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這難解的疑問,我從石板的下方鑽過,再度來到堂前的南側。這間被稱為前堂的房間長約10英尺左右,屋頂的高度維持在12英尺。雖然被磨損得很厲害,但東西兩麵牆壁上,曾放進石吊門的渠道仍然看得很清楚,隻是作為石吊門用的石板卻不見了。而在這狹窄的空間中,我難以想像古埃及人如何把那又大又重的石板吊上牆壁的溝渠中。
我想起19世紀末,有係統地測量過整個基沙地區的考古學家弗林德·培崔,曾經對第二金字塔有過類似的疑問:"下麵通道的玄武岩吊門,顯示建造者在移動大塊石頭上技術高超。我們看到在隻能夠容納幾個人的狹窄空間內,準確地安置著終需40到60個人才搬得動的石塊,顯示當時建造者搬運技巧之高超。"這正是我對大金字塔的吊門不解的地方。而且如果真的有吊門的話,它們還應該可以往上推、往下滑才是。
如果吊門需要上下的話,門必須小於屋頂的寬度,這樣在墳墓關閉前才能夠隨意將門吊高以讓人進來,或將門緊閉以排除不受歡迎的人。但這卻表示,當石板從上放下,以堵住前堂的入口的同時,吊門的上端與屋頂之間,便會出現一個至少與門等大的空間,讓盜墓者可以輕易地爬入。
吊門為金字塔之謎又多添了一則。與其他謎題一樣,吊門的構造複雜,但卻看不出任何明顯的用途。
離開前堂的出口,也就是一個與入口一樣高、一樣寬,並同樣鋪著紅色花崗岩的隧道,開在南麵的牆壁上(牆壁本身也為花崗岩,不過最上麵則鑲了一層12英寸厚的石灰岩)。往前走大約9英尺後,便進入了寬敞的王殿。在進入這全部以紅色花崗岩鋪陳的房間,立刻可以看到它散發出的不尋常力量與能源。
像奶油的硬石
王殿的縱軸貫穿大金字塔的正東與正西,橫軸則麵正南與正北,房間內高19英尺1英寸,長與寬則分別為34英尺4英寸與17英尺2英寸,呈2:1的比例。地板共動用了15塊花崗岩石板。牆壁是以100個大型的石塊堆砌而成,每塊重至少70噸,上下共5層。屋頂上有9塊石塊,每塊也至少有50噸重。我走至房間的正中央,感受大量而巨碩的石塊,發出一股強力的壓迫感。
王殿的西側擺著的,便是許多古埃及學者相信整個大金字塔建造的目的——胡夫王的石棺。這座上麵無蓋的長方形器物,是由暗巧克力色花崗岩雕鑿而成,花崗岩上充滿了長石、石英、雲母等的硬粒子。石棺內部長6英尺6.6英寸,深2英尺10.42英寸,寬2英尺2.81英寸;而外部的長則為7英尺5.62英寸長,深3英尺5.31英寸,寬3英尺2.5英寸。有趣的是,這具石棺的寬度正好比房間下方的出口(目前被堵塞住的那一個)多上1英寸,無法從這個出口抬到外麵的上坡通道2。
從這具石棺照例可以找到不少的數學謎題,例如石棺的內容積為1166.4公升,正好為外容積2332.8公升的一半。這種分毫不差的"巧合"應該不是偶發的才是。另外,石棺壁之堅硬,與所需要的精巧製作技術,已超越摩登機器時代,顯示古代的石工不論技巧或經驗都應該非常高超。弗林德·培崔在仔細調查過大金字塔以後,帶著幾分懊惱地認定,古代石工一定有一些工具"是一直到最近才重新被我們發明出來的"。
