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單衣做棉裳,剪裁縫合相摹仿。
一人做成十人會,全軍七日著新裝。
新衣著上競相比,看誰新衣更合體。
全軍上下喜氣飛,從此無人再傷思。
此事古今從無聞,千古奇蹟出我軍。
一切困難皆可渡,全在萬眾是一心。
劉伯承稱讚李震:“好。18旅棉衣做得好,你這個旅政委的詩也作得好!”
李震人生得秀氣,這年才33歲。抗日前在北平從事學生運動,以後到太行,一直在劉鄧領導下工作。劉伯承很喜愛這個有文化的旅政委,卻常常用最嚴厲的批評來表達他的偏愛,特別是前不久渡淮河時的批評簡直到了不留情麵的地步。李震很理解這是首長對自己的愛護,所以當聽到劉伯承的表揚時,身上反而不自在起來:
“我胡謅了幾句順口溜,哪稱得上什麽詩。請司令員、政委批評。”
劉伯承:“當然要批評嘍。那一句什麽‘齊呼壽無疆’就寫得不好,應當重新改寫。鄧政委,你說是不是呀?”
鄧小平:“壽無疆,不符合發展規律。既不是唯物論,又缺少辯證法。要改寫!”
劉伯承笑了,對李震說:“你看,鄧政委已經把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了,不改不行啦!”
楊國宇好像有第六感官。他的上衣已經做好,本不想做棉褲了,而且他從小生長在四川,那兒的氣候和大別山差不多,根本就沒穿過棉褲。但不知怎地想到萬一劉鄧來檢查,批評幹部不帶頭,反倒麻煩。於是一早起來就把自己關在屋裏,老老實實縫起棉褲。
屋外的場地一陣喧鬧,楊國宇隔著窗戶看,“撲哧”笑了。
直屬隊發的棉布五花八門,紅的、綠的、黃的、花的,做出的棉衣也各色各樣。幾個戰士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裳,滿場院扭,像個“秧歌隊”。
19歲的警衛戰士劉挺貴鬧得最凶,他把發的一塊紅布蒙在頭上,一個戰士見他棉衣領口開得像“馬糞兜”,就將一個搪瓷碗塞進去。劉挺貴成了一個“羅鍋”新娘,逗得大家笑不止。
楊國宇見鬧得過了,怕劉鄧撞上挨批評,正要出去製止,劉伯承和鄧小平已經出現在場院。
楊國宇趕緊放下手中活出去。
劉伯承和鄧小平誰也沒發火。劉伯承從劉挺貴的衣兜裏掏出洋瓷碗,走到一塊架起來做裁衣案的門板前,鋪平棉衣,招呼大家圍攏過來:
“俗話講,‘棉衣好做領難開’。這件衣服領子開得就有毛病。你們看,利用這個洋瓷碗,找準位置扣上去,比著碗口大小畫下來,剪出的領口保險比你這方不方、圓不圓的要來得好。明白了嗎?”
戰士們心裏打鼓,以為首長一定要批評他們不好好做棉衣,亂開玩笑,誰知司令員這麽耐心地教他們最頭疼的開領口技術,連忙齊聲答:
“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大家可以試一試。但是……”劉伯承的臉色嚴肅:“同誌們,今天不是春節,為什麽會有這樣多的秧歌隊?”
楊國宇解釋:“沒有染料,我們到宋埠都沒買到。”
劉伯承:“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過去群眾自己織白布,用稻草燒成灰,可以染成灰色的。用皂角樹根煞成水,可以染成黃色的。不管什麽顏色,總比秧歌隊好。要抓緊時間限期改正過來。”
朱懷冰宅。
劉鄧走進正房,中堂懸掛的一副宇畫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劉伯承指著條幅念道:“忽而在高山之高,忽而在深水之深
張際春說:“這不是講的伯牙鼓琴,意在高山流水嗎?”
