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科學工作內容複雜,範圍廣闊,但如果作個最根本劃分的話,無非“發現”與“發明”兩類。自然或社會環境中存在著某些秘密,劇中人去探索、破解。這屬於“發現”。而“發明”,則是劇中人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製造新奇產品,最終影響了環境。下麵兩個科幻電視劇係列,分別以“發現”和“發明”為核心展開故事。
一、《神秘世界》係列
《神秘世界》是一家大型雜誌社。以現實中的《奧秘》、《飛碟探索》為原型。它專門刊登介紹各種自然之謎、社會之謎的文章。與原型不同的是,該雜誌社組織了一個小組——“神秘事件調查組”,對讀者報料的“神秘事件”進行調查:它們真得存在嗎?如果真的存在,原因是什麽。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個懸念故事。
《神秘世界》係列可以說是中國版的《x檔案》。它最大的改動,是把《x檔案》主人公的身份從官方變成民間,變成媒體記者。這樣兩者的工作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政策界限也觸及較少。“神秘事件調查組”當然不象莫德、斯卡利那樣擁有搜查證,可以使用武力,並且有強大國家機器支持。但他們作為民間人士,又享受前者沒有的自由。
“神秘事件調查組”成員不是專業科學家,但擁有一定科學知識,並且有科學精神。他們要將種種“怪力亂神”的表象剝離開來,最後獲得自然的、科學的解答。這幾個人介於斯卡利和莫德之間,既開放又嚴謹。
當然,具體調查組由多少人組成,他們各自又有什麽特點,這是具體到策劃階段要考慮的。
每個“神秘事件”構成一到兩集故事。最長不宜超過兩集。故事採用改編和原創相結合的方式。改編範圍涉及中外科幻小說。
二、《專利局》係列
現實生活中,躺在專利局檔案中的發明創造,絕大部分都沉睡著,直到發明人無法、或不願支付專利費,成為“過期專利”為止。科幻電視劇《專利局》正是以這種“沉睡專利”為線索講故事。中國專利局中某位人士獨具慧眼,辭職下海,組織人力,審查那些睡眠專利的價值。他挑出其中那些有商業前途的專利,以極低價格從發明人手裏買到,再轉賣給商家進行開發。讓這些發明從紙麵上進入現實。
如果僅止於此,這隻不過是一個商業策劃。構成《專利局》的故事,必須是那些能夠引起戲劇性結果的發明創造。它們能夠改變世界,但其後果卻不見得是積極的,正麵的。科幻小說史上存在著大量的“科學怪人”,他們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搞出許多稀奇古怪的發明創造:“反重力器”、“永生糧”、“導致性格分裂的藥物”、“表情控製器”、“隱身術”、“物質——信息傳輸器”……,凡此種種,可以列出一個接近四位數的大名單。這些科幻小說都是本劇改編時可以考慮的對象。
《專利局》中的許多發明人都是這類人物的縮影,隻不過要把他們改成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他們狂熱、自信,有創意,但與人溝通不良。不知道怎麽把自己的發明推銷出去。許多人為了發明創造搞得經濟困難,生活落迫。當然,這也是他們要廉價出賣發明的原因。他們多半是現實的失意者。本電視劇主人公和他的中介公司則成為講述這些發明故事的引線。以筆者所見,用“專利”作為引線來講這類故事,在國外科幻電視劇中尚未出現。
《專利局》係列不僅懸念迭出,娛樂性強,政治和道德上都沒有多大問題。在提倡創造力,呼籲掌握“核心技術”的今日中國,它也更容易引起社會共鳴。
三、十部“科幻小片”原創素材
在第四章裏。筆者單純從藝術角度,談了“科幻小片”的價值。拋開藝術,“科幻小片”在經濟效益上也永遠有其價值。誠然,科幻小片無法創造票房紀錄,所以我們很難從隻重視票房絕對數量的娛樂新聞裏看到它們的名字。但是,假如一部科幻小片投資五百萬,票房兩千萬;另一部科幻巨片投資一個億,票房一億五千萬。哪部片子更能賺錢?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是個極簡單的算術問題。
再從投資風險的角度來看。投入巨資拍一部電影,投資人永遠要先把賠錢的可能考慮進去,而不會隻考慮到怎麽賺錢。投資一個億的科幻片,和投資五百萬的科幻片,如果賠錢,哪個可能賠得更多?這個算法也是很簡單的。所以,很多大片半途夭折,隨時會在策劃、編劇、籌資、拍攝、發行等任何一個環節裏死去,而小片卻總能夠過關斬將,闖到銀幕上。
小片拍好了,也可以直接靠續集的方式轉化為大片。這方麵,第四章裏已經舉了很多例子,就不用贅述了。
由於中國電影市場僅有潛力而尚無實力,所以,如果小成本電影從市場中獲利,電視電影是個不錯的途徑。江南大學文學院莊若江女士傳述了導演鄭大聖的觀點,並加上自己的點評。導演鄭大聖認為,一個國家本土的民族電影業遭受很大危機的時候,它的電視電影往往會異軍突起。電視電影有一點像水庫,會保存這個國家電影製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等一撥新電影出來的時候,這個水庫裏已經容納了很多東西,包括人才、包括風格樣式的儲備。筆者竊以為是,即使在美國本土和歐洲,低成本的電視電影也是一種對抗好萊塢龐大電影工業的重要策略。《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
