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切斯娜的文件中找到瑪亞的成績單,從中得到更多的線索。我越發覺得,我和瑪亞有諸多相似之處。瑪亞的高中畢業成績單說明,她像我一樣,對文科的偏愛遠遠超過理科。她的歷史、地理、英語、哲學和自然科學,門門5分。那是俄國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分。其他10門功課也學得相當好,因此她領到有資格進入任何高等學府的畢業證書。但她不是個刻苦用功的人。從她的相冊看,生活方麵的照片遠遠多於學習方麵的。有與女朋友們的合影,也有與同窗好友們的合照,還有一張與一個年輕漂亮的黑髮男子依偎在一起的照片。
直到進入哈爾濱第二牙科醫學院,瑪亞才變得更專注於學習。1930年11月,她以門門功課都是5分的優異成績畢業。畢業證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的,大而精緻,用漢語和俄語兩種文字書寫。證書的一麵,上方是國父孫中山的肖像,另一麵,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切斯娜的照片中,還有幾張瑪亞和同學們在實驗室的集體照。他們都身穿白大褂,頭髮攏在腦後,戴著白帽子,看起來十分端莊。不過,那個時期其他照片上的瑪亞卻顯得更加無憂無慮--和朋友聚會、短途旅行、在鬆花江遊泳、沿著風景優美的堤岸散步。
20世紀20年代末期,瑪亞在哈爾濱就讀期間,哈爾濱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那裏有十二萬多俄羅斯居民,二十多座東正教教堂以及讓人聯想起聖彼得堡的建築,更像是一座俄羅斯城市。由於十月革命,不少藝術家、音樂家以及知識分子離開俄國,湧入哈爾濱,給這座城市平添了濃厚的俄羅斯文化色彩。而新潮的藝術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更為之營造了一種現代特徵和超越民族偏見的氛圍。除了主要居住在富家店地區的三十多萬中國人,哈爾濱也是波蘭人、猶太人、朝鮮人、日本人、韃靼人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家鄉。哈爾濱應有盡有--最高檔的餐館、時髦的商店、豪華的旅館、咖啡館以及賭場、大煙館和妓院。?
盡管像瑪亞那樣的大學生既沒時間也沒金錢享受哈爾濱的高檔生活,但她無法避免潛在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在哈爾濱和滿洲其他城市出生並長大的年輕的大學生們,和聖彼得堡的舊王族成員、西伯利亞來的猶太商人以及貧窮的白俄騎兵都有交往。瑪亞可能認識理工學院、師範學院和法學院的其他哈爾濱高等院校的學生。她可能聽到過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爭論,看到過哈爾濱街頭身穿黑衣的年輕法西斯分子和君主主義者與敵對的蘇聯擁護者和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正在醞釀的衝突。
第45節:淚灑高爾基市(24)
我越細看瑪亞的照片,越琢磨她的生活,就越被她迷住。瑪亞不可思議地具有一種現代氣質,把她想像成身邊的同齡人毫無困難。照片上她的朋友們似乎也是一些能與我和睦相處的人。拍攝的環境我也不陌生,有的在工作,有的在娛樂。他們有時候很嚴肅,有時候又熱情奔放,還有時嬉笑打鬧。他們穿的衣服和20世紀90年代又重新流行的款式幾乎沒有區別。有一張早晨拍攝的快照十分精美。瑪亞身穿寬鬆的睡袍,靦腆地對著照相機。我納悶,這張照片是誰拍攝的?她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她有男朋友嗎?經常出現在她照片中的那個漂亮的黑髮男子是誰呢?她的朋友們是些什麽人?他們的遭遇如何?
我四處尋找可能認識瑪亞的人,但他們多數已經作古。我母親雖然見過瑪亞,但當時隻有4歲。我的兩位在海拉爾住過的親戚知道得多一些。基爾什的侄女羅尼婭·奧尼庫爾和切斯娜的侄女多拉的女兒伊拉·科甘都在海拉爾生活過。瑪亞二十出頭的時候,她們倆十幾歲。她們現在七十多歲,都居住在雪梨。
伊拉記得,瑪亞的牙科診室設在她父母親家中的一間屋子裏。兩人都說,瑪亞愛好交際,脾氣好,樂於助人。她們喜歡瑪亞,因為她們雖然是孩子,但瑪亞總願抽出時間陪伴她們。看相冊的時候,她們幫助我把照片上的一些人與各自的名字對上了號。
瑪亞有男朋友嗎?我問她們。有,很多。她們記得,有個叫什穆雷維奇的人,經常坐著二輪輕便馬車來看望瑪亞。不過,與馬車主人相比,瑪亞顯然對坐著馬車兜風更感興趣。在瑪亞所有的追求者當中,切斯娜最中意的是伊薩克·莫爾杜霍維奇。他家境富裕,年輕漂亮,國內戰爭時期,從西伯利亞來到哈爾濱。他家飼養賽馬,那些駿馬馳騁在上海和香港賽馬場的跑道上。"要是瑪亞像她母親希望的那樣在哈爾濱定居下來就好了,那樣的話,她今天也許還活著。"要是……
如果說瑪亞是奧尼庫爾家族的"頭腦"的話,我外祖母基塔就是這個家族的美人。基塔的美遠不止於她那令人傾倒的微笑和那雙善解人意的黑眼睛。她待人親切,本性敦厚,總是看到人最好的那一麵。認識到基塔的長處在於她的美貌和魅力,而不是學識、技能,切斯娜和基爾什就把她送到哈爾濱奧克薩可夫斯基夫人辦的學校去念高中。這是惟一一所以過去聖彼得堡的教育方式管理的學校。它不僅教姑娘們如何鑑賞藝術品,而且還教授普通學校的文化課程,進行道德教育和風度舉止的訓練。在那所學校學習期間,基塔與正在哈爾濱工作的哥哥阿勃拉姆一起住在哈爾濱的親戚家裏。
