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鄧小平手裏搓著一支煙,沉思著。
車開上大路,但見一群群百姓扶老攜幼,挑擔推車,在泥濘中跋涉。
車停了,鄧小平跳下來。
“老鄉,你們這是去哪兒?”
“俺是跑黃水呀!同誌。”
“不是沒有決口嗎?”
“你這個同誌,等決了口就晚啦!聽說國民黨在上邊要炸堤了,雨水又這麽大,再不走,黃水下來往哪跑?”
鄧小平上了車,直奔黃河大堤。
大堤上黑壓壓盡是人,穿軍裝的軍人,光脊樑的民工。堤上堆砌著充填沙土的麻袋、草包。
盈槽的黃水翻滾著泥沙、泡沫,浩浩森森,洶湧澎湃。
野戰軍軍政處處長楊國宇一身泥水,行動極敏捷,像一個快速旋轉的泥球,洪亮而富有樂感的川腔隨著他的身影流動。
“磨蹭啥子嘛!5連,快到上麵去!……你這位同誌,這哪裏是搶險,分明是搭雞棚棚嘛!重新加固!
“楊大人。”鄧小平沒有開玩笑的心境,隻是平時喊慣了,脫口而出。
“鄧政委!”楊國宇用手抹抹臉上的雨水,焦急地說:“水要是再往上漲,可就……”
“知道了,我再派些部隊來!”
“還有麻袋,草包!”
鄧小平“嗯”了一聲,走下黃河大堤。
劉伯承住的院子裏也積滿了水,青磚搭起一線“磚橋”。
鄧小平走到門口,看到一塊立著的大青磚上刻著度數,積水在一點一點往上漲。
屋子裏已經漫進了水,盡是稀稀的泥漿。鄧小平走進去,沒有見人,正欲轉身出門,看到桌子上劉伯承的墨跡——“憂心如焚”。
鄧小平站下,沉默地麵對這四個字。
為大將者,焉有不察天候、地理,而度情勢者。這不安靜的黃河,這日益增加的圍兵,嚴重威脅著十幾萬大軍;一旦洪水與圍敵雙重而至,整個戰略轉折將有可能失敗,造成千古遺恨……。馬上走!馬上走?傷員沒有轉運,炮彈、物資沒有補充,沒有經費,沒有冬裝,沒有休整,沒有……什麽也沒有,而麵對的又將是沒有後方的作戰。
憂心如焚!
這種心情勾起了鄧小平的記憶。
那是1945年8月,鄧小平和劉伯承也經歷了這種“憂心如焚”的時刻。
日本人剛投降,蔣介石在重兵進犯上黨的同時,三次電邀毛澤東,圖謀在軍事壓力下迫使中共訂城下之盟。
毛澤東寄希望於劉鄧指揮的上黨戰役。
8月28日毛澤東飛重慶。8月24日劉鄧還在延安。
如果從延安沿秘密交通線回到晉冀魯豫前線,行程需要一個月。
上黨戰役越是打得好,重慶談判桌上的籌碼就越有分量,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就越安全。可是,一步怎能邁過千山萬水?
憂心如焚!天氣也是這麽熱,這麽燥。
在太行前線的李達也十分焦急,連電催促劉鄧速回太行山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
令人無法置信:最終使劉鄧迅速回到太行前線的卻是一架美國飛機。抗戰剛結束,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還沒有撤走,飛機就是他們的。與劉鄧同機離開延安轉赴各根據地的還有林彪、陳毅、薄一波、陳賡、肖勁光、李天佑、鄧華、陳錫聯、陳再道、宋時輪、鄧克明、王近山、膝代遠、江華、張際春、黃華、陳斐琴等。
當然,這些美國人不知道乘坐他們飛機的是些什麽人,他們還以為一群“土八路”想開開洋葷呢。
五個小時後,劉鄧的全班指揮人馬到達太行前線。上黨大勝。蔣介石簽訂《雙十協定》。劉鄧創作了“解放戰爭序曲”這一傑作。
在時間和空間上所贏得的東西,對於軍事行動是多麽重要啊!