劉伯承:“這也可以說是在講我們哩!我們忽而在長江邊吃掉蔣委員長的武穴、團風這幾坨,忽而在高山鋪消滅了40師外加一個旅,又吃了委員長一桌席。部隊打了勝仗,發動了群眾,有了飽飯吃,又有了棉衣穿。我們在他的臥榻之旁打鼾,委員長在廬山上睡不好覺,連做夢怕也夢見過江卒子逼上來,將他的軍呢。”
李達:“我們在這個黃岡縣也建立了民主政權,新布告貼滿了牆。縣太爺朱懷冰早逃了,把他的家讓給我們做指揮部。”
鄧小平笑道:“朱懷冰也沒想到,闊別八年,現在又不得不和我們打交道,真是冤家路窄呀!”
大勢中原大勢中原第13章 向死而生
南京 國防部 1947年11月4日
大別山作戰會議開到第二天。陸軍司令部總參謀長郭汝瑰走進國防部會議室,就感到氣氛有些不同。
蔣介石坐在會議桌頂端正中的一把特製的椅子上,這把椅子的靠背比別的椅子高出許多——10年前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摔壞了腰,落下陳疾,坐高背椅就不致腰疼。
與昨天相比,蔣介石仿佛變了個人,臉上的表情不再那麽憤懣,平靜一如會議桌上新換的雪白台布。
白崇禧坐在蔣介石的右首,也一反昨天的慵怠和漠然,一雙眼睛藏在風雅的金絲眼鏡深處,透著令人難以揣度的矜持。
郭汝瑰在國民黨上層浪跡多年,混到如今地步,自然深信自己的觀察能力。
9時整,會議正式開始。
郭汝瑰雖一時難以猜透蔣介石、白崇禧的變化原因,但對自己準備的匯報還是充滿信心。他按照陸總所擬計劃逐一說明:擬以第8、48、28、54師由夏威指揮分兩路進入大別山,到達黃山附近後,再以第10、55師由麻城東進,協力攻擊。與此同時還應在魯中、魯南、膠東、黃泛區配合作戰,著命整編第11師掃蕩黃泛區及沙河南岸,以阜陽、太和為中心,東可控製渦河、蒙城,西可控製三河尖;再以第5軍配合第84師向魯西攻擊。這樣,就可使魯中、魯西、膠東、黃泛區的陳毅部無法恢復戰鬥力,或妨礙大別山作戰……
一人做成十人會,全軍七日著新裝。
新衣著上競相比,看誰新衣更合體。
全軍上下喜氣飛,從此無人再傷思。
此事古今從無聞,千古奇蹟出我軍。
一切困難皆可渡,全在萬眾是一心。
劉伯承稱讚李震:“好。18旅棉衣做得好,你這個旅政委的詩也作得好!”
李震人生得秀氣,這年才33歲。抗日前在北平從事學生運動,以後到太行,一直在劉鄧領導下工作。劉伯承很喜愛這個有文化的旅政委,卻常常用最嚴厲的批評來表達他的偏愛,特別是前不久渡淮河時的批評簡直到了不留情麵的地步。李震很理解這是首長對自己的愛護,所以當聽到劉伯承的表揚時,身上反而不自在起來:
“我胡謅了幾句順口溜,哪稱得上什麽詩。請司令員、政委批評。”
劉伯承:“當然要批評嘍。那一句什麽‘齊呼壽無疆’就寫得不好,應當重新改寫。鄧政委,你說是不是呀?”
鄧小平:“壽無疆,不符合發展規律。既不是唯物論,又缺少辯證法。要改寫!”
劉伯承笑了,對李震說:“你看,鄧政委已經把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了,不改不行啦!”