培崔仔細測量後,發現石棺必須用一條至少長8英尺的直鋸,從大塊花崗岩上剪裁下來。由於花崗岩的硬度非常高,他隻能假設這些鋸子至少應該是用鋼(理論上當時所知最堅硬的金屬)做刀片,並在"切點"上鑲以"寶石":"從工作的特性來看,這寶石應該為鑽石才對。但是,由於鑽石非常稀少,在當時的埃及並不存在,使得我們無法驟下結論……"3
至於石棺內部挖空的工程技術更加令人費解,因為在難度上,這工作比將岩石從石基上鋸下更上一層樓。培崔設想當時埃及工人的工作情形是這樣的:
他們使用的不是直線,而為圓形的鋸子。將加工石用刀刃設定為圓筒狀,拉扯之間,逐漸切入石塊,造成一個內槽,然後,將槽內的石頭敲碎取出,而逐漸擴大內部的空心部分。這是最節省力氣的工作方式。圓型鋸鑽的直徑從1/4英寸到5英寸的都有,刀刃的厚度則應在1/30到1/5英寸之間。
當然,培崔也承認,古埃及學者從來沒有發現過鑲鑽的鋸子或鑽子。但是,在仔細檢查過石棺後,他認為動用過這類工具的痕跡非常明顯,使他不得不推斷,這類東西必定存在無疑。於是,他開始對古埃及使用的工具發生興趣,將他的研究範圍從王殿的石棺,擴大至花崗岩文物,以及許多他在基沙地區搜集到,被他鑑定為用鋸子掏出來的"石芯"。然而,他越研究,就越被這些先人的硬石切割技術所迷惑:
用鋸子或鑽子由上往下在切割硬石時,必須從上方施以相當大的壓力,工具才能夠順利切入石塊中。大約每用一個4英寸的鑽子切花崗岩時,上麵至少要施加1到2噸的重力才行。第7號花崗岩芯,6英寸圓周外的螺旋狀態切割痕跡,大約有1英寸深,要製造如此深的切痕,需要非常大的力量……快速地深入花崗岩,製造出這麽深的螺旋狀凹洞,非從鋸子的上麵施加巨大的壓力不可……
這難道不是一項奇妙的現象?4500年前,我們以為人類文明剛露曙光時,古埃及人卻已經擁有了工業時期才發明得出來的鑽石技術,隨便地便在鑽子上放個一兩噸的壓力,然後就好像用奶油刀切熱奶油一般地,輕易切割起硬石來。
我想起19世紀末,有係統地測量過整個基沙地區的考古學家弗林德·培崔,曾經對第二金字塔有過類似的疑問:"下麵通道的玄武岩吊門,顯示建造者在移動大塊石頭上技術高超。我們看到在隻能夠容納幾個人的狹窄空間內,準確地安置著終需40到60個人才搬得動的石塊,顯示當時建造者搬運技巧之高超。"這正是我對大金字塔的吊門不解的地方。而且如果真的有吊門的話,它們還應該可以往上推、往下滑才是。
如果吊門需要上下的話,門必須小於屋頂的寬度,這樣在墳墓關閉前才能夠隨意將門吊高以讓人進來,或將門緊閉以排除不受歡迎的人。但這卻表示,當石板從上放下,以堵住前堂的入口的同時,吊門的上端與屋頂之間,便會出現一個至少與門等大的空間,讓盜墓者可以輕易地爬入。
吊門為金字塔之謎又多添了一則。與其他謎題一樣,吊門的構造複雜,但卻看不出任何明顯的用途。
離開前堂的出口,也就是一個與入口一樣高、一樣寬,並同樣鋪著紅色花崗岩的隧道,開在南麵的牆壁上(牆壁本身也為花崗岩,不過最上麵則鑲了一層12英寸厚的石灰岩)。往前走大約9英尺後,便進入了寬敞的王殿。在進入這全部以紅色花崗岩鋪陳的房間,立刻可以看到它散發出的不尋常力量與能源。
像奶油的硬石
王殿的縱軸貫穿大金字塔的正東與正西,橫軸則麵正南與正北,房間內高19英尺1英寸,長與寬則分別為34英尺4英寸與17英尺2英寸,呈2:1的比例。地板共動用了15塊花崗岩石板。牆壁是以100個大型的石塊堆砌而成,每塊重至少70噸,上下共5層。屋頂上有9塊石塊,每塊也至少有50噸重。我走至房間的正中央,感受大量而巨碩的石塊,發出一股強力的壓迫感。