眼下,再不會有美國的飛機把部隊運往大別山了。
鄧小平拂袖,出門鑽人雨中。
野戰軍司令部設在一座地主的院落裏,房屋高而寬大。李達麵前七部電話機,拿起這個,響起那個。
李達從抗日戰爭開始就一直襄助劉鄧,不離左右。劉伯承歷來主張司令部要精幹,他的“袖珍司令部”是出了名的,四位主管幹部沒配一個秘書。大大小小的戰役從戰前計劃到戰鬥組織實施、戰後總結部署,都由李達親自動手、動腿、動嘴。在野戰軍司令部各級幹部中,李達是休息最少的一個。他謙誠執著,多年來又耳儒目染劉伯承“心細如髮”、“周全慎密”的作風,所以事必躬親,部隊每到一處就帶著軍政處處長楊國宇檢查群眾紀律,甚至連部隊的臨時廁所挖的地方對不對、掩埋得好不好都要過問。
過黃河以來,部隊在戰鬥間隙還休整過一兩天,李達卻像上了套一般連軸轉;拿下羊山,部隊休整了,他反倒更忙。往後方轉送的,從後方調運的,車、馬、人、物、吃、喝、拉、撒、住,哪一樣想不周全都會出問題。最費精力的是南下大別山的戰略展開構想。作為野戰軍的參謀長不能“上了轎才纏腳”,他需要在兵馬未動之前,給統帥部提供一份完備的戰略藍圖。
李達被超負重荷壓得頭髮一把一把掉,眼圈爛了般的殷紅。他沒有菸酒嗜好,實在難以支持了,就嚼一口大蔥,喝一口醋,厚厚的嘴唇吧嗒一陣子,說不出什麽道理,那疲憊到了極度、僵硬得失去韌力的神經在辛辣和酸澀的刺激中漸漸又恢復了彈。
車開上大路,但見一群群百姓扶老攜幼,挑擔推車,在泥濘中跋涉。
車停了,鄧小平跳下來。
“老鄉,你們這是去哪兒?”
“俺是跑黃水呀!同誌。”
“不是沒有決口嗎?”
“你這個同誌,等決了口就晚啦!聽說國民黨在上邊要炸堤了,雨水又這麽大,再不走,黃水下來往哪跑?”
鄧小平上了車,直奔黃河大堤。
大堤上黑壓壓盡是人,穿軍裝的軍人,光脊樑的民工。堤上堆砌著充填沙土的麻袋、草包。
盈槽的黃水翻滾著泥沙、泡沫,浩浩森森,洶湧澎湃。
野戰軍軍政處處長楊國宇一身泥水,行動極敏捷,像一個快速旋轉的泥球,洪亮而富有樂感的川腔隨著他的身影流動。
“磨蹭啥子嘛!5連,快到上麵去!……你這位同誌,這哪裏是搶險,分明是搭雞棚棚嘛!重新加固!
“楊大人。”鄧小平沒有開玩笑的心境,隻是平時喊慣了,脫口而出。
“鄧政委!”楊國宇用手抹抹臉上的雨水,焦急地說:“水要是再往上漲,可就……”
“知道了,我再派些部隊來!”
“還有麻袋,草包!”
鄧小平“嗯”了一聲,走下黃河大堤。
劉伯承住的院子裏也積滿了水,青磚搭起一線“磚橋”。
鄧小平走到門口,看到一塊立著的大青磚上刻著度數,積水在一點一點往上漲。
屋子裏已經漫進了水,盡是稀稀的泥漿。鄧小平走進去,沒有見人,正欲轉身出門,看到桌子上劉伯承的墨跡——“憂心如焚”。
鄧小平站下,沉默地麵對這四個字。
為大將者,焉有不察天候、地理,而度情勢者。這不安靜的黃河,這日益增加的圍兵,嚴重威脅著十幾萬大軍;一旦洪水與圍敵雙重而至,整個戰略轉折將有可能失敗,造成千古遺恨……。馬上走!馬上走?傷員沒有轉運,炮彈、物資沒有補充,沒有經費,沒有冬裝,沒有休整,沒有……什麽也沒有,而麵對的又將是沒有後方的作戰。
憂心如焚!
