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吧。《影視藝術鑑賞學》(孫宜君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影視藝術鑑賞專著”(見封麵勒口處介紹)。該書第十二章“實踐論:影視藝術佳作鑑賞舉要”中,專門分析了《侏羅紀公園》。(243頁到245頁)。這段文字一上來就搞錯了影片的主題。作者認為,那些暴虐的恐龍代表著西方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普遍的經濟不景氣。而“那些誠實的、沒有私心拖累的人,最終憑機智和勇氣突圍而脫離險境。這也在某種意義上暗示:人們一定會戰勝經濟危機,繼續推動社會進步。”
顯然,這段論述與影片主題本身南轅北轍。《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是什麽?原著裏很清楚,那就是批判落後的、機械論的科學觀。那種科學觀把世界當成線性的,由此派生出的技術觀則把世界當成絕對可控的對象,試圖無限製地加強人對環境的控製來解決一切問題。富翁哈蒙德和他手下的遺傳學家是這類舊科學的代表。他們圍繞著控製恐龍進行的種種努力,最終都被自然界本身的無序性擊敗。而數學家馬爾科姆則是新科學思想的代表。他用大量係統論的觀點來證明,對複雜係統的完全控製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才是《侏羅紀公園》的主題。
當然,由於是拍電影,原著裏那些無法用畫麵語言來反映的,科學哲學層麵的觀點,被編導刪去了不少。但影片仍然保留了原著思想的主幹,那就是刻意控製和失控的矛盾。我想,《影視藝術鑑賞學》的作者,要麽沒有讀過原著(這是極有可能的),要麽和普通觀眾一樣,被影片後半部分恐龍獵殺,人類逃跑的驚險鏡頭吸引住了全部注意力,根本沒有看懂影片前半部分的鋪敘。
再往下,作者又以驚嘆之情,描述了影片中那隻霸王龍模型的製造過程,它是怎麽運動的,用了多少粘土。這已經降到給影片寫花絮的程度,而根本不是藝術鑑賞。是的,《侏羅紀公園》在特技方麵確實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些特技鏡頭後麵的美學規律是什麽?為什麽編導不讓演員鑽到恐龍樣式的外套裏,草草表演了事?為什麽一定要花大錢製作模型和電腦動畫特技?僅僅是為了炫耀技術嗎?
就在同一部著作裏,作者分析了《公民凱恩》、《魂斷藍橋》、《廣島之戀》、《與狼共舞》、《阿甘正傳》、《勇敢的心》。有關評論都能從影片的表象,深入到影片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內涵,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鑑賞,。唯獨到了《侏羅紀公園》這裏,隻不過停留在影片的表象上。許多類似的電影理論著作都有這個特點:作者不是沒有看到科幻片,不是沒有被它們震憾過,但他們沒有一把解剖刀來剖析這些實例。
電影界人士關於科幻片的論述,散見於各種電影理論專著裏。完全介紹科幻電影的專著極少。筆者隻知道兩本。中國電影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了《世界科幻電影史》一書。可惜筆者隻聞其名,未見其麵,甚至不知道它是中國人寫的,還是一部譯作。1998年,該社又推出了《世界科幻電影經典》一書,係由電視片《科幻電影與未來世界》改編而成。這本書介紹了幾十部科幻電影,從默片時代的《大都會》,到全書截稿前上演的《撕裂地平線》(又譯《黑洞表麵》)。劇情和背景資料比較豐富。這本書和給筆者創作本書提供了文字方麵的重要資料。不過,它和報刊雜誌上散見的談科幻的文字一樣,都隻著重於“結果分析”:大都表現為對影片語意上的解讀,或者是對影片現象的排列與描述。《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王誌敏著,中國電影出版社,序文。或者說,它們大多隻是從觀眾角度看科幻電影。
除此之外,筆者還參考了兩套較為係統的介紹科幻電影的文字。一是王榮生編譯的《世界科幻電影史話》,原作者不詳。是否就是前述1988年電影出版社的《世界科幻電影史》也未可知。該文從梅裏愛時代,一直講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另外,《彩圖科幻百科》(約翰克盧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裏,有專門介紹科幻電影的篇章。是迄今為止筆者能在中文世界裏找到的最全的有關資料。不過,由於是英國人的作品,它對英語科幻影片的介紹遠遠超過其它各國科幻電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筆者創作之初,給本卷設定了以下任務:一、相對於以前的此類文字,它應該作到最係統,最全麵。所介紹的影片數量,涉及的國家之多,應該達到中文出版物裏同類著作之最。二、它應該能從電影理論出發,從電影業內人士的角度來分析科幻電影,而不是從觀眾,從消費者角度評論它們。尤其是不能單純從一個科幻作家的角度看待科幻電影。搞文字和搞影視是兩碼事。隻有事先轉移自己的視角,才能寫好本卷。
當然,後一個任務遠比前一個任務要困難。前一個任務隻要多看幾部片子,多收集一些資料就可以辦到。而後一個任務,對於筆者這麽個電影業的圈外人,一個從未接受過係統影視理論教育的愛好者,有太多的東西要從頭學起。
不過,既然認準了道路,接下來,隻不過是要踏上去,走下去罷了。
答覆網友
自從本書在起點網上連載以來,得到各位網友的大力支持。不勝感謝。在此,把各位的問題集中回答一下。
一、這是《科幻縱覽》的初稿。把它貼到網上就是來收集大家意見的。因為我一個人要完成這麽大規模的著作,資料上肯定收集得不全,錯誤多多。所以,針對本書的具體章節,哪位朋友還有更好的資料,或者發現書中的錯誤,請及時提出。在此表示感謝!
