外行:他並不知道這個領域具體發生了什麽,才隻好去扯那些不著邊際的東西。不幸的是,對於科幻市場開發這個問題來說,這類外行的言論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今年,筆者的第七、第八部科幻小說將出版,從第一部開始,共與七家出版社進行了合作。由其中一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電視劇正在改編中,也涉及了兩家影視公司。而自九七年發表處女作開始,到目前為止曾經出現過,或者一直保持下來的所有的科幻雜誌上,都發表過我的文章。擺這點不算老的資格,是為了說出我的結論:科幻市場之所以仍然不溫不火,看不到很大起色,和上麵那些大道理無關。所有的毛病全出在細節上,都是出版商在具體操作上出了錯。
一直想寫一篇專門的文章,把這些年遊走於科幻市場的經驗談出來。之所以今天終於下決心動筆,是因為科幻圈內的氣氛越來越浮澡,外行的言論越來越多,而事實則離人們越來越遠。
出於大家能夠理解的原因,文中涉及的所有出版社、影視公司都不具真名。
科幻文藝要以市場為導向,這句話正確嗎?
這是一句正確得等於沒說的話。科幻本身就是市場細分的產物。哪個國家的科幻是由政府出資操辦的呢?甚至,政府文化部門不僅從未直接出版科幻,而且不給科幻作品設獎。完全不是由政府操辦的文藝類型,當然就是屬於市場的。
科幻是什麽呢?是與武俠、偵探、言情等並列的類型文藝。所有類型文藝都是讀者(或者觀眾)細分後的產物。市場是它們共同的母親。
那麽,為什麽還總是有人出來強調這種並無內容的話呢?原因是,出版界對市場的認識始終有偏差,首先是單純把發行數量的多少當成成功標準。筆者當年曾經開過小書店。書店雖小,品種俱全。幾年書店經營的最大體會,就是某類書固定會有一批讀者,某些人進門後就會站到某個專櫃的前麵。而這些不同門類的書,市場容量的絕對大小是不同的。有一些書固定地有一群追捧者,它們既不會賣得洛陽紙貴,但也絕不會砸到手裏。如果隻以絕對發行量為評價標準的話,那麽中國最以市場為導向的書就是《新華字典》了。
還有一個錯誤,就是把“雅”和“俗”當成市場的分界線。認為“俗”就是市場的,“雅”就不是市場的。這個也根本就不正確。雅有雅的市場,俗有俗的市場。別的不說,世界文學名著就永遠有銷量,是書店裏的常銷書。它們的營業總額,恐怕是任何“下半身寫作”之類的作品無法相比的。
具體到科幻而言,我可以舉一中一外的例子。中國作家王晉康,大家都公認他寫的是“哲理科幻”。在此處,“哲理”不僅是作品中體現的那些哲理本身,同時也就是一個市場賣點。他的作品強烈吸引著一批剛開始思考宇宙、人生問題的青少年。如果有一天王晉康推出一部“言情科幻”,它的市場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美國作者麥可克萊頓的科幻小說與“高科技驚險小說”很相近。他的作品裏穿插了大量科學理論,甚至圖表、公式。其實那些都是他玩的花樣,隨手摘來一些科技的果子,拚成一套套有趣的“偽科學”、“類科學”。而正是這種看似很難懂的文字表象,卻是他的書暢銷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萊頓的書“俗”了,失去了這些技術內涵,我想他也不會再有市場,因為他的讀者就是一群技術迷。
在下卷裏,筆者由內到外,先介紹科幻文藝的內部分類。再討論它和文學大家庭左鄰右舍們的關係。
作品相關 《科幻與科學》簡介
迄今為止,大部分談論科幻的文字,都是在談論科幻與科學的關係。不過,所涉及的,基本是科幻與具體學科的關係,如物理、化學、天文,遺傳學等等。筆者以為,那隻是在了解具體的科幻創意時要抓住的一些線索,而不是在全麵分析科幻與科學的關係。在本書第一卷裏,筆者主要分析科幻中的具體科學知識。
在本卷裏,筆者主要討論科幻與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之間的關係。那麽,有沒有把科學當成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學問呢?有的,那就是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這是一組“三位一體”的學問: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本身邏輯結構的一門學科,可謂是科學的內部研究。科學社會學研究科學在整個社會這個大背景中的位置,科學與社會其它領域的關係,可謂科學的外部研究。而科學的內部結構和外部關係不可能凝固不動。研究它們在歷史方向上的運動,就是科學技術史的領域。