一、《神秘世界》係列
《神秘世界》是一家大型雜誌社。以現實中的《奧秘》、《飛碟探索》為原型。它專門刊登介紹各種自然之謎、社會之謎的文章。與原型不同的是,該雜誌社組織了一個小組——“神秘事件調查組”,對讀者報料的“神秘事件”進行調查:它們真得存在嗎?如果真的存在,原因是什麽。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個懸念故事。
《神秘世界》係列可以說是中國版的《x檔案》。它最大的改動,是把《x檔案》主人公的身份從官方變成民間,變成媒體記者。這樣兩者的工作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政策界限也觸及較少。“神秘事件調查組”當然不象莫德、斯卡利那樣擁有搜查證,可以使用武力,並且有強大國家機器支持。但他們作為民間人士,又享受前者沒有的自由。
“神秘事件調查組”成員不是專業科學家,但擁有一定科學知識,並且有科學精神。他們要將種種“怪力亂神”的表象剝離開來,最後獲得自然的、科學的解答。這幾個人介於斯卡利和莫德之間,既開放又嚴謹。
當然,具體調查組由多少人組成,他們各自又有什麽特點,這是具體到策劃階段要考慮的。
每個“神秘事件”構成一到兩集故事。最長不宜超過兩集。故事採用改編和原創相結合的方式。改編範圍涉及中外科幻小說。
二、《專利局》係列
現實生活中,躺在專利局檔案中的發明創造,絕大部分都沉睡著,直到發明人無法、或不願支付專利費,成為“過期專利”為止。科幻電視劇《專利局》正是以這種“沉睡專利”為線索講故事。中國專利局中某位人士獨具慧眼,辭職下海,組織人力,審查那些睡眠專利的價值。他挑出其中那些有商業前途的專利,以極低價格從發明人手裏買到,再轉賣給商家進行開發。讓這些發明從紙麵上進入現實。
如果僅止於此,這隻不過是一個商業策劃。構成《專利局》的故事,必須是那些能夠引起戲劇性結果的發明創造。它們能夠改變世界,但其後果卻不見得是積極的,正麵的。科幻小說史上存在著大量的“科學怪人”,他們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搞出許多稀奇古怪的發明創造:“反重力器”、“永生糧”、“導致性格分裂的藥物”、“表情控製器”、“隱身術”、“物質——信息傳輸器”……,凡此種種,可以列出一個接近四位數的大名單。這些科幻小說都是本劇改編時可以考慮的對象。
《專利局》中的許多發明人都是這類人物的縮影,隻不過要把他們改成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他們狂熱、自信,有創意,但與人溝通不良。不知道怎麽把自己的發明推銷出去。許多人為了發明創造搞得經濟困難,生活落迫。當然,這也是他們要廉價出賣發明的原因。他們多半是現實的失意者。本電視劇主人公和他的中介公司則成為講述這些發明故事的引線。以筆者所見,用“專利”作為引線來講這類故事,在國外科幻電視劇中尚未出現。
《專利局》係列不僅懸念迭出,娛樂性強,政治和道德上都沒有多大問題。在提倡創造力,呼籲掌握“核心技術”的今日中國,它也更容易引起社會共鳴。
三、十部“科幻小片”原創素材
在第四章裏。筆者單純從藝術角度,談了“科幻小片”的價值。拋開藝術,“科幻小片”在經濟效益上也永遠有其價值。誠然,科幻小片無法創造票房紀錄,所以我們很難從隻重視票房絕對數量的娛樂新聞裏看到它們的名字。但是,假如一部科幻小片投資五百萬,票房兩千萬;另一部科幻巨片投資一個億,票房一億五千萬。哪部片子更能賺錢?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是個極簡單的算術問題。
再從投資風險的角度來看。投入巨資拍一部電影,投資人永遠要先把賠錢的可能考慮進去,而不會隻考慮到怎麽賺錢。投資一個億的科幻片,和投資五百萬的科幻片,如果賠錢,哪個可能賠得更多?這個算法也是很簡單的。所以,很多大片半途夭折,隨時會在策劃、編劇、籌資、拍攝、發行等任何一個環節裏死去,而小片卻總能夠過關斬將,闖到銀幕上。
小片拍好了,也可以直接靠續集的方式轉化為大片。這方麵,第四章裏已經舉了很多例子,就不用贅述了。
由於中國電影市場僅有潛力而尚無實力,所以,如果小成本電影從市場中獲利,電視電影是個不錯的途徑。江南大學文學院莊若江女士傳述了導演鄭大聖的觀點,並加上自己的點評。導演鄭大聖認為,一個國家本土的民族電影業遭受很大危機的時候,它的電視電影往往會異軍突起。電視電影有一點像水庫,會保存這個國家電影製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等一撥新電影出來的時候,這個水庫裏已經容納了很多東西,包括人才、包括風格樣式的儲備。筆者竊以為是,即使在美國本土和歐洲,低成本的電視電影也是一種對抗好萊塢龐大電影工業的重要策略。《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