這種心情勾起了鄧小平的記憶。
那是1945年8月,鄧小平和劉伯承也經歷了這種“憂心如焚”的時刻。
日本人剛投降,蔣介石在重兵進犯上黨的同時,三次電邀毛澤東,圖謀在軍事壓力下迫使中共訂城下之盟。
毛澤東寄希望於劉鄧指揮的上黨戰役。
8月28日毛澤東飛重慶。8月24日劉鄧還在延安。
如果從延安沿秘密交通線回到晉冀魯豫前線,行程需要一個月。
上黨戰役越是打得好,重慶談判桌上的籌碼就越有分量,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就越安全。可是,一步怎能邁過千山萬水?
憂心如焚!天氣也是這麽熱,這麽燥。
在太行前線的李達也十分焦急,連電催促劉鄧速回太行山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
令人無法置信:最終使劉鄧迅速回到太行前線的卻是一架美國飛機。抗戰剛結束,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還沒有撤走,飛機就是他們的。與劉鄧同機離開延安轉赴各根據地的還有林彪、陳毅、薄一波、陳賡、肖勁光、李天佑、鄧華、陳錫聯、陳再道、宋時輪、鄧克明、王近山、膝代遠、江華、張際春、黃華、陳斐琴等。
當然,這些美國人不知道乘坐他們飛機的是些什麽人,他們還以為一群“土八路”想開開洋葷呢。
五個小時後,劉鄧的全班指揮人馬到達太行前線。上黨大勝。蔣介石簽訂《雙十協定》。劉鄧創作了“解放戰爭序曲”這一傑作。
在時間和空間上所贏得的東西,對於軍事行動是多麽重要啊!
眼下,再不會有美國的飛機把部隊運往大別山了。
鄧小平拂袖,出門鑽人雨中。
野戰軍司令部設在一座地主的院落裏,房屋高而寬大。李達麵前七部電話機,拿起這個,響起那個。
李達從抗日戰爭開始就一直襄助劉鄧,不離左右。劉伯承歷來主張司令部要精幹,他的“袖珍司令部”是出了名的,四位主管幹部沒配一個秘書。大大小小的戰役從戰前計劃到戰鬥組織實施、戰後總結部署,都由李達親自動手、動腿、動嘴。在野戰軍司令部各級幹部中,李達是休息最少的一個。他謙誠執著,多年來又耳儒目染劉伯承“心細如髮”、“周全慎密”的作風,所以事必躬親,部隊每到一處就帶著軍政處處長楊國宇檢查群眾紀律,甚至連部隊的臨時廁所挖的地方對不對、掩埋得好不好都要過問。
過黃河以來,部隊在戰鬥間隙還休整過一兩天,李達卻像上了套一般連軸轉;拿下羊山,部隊休整了,他反倒更忙。往後方轉送的,從後方調運的,車、馬、人、物、吃、喝、拉、撒、住,哪一樣想不周全都會出問題。最費精力的是南下大別山的戰略展開構想。作為野戰軍的參謀長不能“上了轎才纏腳”,他需要在兵馬未動之前,給統帥部提供一份完備的戰略藍圖。
李達被超負重荷壓得頭髮一把一把掉,眼圈爛了般的殷紅。他沒有菸酒嗜好,實在難以支持了,就嚼一口大蔥,喝一口醋,厚厚的嘴唇吧嗒一陣子,說不出什麽道理,那疲憊到了極度、僵硬得失去韌力的神經在辛辣和酸澀的刺激中漸漸又恢復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