顯然,這段論述與影片主題本身南轅北轍。《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是什麽?原著裏很清楚,那就是批判落後的、機械論的科學觀。那種科學觀把世界當成線性的,由此派生出的技術觀則把世界當成絕對可控的對象,試圖無限製地加強人對環境的控製來解決一切問題。富翁哈蒙德和他手下的遺傳學家是這類舊科學的代表。他們圍繞著控製恐龍進行的種種努力,最終都被自然界本身的無序性擊敗。而數學家馬爾科姆則是新科學思想的代表。他用大量係統論的觀點來證明,對複雜係統的完全控製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才是《侏羅紀公園》的主題。
當然,由於是拍電影,原著裏那些無法用畫麵語言來反映的,科學哲學層麵的觀點,被編導刪去了不少。但影片仍然保留了原著思想的主幹,那就是刻意控製和失控的矛盾。我想,《影視藝術鑑賞學》的作者,要麽沒有讀過原著(這是極有可能的),要麽和普通觀眾一樣,被影片後半部分恐龍獵殺,人類逃跑的驚險鏡頭吸引住了全部注意力,根本沒有看懂影片前半部分的鋪敘。
再往下,作者又以驚嘆之情,描述了影片中那隻霸王龍模型的製造過程,它是怎麽運動的,用了多少粘土。這已經降到給影片寫花絮的程度,而根本不是藝術鑑賞。是的,《侏羅紀公園》在特技方麵確實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些特技鏡頭後麵的美學規律是什麽?為什麽編導不讓演員鑽到恐龍樣式的外套裏,草草表演了事?為什麽一定要花大錢製作模型和電腦動畫特技?僅僅是為了炫耀技術嗎?
就在同一部著作裏,作者分析了《公民凱恩》、《魂斷藍橋》、《廣島之戀》、《與狼共舞》、《阿甘正傳》、《勇敢的心》。有關評論都能從影片的表象,深入到影片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內涵,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鑑賞,。唯獨到了《侏羅紀公園》這裏,隻不過停留在影片的表象上。許多類似的電影理論著作都有這個特點:作者不是沒有看到科幻片,不是沒有被它們震憾過,但他們沒有一把解剖刀來剖析這些實例。
電影界人士關於科幻片的論述,散見於各種電影理論專著裏。完全介紹科幻電影的專著極少。筆者隻知道兩本。中國電影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了《世界科幻電影史》一書。可惜筆者隻聞其名,未見其麵,甚至不知道它是中國人寫的,還是一部譯作。1998年,該社又推出了《世界科幻電影經典》一書,係由電視片《科幻電影與未來世界》改編而成。這本書介紹了幾十部科幻電影,從默片時代的《大都會》,到全書截稿前上演的《撕裂地平線》(又譯《黑洞表麵》)。劇情和背景資料比較豐富。這本書和給筆者創作本書提供了文字方麵的重要資料。不過,它和報刊雜誌上散見的談科幻的文字一樣,都隻著重於“結果分析”:大都表現為對影片語意上的解讀,或者是對影片現象的排列與描述。《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王誌敏著,中國電影出版社,序文。或者說,它們大多隻是從觀眾角度看科幻電影。
除此之外,筆者還參考了兩套較為係統的介紹科幻電影的文字。一是王榮生編譯的《世界科幻電影史話》,原作者不詳。是否就是前述1988年電影出版社的《世界科幻電影史》也未可知。該文從梅裏愛時代,一直講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另外,《彩圖科幻百科》(約翰克盧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裏,有專門介紹科幻電影的篇章。是迄今為止筆者能在中文世界裏找到的最全的有關資料。不過,由於是英國人的作品,它對英語科幻影片的介紹遠遠超過其它各國科幻電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筆者創作之初,給本卷設定了以下任務:一、相對於以前的此類文字,它應該作到最係統,最全麵。所介紹的影片數量,涉及的國家之多,應該達到中文出版物裏同類著作之最。二、它應該能從電影理論出發,從電影業內人士的角度來分析科幻電影,而不是從觀眾,從消費者角度評論它們。尤其是不能單純從一個科幻作家的角度看待科幻電影。搞文字和搞影視是兩碼事。隻有事先轉移自己的視角,才能寫好本卷。
當然,後一個任務遠比前一個任務要困難。前一個任務隻要多看幾部片子,多收集一些資料就可以辦到。而後一個任務,對於筆者這麽個電影業的圈外人,一個從未接受過係統影視理論教育的愛好者,有太多的東西要從頭學起。
不過,既然認準了道路,接下來,隻不過是要踏上去,走下去罷了。
答覆網友
自從本書在起點網上連載以來,得到各位網友的大力支持。不勝感謝。在此,把各位的問題集中回答一下。
一、這是《科幻縱覽》的初稿。把它貼到網上就是來收集大家意見的。因為我一個人要完成這麽大規模的著作,資料上肯定收集得不全,錯誤多多。所以,針對本書的具體章節,哪位朋友還有更好的資料,或者發現書中的錯誤,請及時提出。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