第46節:淚灑高爾基市(25)
直到進入哈爾濱第二牙科醫學院,瑪亞才變得更專注於學習。1930年11月,她以門門功課都是5分的優異成績畢業。畢業證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的,大而精緻,用漢語和俄語兩種文字書寫。證書的一麵,上方是國父孫中山的肖像,另一麵,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切斯娜的照片中,還有幾張瑪亞和同學們在實驗室的集體照。他們都身穿白大褂,頭髮攏在腦後,戴著白帽子,看起來十分端莊。不過,那個時期其他照片上的瑪亞卻顯得更加無憂無慮--和朋友聚會、短途旅行、在鬆花江遊泳、沿著風景優美的堤岸散步。
20世紀20年代末期,瑪亞在哈爾濱就讀期間,哈爾濱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那裏有十二萬多俄羅斯居民,二十多座東正教教堂以及讓人聯想起聖彼得堡的建築,更像是一座俄羅斯城市。由於十月革命,不少藝術家、音樂家以及知識分子離開俄國,湧入哈爾濱,給這座城市平添了濃厚的俄羅斯文化色彩。而新潮的藝術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更為之營造了一種現代特徵和超越民族偏見的氛圍。除了主要居住在富家店地區的三十多萬中國人,哈爾濱也是波蘭人、猶太人、朝鮮人、日本人、韃靼人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家鄉。哈爾濱應有盡有--最高檔的餐館、時髦的商店、豪華的旅館、咖啡館以及賭場、大煙館和妓院。?
盡管像瑪亞那樣的大學生既沒時間也沒金錢享受哈爾濱的高檔生活,但她無法避免潛在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在哈爾濱和滿洲其他城市出生並長大的年輕的大學生們,和聖彼得堡的舊王族成員、西伯利亞來的猶太商人以及貧窮的白俄騎兵都有交往。瑪亞可能認識理工學院、師範學院和法學院的其他哈爾濱高等院校的學生。她可能聽到過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爭論,看到過哈爾濱街頭身穿黑衣的年輕法西斯分子和君主主義者與敵對的蘇聯擁護者和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正在醞釀的衝突。
第45節:淚灑高爾基市(24)
我越細看瑪亞的照片,越琢磨她的生活,就越被她迷住。瑪亞不可思議地具有一種現代氣質,把她想像成身邊的同齡人毫無困難。照片上她的朋友們似乎也是一些能與我和睦相處的人。拍攝的環境我也不陌生,有的在工作,有的在娛樂。他們有時候很嚴肅,有時候又熱情奔放,還有時嬉笑打鬧。他們穿的衣服和20世紀90年代又重新流行的款式幾乎沒有區別。有一張早晨拍攝的快照十分精美。瑪亞身穿寬鬆的睡袍,靦腆地對著照相機。我納悶,這張照片是誰拍攝的?她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她有男朋友嗎?經常出現在她照片中的那個漂亮的黑髮男子是誰呢?她的朋友們是些什麽人?他們的遭遇如何?
我四處尋找可能認識瑪亞的人,但他們多數已經作古。我母親雖然見過瑪亞,但當時隻有4歲。我的兩位在海拉爾住過的親戚知道得多一些。基爾什的侄女羅尼婭·奧尼庫爾和切斯娜的侄女多拉的女兒伊拉·科甘都在海拉爾生活過。瑪亞二十出頭的時候,她們倆十幾歲。她們現在七十多歲,都居住在雪梨。
伊拉記得,瑪亞的牙科診室設在她父母親家中的一間屋子裏。兩人都說,瑪亞愛好交際,脾氣好,樂於助人。她們喜歡瑪亞,因為她們雖然是孩子,但瑪亞總願抽出時間陪伴她們。看相冊的時候,她們幫助我把照片上的一些人與各自的名字對上了號。
瑪亞有男朋友嗎?我問她們。有,很多。她們記得,有個叫什穆雷維奇的人,經常坐著二輪輕便馬車來看望瑪亞。不過,與馬車主人相比,瑪亞顯然對坐著馬車兜風更感興趣。在瑪亞所有的追求者當中,切斯娜最中意的是伊薩克·莫爾杜霍維奇。他家境富裕,年輕漂亮,國內戰爭時期,從西伯利亞來到哈爾濱。他家飼養賽馬,那些駿馬馳騁在上海和香港賽馬場的跑道上。"要是瑪亞像她母親希望的那樣在哈爾濱定居下來就好了,那樣的話,她今天也許還活著。"要是……
如果說瑪亞是奧尼庫爾家族的"頭腦"的話,我外祖母基塔就是這個家族的美人。基塔的美遠不止於她那令人傾倒的微笑和那雙善解人意的黑眼睛。她待人親切,本性敦厚,總是看到人最好的那一麵。認識到基塔的長處在於她的美貌和魅力,而不是學識、技能,切斯娜和基爾什就把她送到哈爾濱奧克薩可夫斯基夫人辦的學校去念高中。這是惟一一所以過去聖彼得堡的教育方式管理的學校。它不僅教姑娘們如何鑑賞藝術品,而且還教授普通學校的文化課程,進行道德教育和風度舉止的訓練。在那所學校學習期間,基塔與正在哈爾濱工作的哥哥阿勃拉姆一起住在哈爾濱的親戚家裏。
第46節:淚灑高爾基市(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