王殿的西側擺著的,便是許多古埃及學者相信整個大金字塔建造的目的——胡夫王的石棺。這座上麵無蓋的長方形器物,是由暗巧克力色花崗岩雕鑿而成,花崗岩上充滿了長石、石英、雲母等的硬粒子。石棺內部長6英尺6.6英寸,深2英尺10.42英寸,寬2英尺2.81英寸;而外部的長則為7英尺5.62英寸長,深3英尺5.31英寸,寬3英尺2.5英寸。有趣的是,這具石棺的寬度正好比房間下方的出口(目前被堵塞住的那一個)多上1英寸,無法從這個出口抬到外麵的上坡通道2。
從這具石棺照例可以找到不少的數學謎題,例如石棺的內容積為1166.4公升,正好為外容積2332.8公升的一半。這種分毫不差的"巧合"應該不是偶發的才是。另外,石棺壁之堅硬,與所需要的精巧製作技術,已超越摩登機器時代,顯示古代的石工不論技巧或經驗都應該非常高超。弗林德·培崔在仔細調查過大金字塔以後,帶著幾分懊惱地認定,古代石工一定有一些工具"是一直到最近才重新被我們發明出來的"。
培崔仔細測量後,發現石棺必須用一條至少長8英尺的直鋸,從大塊花崗岩上剪裁下來。由於花崗岩的硬度非常高,他隻能假設這些鋸子至少應該是用鋼(理論上當時所知最堅硬的金屬)做刀片,並在"切點"上鑲以"寶石":"從工作的特性來看,這寶石應該為鑽石才對。但是,由於鑽石非常稀少,在當時的埃及並不存在,使得我們無法驟下結論……"3
至於石棺內部挖空的工程技術更加令人費解,因為在難度上,這工作比將岩石從石基上鋸下更上一層樓。培崔設想當時埃及工人的工作情形是這樣的:
他們使用的不是直線,而為圓形的鋸子。將加工石用刀刃設定為圓筒狀,拉扯之間,逐漸切入石塊,造成一個內槽,然後,將槽內的石頭敲碎取出,而逐漸擴大內部的空心部分。這是最節省力氣的工作方式。圓型鋸鑽的直徑從1/4英寸到5英寸的都有,刀刃的厚度則應在1/30到1/5英寸之間。
當然,培崔也承認,古埃及學者從來沒有發現過鑲鑽的鋸子或鑽子。但是,在仔細檢查過石棺後,他認為動用過這類工具的痕跡非常明顯,使他不得不推斷,這類東西必定存在無疑。於是,他開始對古埃及使用的工具發生興趣,將他的研究範圍從王殿的石棺,擴大至花崗岩文物,以及許多他在基沙地區搜集到,被他鑑定為用鋸子掏出來的"石芯"。然而,他越研究,就越被這些先人的硬石切割技術所迷惑:
用鋸子或鑽子由上往下在切割硬石時,必須從上方施以相當大的壓力,工具才能夠順利切入石塊中。大約每用一個4英寸的鑽子切花崗岩時,上麵至少要施加1到2噸的重力才行。第7號花崗岩芯,6英寸圓周外的螺旋狀態切割痕跡,大約有1英寸深,要製造如此深的切痕,需要非常大的力量……快速地深入花崗岩,製造出這麽深的螺旋狀凹洞,非從鋸子的上麵施加巨大的壓力不可……
這難道不是一項奇妙的現象?4500年前,我們以為人類文明剛露曙光時,古埃及人卻已經擁有了工業時期才發明得出來的鑽石技術,隨便地便在鑽子上放個一兩噸的壓力,然後就好像用奶油刀切熱奶油一般地,輕易切割起硬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