楊國宇好像有第六感官。他的上衣已經做好,本不想做棉褲了,而且他從小生長在四川,那兒的氣候和大別山差不多,根本就沒穿過棉褲。但不知怎地想到萬一劉鄧來檢查,批評幹部不帶頭,反倒麻煩。於是一早起來就把自己關在屋裏,老老實實縫起棉褲。
屋外的場地一陣喧鬧,楊國宇隔著窗戶看,“撲哧”笑了。
直屬隊發的棉布五花八門,紅的、綠的、黃的、花的,做出的棉衣也各色各樣。幾個戰士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裳,滿場院扭,像個“秧歌隊”。
19歲的警衛戰士劉挺貴鬧得最凶,他把發的一塊紅布蒙在頭上,一個戰士見他棉衣領口開得像“馬糞兜”,就將一個搪瓷碗塞進去。劉挺貴成了一個“羅鍋”新娘,逗得大家笑不止。
楊國宇見鬧得過了,怕劉鄧撞上挨批評,正要出去製止,劉伯承和鄧小平已經出現在場院。
楊國宇趕緊放下手中活出去。
劉伯承和鄧小平誰也沒發火。劉伯承從劉挺貴的衣兜裏掏出洋瓷碗,走到一塊架起來做裁衣案的門板前,鋪平棉衣,招呼大家圍攏過來:
“俗話講,‘棉衣好做領難開’。這件衣服領子開得就有毛病。你們看,利用這個洋瓷碗,找準位置扣上去,比著碗口大小畫下來,剪出的領口保險比你這方不方、圓不圓的要來得好。明白了嗎?”
戰士們心裏打鼓,以為首長一定要批評他們不好好做棉衣,亂開玩笑,誰知司令員這麽耐心地教他們最頭疼的開領口技術,連忙齊聲答:
“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大家可以試一試。但是……”劉伯承的臉色嚴肅:“同誌們,今天不是春節,為什麽會有這樣多的秧歌隊?”
楊國宇解釋:“沒有染料,我們到宋埠都沒買到。”
劉伯承:“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過去群眾自己織白布,用稻草燒成灰,可以染成灰色的。用皂角樹根煞成水,可以染成黃色的。不管什麽顏色,總比秧歌隊好。要抓緊時間限期改正過來。”
朱懷冰宅。
劉鄧走進正房,中堂懸掛的一副宇畫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劉伯承指著條幅念道:“忽而在高山之高,忽而在深水之深
張際春說:“這不是講的伯牙鼓琴,意在高山流水嗎?”
劉伯承:“這也可以說是在講我們哩!我們忽而在長江邊吃掉蔣委員長的武穴、團風這幾坨,忽而在高山鋪消滅了40師外加一個旅,又吃了委員長一桌席。部隊打了勝仗,發動了群眾,有了飽飯吃,又有了棉衣穿。我們在他的臥榻之旁打鼾,委員長在廬山上睡不好覺,連做夢怕也夢見過江卒子逼上來,將他的軍呢。”
李達:“我們在這個黃岡縣也建立了民主政權,新布告貼滿了牆。縣太爺朱懷冰早逃了,把他的家讓給我們做指揮部。”
鄧小平笑道:“朱懷冰也沒想到,闊別八年,現在又不得不和我們打交道,真是冤家路窄呀!”
大勢中原大勢中原第13章 向死而生
南京 國防部 1947年11月4日
大別山作戰會議開到第二天。陸軍司令部總參謀長郭汝瑰走進國防部會議室,就感到氣氛有些不同。
蔣介石坐在會議桌頂端正中的一把特製的椅子上,這把椅子的靠背比別的椅子高出許多——10年前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摔壞了腰,落下陳疾,坐高背椅就不致腰疼。
與昨天相比,蔣介石仿佛變了個人,臉上的表情不再那麽憤懣,平靜一如會議桌上新換的雪白台布。
白崇禧坐在蔣介石的右首,也一反昨天的慵怠和漠然,一雙眼睛藏在風雅的金絲眼鏡深處,透著令人難以揣度的矜持。
郭汝瑰在國民黨上層浪跡多年,混到如今地步,自然深信自己的觀察能力。
9時整,會議正式開始。
郭汝瑰雖一時難以猜透蔣介石、白崇禧的變化原因,但對自己準備的匯報還是充滿信心。他按照陸總所擬計劃逐一說明:擬以第8、48、28、54師由夏威指揮分兩路進入大別山,到達黃山附近後,再以第10、55師由麻城東進,協力攻擊。與此同時還應在魯中、魯南、膠東、黃泛區配合作戰,著命整編第11師掃蕩黃泛區及沙河南岸,以阜陽、太和為中心,東可控製渦河、蒙城,西可控製三河尖;再以第5軍配合第84師向魯西攻擊。這樣,就可使魯中、魯西、膠東、黃泛區的陳毅部無法恢復戰鬥力,或妨礙大別山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