巧得很,這“三位一體”的三門學科在科學界,和科幻文學在文學界一樣,也是內容不規範,地位不明確,但很有發展前途的新生弱勢力量。
除此之外,未來學和科幻文學幾乎是孿生姐弟,它們血緣相近,關注點也幾乎一樣。隻不過一個生長在科學界,一個生長在文學界。所以本書裏辟有專章,討論未來學和科幻文學的關係。
當我們充分了解了科幻文學與科學的關係之後,我們能作什麽呢?那就是最後一章“科學傳播與科幻文學”要討論的內容。科幻文學可以成為科學傳播的有力臂助,這就是全書的結論與中心。
作品相關 所有的魔鬼都是細節
——科幻市場麵麵觀
一般來說,如果某人在談起某個具體問題時,總是在講歷史傳統、文化類型、國民素質這些大道理,你便可以斷定他是這個問題的外行:他並不知道這個領域具體發生了什麽,才隻好去扯那些不著邊際的東西。不幸的是,對於科幻市場開發這個問題來說,這類外行的言論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今年,筆者的第七、第八部科幻小說將出版,從第一部開始,共與七家出版社進行了合作。由其中一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電視劇正在改編中,也涉及了兩家影視公司。而自九七年發表處女作開始,到目前為止曾經出現過,或者一直保持下來的所有的科幻雜誌上,都發表過我的文章。擺這點不算老的資格,是為了說出我的結論:科幻市場之所以仍然不溫不火,看不到很大起色,和上麵那些大道理無關。所有的毛病全出在細節上,都是出版商在具體操作上出了錯。
一直想寫一篇專門的文章,把這些年遊走於科幻市場的經驗談出來。之所以今天終於下決心動筆,是因為科幻圈內的氣氛越來越浮澡,外行的言論越來越多,而事實則離人們越來越遠。
出於大家能夠理解的原因,文中涉及的所有出版社、影視公司都不具真名。
科幻文藝要以市場為導向,這句話正確嗎?
這是一句正確得等於沒說的話。科幻本身就是市場細分的產物。哪個國家的科幻是由政府出資操辦的呢?甚至,政府文化部門不僅從未直接出版科幻,而且不給科幻作品設獎。完全不是由政府操辦的文藝類型,當然就是屬於市場的。
科幻是什麽呢?是與武俠、偵探、言情等並列的類型文藝。所有類型文藝都是讀者(或者觀眾)細分後的產物。市場是它們共同的母親。
那麽,為什麽還總是有人出來強調這種並無內容的話呢?原因是,出版界對市場的認識始終有偏差,首先是單純把發行數量的多少當成成功標準。筆者當年曾經開過小書店。書店雖小,品種俱全。幾年書店經營的最大體會,就是某類書固定會有一批讀者,某些人進門後就會站到某個專櫃的前麵。而這些不同門類的書,市場容量的絕對大小是不同的。有一些書固定地有一群追捧者,它們既不會賣得洛陽紙貴,但也絕不會砸到手裏。如果隻以絕對發行量為評價標準的話,那麽中國最以市場為導向的書就是《新華字典》了。
還有一個錯誤,就是把“雅”和“俗”當成市場的分界線。認為“俗”就是市場的,“雅”就不是市場的。這個也根本就不正確。雅有雅的市場,俗有俗的市場。別的不說,世界文學名著就永遠有銷量,是書店裏的常銷書。它們的營業總額,恐怕是任何“下半身寫作”之類的作品無法相比的。
具體到科幻而言,我可以舉一中一外的例子。中國作家王晉康,大家都公認他寫的是“哲理科幻”。在此處,“哲理”不僅是作品中體現的那些哲理本身,同時也就是一個市場賣點。他的作品強烈吸引著一批剛開始思考宇宙、人生問題的青少年。如果有一天王晉康推出一部“言情科幻”,它的市場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美國作者麥可克萊頓的科幻小說與“高科技驚險小說”很相近。他的作品裏穿插了大量科學理論,甚至圖表、公式。其實那些都是他玩的花樣,隨手摘來一些科技的果子,拚成一套套有趣的“偽科學”、“類科學”。而正是這種看似很難懂的文字表象,卻是他的書暢銷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萊頓的書“俗”了,失去了這些技術內涵,我想他也不會再有市場,因為他的讀者就是一群技術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