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歷屆奧斯卡獎科幻片獲獎總名單


    1953年(二十六屆)


    《星際戰爭》(派拉蒙電影公司)獲得最佳剪接獎


    1954年(二十七屆)


    《海底二萬裏》(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獲得最佳藝術指導獎(布景裝置)、最佳特技效果兩獎。


    1966年(三十九屆)


    《奇異的旅行》(根據阿西莫夫同名小說改編)獲得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視覺效果兩獎。


    1968年(四十一屆)


    《2001年太空漫遊》獲特別視覺效果獎。該年榮譽獎授予對《人猿行星》一片的化裝有顯著成就的約翰錢伯斯


    1969年(四十二屆)


    《被放逐的人》(哥倫比亞和弗蘭柯維奇—斯圖格斯影片公司)獲得特別視覺效果獎。


    1976年第四十九屆


    本屆奧斯卡獎特別成就獎授予為《金剛》(彩色版重拍片)設計視覺效果的卡爾洛蘭巴迪,格倫羅賓遜,弗蘭克範德維爾,並授予為《23世紀大逃亡》一片設計視覺效果的勒布阿博特,格倫羅賓遜,馬修尤裏西奇。


    1977年(五十屆)


    第五十屆。科幻片狂收“小金人”的一年!《星球大戰》(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獲得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最佳剪接、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樂(作曲)、六個獎項。《第三類接觸》(哥倫比亞公司)獲得最佳攝影獎。該年特別成就獎還授予了為《星球大戰》設計音響效果的小班傑明伯納,以及為《第三類接觸》進行音響效果剪接的弗朗克華納


    1978年(五十一屆)


    《超人第一集》(華納和亞歷山大索爾金德影片公司)獲得特別視覺效果獎。


    1979年(五十二屆)


    《異形》(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1980年(五十三屆)


    五十三屆榮譽獎授予《帝國反擊戰》(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和盧卡斯電影公司)的視覺效果製作者弗雷德海恩斯。


    1982年(五十五屆)


    《et》(環球影片公司)獲得最佳音響、最佳音樂(作曲)、特別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剪輯四獎。


    1983年(五十四屆)


    《傑迪的歸來》 獲得特別視覺效果。


    1985年(五十八屆)


    《天繭》(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紮納克和布朗影片公司)獲得最佳男配角:唐阿米奇。這是科幻片第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獲得表演方麵的獎項。該片並獲得本年度最佳視覺效果。


    《回到未來第一集》(環球影片公司和史匹柏影片公司)獲得最佳音樂剪輯、


    1986(五十九屆)


    《異形續集》(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和白蘭地瓦恩公司)獲得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兩獎。


    1987年(六十屆)


    《內層空間》(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和安布林影片公司) 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1989(六十二屆)


    《深淵》(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1991年(六十四屆)


    《終結者》第二集《末日審判》(吉爾德、卡羅爾柯和西太平洋影片公司)獲得最佳化妝、最佳音響、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四獎。


    1993年(六十六屆)


    《侏羅紀公園》(聯合國際、環球和安布林影片公司)獲得最佳音響、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視覺效果三獎。


    1999年(七十二屆)


    《黑客帝國》獲得最佳音響、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影片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四獎。


    又:根據凡爾納同名作品改編的《八十天環遊地球》曾經獲得第二十九屆(1956)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接三項獎。《007之霹靂彈》獲得過三十八屆(1965)特別視覺效果獎。《大白鯊》獲得第四十八屆(1975)最佳音響、最佳剪接、最佳音樂(劇情片作曲)三獎。《阿波羅十三號》獲得六十八屆(1995年)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音響成就、最佳電影剪輯三獎。不過筆者認為,這幾部都是現實題材電影。由於不少人認為它們是科幻片,這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故先記錄在此備考。


    作品相關 科幻的藝術規律 上卷前言


    在《科幻縱覽》七卷本中,這是惟一一卷完全以理論討論為內容的文本。也是全書的核心。它最難寫,以至於筆者跳過它,去寫比較容易的後麵兩卷,然後才翻回來完成它。


    科幻作品素來不為專業文學理論家重視,一方麵是發表園地相異的問題。科幻小說並不發表於文學雜誌上,也基本不由文學出版社出版。哪個文學理論家會專門去閱讀科普雜誌和少兒雜誌呢?而且如果他們寫了關於科幻作品的評論文章,又能夠發表在哪家文學評論刊物,或者哪家學報上呢?當然,最近一段時間,一些文學出版社或者綜合類出版社已經開始出版科幻小說,這個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不過,整體上,科幻作品仍被打入科普和少兒讀物的行列,並因此生存在文學評論界之外。


    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理論工具的不足。不藉助任何文學理論,單純去閱讀小說本身,那是一般的閱讀欣賞。而理論家是必須要戴起理論眼鏡的。當今的“主流文學理論眼鏡”在其打造過程中,又恰好沒有加入任何科幻的零部件。所以,戴上這副眼鏡去看科幻小說,恐怕什麽也看不出來。或者,直觀地感覺一些科幻作品很不錯,但說不清它們好在哪裏。


    在《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一書中,劉為民對於主流文學作家和主流文學作品的分析恰到好處。但在談到《貓城記》時,卻很認真地去分析它如何具有“探索宇宙、搏擊外層空間的科技意識……”(該書279頁),很仔細地分析“貓人”的生理特徵,並探討貓人與八十年代美國科幻片《et》中的外星人形象有什麽關係。顯然,如果作者的理論分析寶庫中擁有與科幻小說有關的工具,就會知道老舍的這些描寫隻是背景設定,和真正描寫宇航技術與外星人的科幻小說完全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幻縱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軍並收藏科幻縱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