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哈普古德教授的研究,這些地圖集和一些原始地圖輾轉流傳到其他學術中心,尤其是君士坦丁堡。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軍隊攻占,這些地圖落入歐洲水手和浪人手中:
這些地圖大部分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圖,但其他地區的地圖也流傳了下來,包括南、北美洲和南北極的地圖。顯然,古代航海家的蹤跡遠達南極和北極。說來也許不可思議,但證據顯示,某個古代民族確實曾經在冰封之前勘探過南極海岸。這個民族顯然擁有先進的導航儀器,可以精確判斷經緯度。他們的航海技術,遠遠超越18世紀下半期之前的任何古代、中古或現代民族。
這些年來一直有人推測,遠古時代,地球上曾經存在一個如今已經消失的文明。上述的航海技術足以證明,這些假設並非純然是空穴來風。古代航海技術的證據,大部分被學者斥為神話,但我們在這裏提出的證據卻不是輕易可以推翻的。我們的證據顯示,以往發現的那些證據現在必須重新提出來,讓學者以開放的心胸重新加以評估4。
盡管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強力支持哈普古德的推論(見下文),而且,連美國地理學會會長約翰·萊特(john wright)也承認,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學界驗證的假設",但是,至今仍未有學者對這些神秘的早期地圖,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哈普古德在學術界的同仁,非但不曾讚揚他在人類文明研究上的貢獻,反而刻意打壓他。直到逝世之前,他的觀點和研究工作備受譏刺,而這些批評往往是"尖刻的、瑣碎的,禁不起事實的檢驗,迴避了真正的問題"5。
愛因斯坦觀點
已故的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生前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基思學院講授西方科學史。他既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古代史學者。然而,他的研究卻對世界歷史和地質學產生極大的衝擊。他的成就應該會受到後人肯定。
愛因斯坦早就看出這點,所以,他破例為哈普古德在1953年寫的一本新書作序。這年也就是哈普古德對皮端·雷斯地圖展開調查之前的幾年。在序文中,愛因斯坦指出:
我經常接到各方人士來函,要求我對他們尚未公開發表的論點和觀念提出一些看法。當然,這些觀念和論點大多缺乏科學根據。然而,接獲哈普古德教授的第一封信時,展讀之下卻讓我大為振奮。他的論點雖然簡單,卻極富創意;如果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他的觀點必將對地殼的歷史研究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6。
哈普古德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地質理論。他試圖解釋,南極大部分地區,直到公元前4000年,為何能一直保持無冰狀態。此外,這本書也探討地球科學其他許多異常現象。哈普古德的論點簡述如下:
1、南極大陸並非一直被冰雪覆蓋,在某個時期它的氣候曾經比現今溫暖得多。
2、當時這塊大陸氣候溫暖,因為在那個時候它的地理位置並不在南極,而是在南極以北大約20o0英裏處。換言之,當時它的位置是在"南極圈之外的溫帶,或溫帶和寒帶之間的地區"。
3、在一種名為"地殼移置"(earth-crust discement)的地質機製(te-tectonics)運作下,這塊大陸轉移到目前所在的位置,進入南極圈之內。這個機製不同於結構地質學上所謂的"大陸漂流"(continental drift)。它指的是: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移換,如同一隻橘子的表皮,鬆俄後就會整個的移動"。
4、根據哈普古德的推測,"地殼移置"造成南極洲向南移動後,這塊大陸逐漸變冷,地上形成的冰層口愈擴大,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支持這個激進觀點的進一步證據,羅列在本書第8部各章。在這兒,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正統地質學家到現在還不肯接納哈普古德的理論,盡管他們一直無法提出有力的反證。哈氏的觀點引起太多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有哪一種地質機製,能對地表的岩石圈產生如此強勁的衝擊,以致引發規模如此龐大的地殼移置?
讓我們聽聽愛因斯坦如何解答這個問題:
在南、北極地區,冰雪不斷累積,分布並不均勻。地球的運轉使這一堆堆分布不均勻的冰雪產生變化,從而引發出一股離心的動力,傳送到地球僵硬的表層。以這種方式產生出來的離心動力,能量會日漸增強;當它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就會使地殼鬆脫,開始移動……7
令人驚異的是,皮瑞·雷斯的地圖似乎蘊含一些間接證據,支持哈普古德提出的理論:地殼突然南移之後,南極洲部分地區才開始形成冰層。更重要的是,由於這樣的一幅地圖隻有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才有可能繪製成,我們不得不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重新加以考證。根據一般學者的看法,公元前4000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文明存在。
簡單地說,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的共識是:
●文明最初發源於中東地區肥沃的新月形地帶。
●文明發源於公元前4000年之後,在最早的真正文明(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出現時達到一個頂點,時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隨後出現的文明,崛起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國。
這些地圖大部分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圖,但其他地區的地圖也流傳了下來,包括南、北美洲和南北極的地圖。顯然,古代航海家的蹤跡遠達南極和北極。說來也許不可思議,但證據顯示,某個古代民族確實曾經在冰封之前勘探過南極海岸。這個民族顯然擁有先進的導航儀器,可以精確判斷經緯度。他們的航海技術,遠遠超越18世紀下半期之前的任何古代、中古或現代民族。
這些年來一直有人推測,遠古時代,地球上曾經存在一個如今已經消失的文明。上述的航海技術足以證明,這些假設並非純然是空穴來風。古代航海技術的證據,大部分被學者斥為神話,但我們在這裏提出的證據卻不是輕易可以推翻的。我們的證據顯示,以往發現的那些證據現在必須重新提出來,讓學者以開放的心胸重新加以評估4。
盡管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強力支持哈普古德的推論(見下文),而且,連美國地理學會會長約翰·萊特(john wright)也承認,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學界驗證的假設",但是,至今仍未有學者對這些神秘的早期地圖,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哈普古德在學術界的同仁,非但不曾讚揚他在人類文明研究上的貢獻,反而刻意打壓他。直到逝世之前,他的觀點和研究工作備受譏刺,而這些批評往往是"尖刻的、瑣碎的,禁不起事實的檢驗,迴避了真正的問題"5。
愛因斯坦觀點
已故的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生前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基思學院講授西方科學史。他既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古代史學者。然而,他的研究卻對世界歷史和地質學產生極大的衝擊。他的成就應該會受到後人肯定。
愛因斯坦早就看出這點,所以,他破例為哈普古德在1953年寫的一本新書作序。這年也就是哈普古德對皮端·雷斯地圖展開調查之前的幾年。在序文中,愛因斯坦指出:
我經常接到各方人士來函,要求我對他們尚未公開發表的論點和觀念提出一些看法。當然,這些觀念和論點大多缺乏科學根據。然而,接獲哈普古德教授的第一封信時,展讀之下卻讓我大為振奮。他的論點雖然簡單,卻極富創意;如果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他的觀點必將對地殼的歷史研究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6。
哈普古德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地質理論。他試圖解釋,南極大部分地區,直到公元前4000年,為何能一直保持無冰狀態。此外,這本書也探討地球科學其他許多異常現象。哈普古德的論點簡述如下:
1、南極大陸並非一直被冰雪覆蓋,在某個時期它的氣候曾經比現今溫暖得多。
2、當時這塊大陸氣候溫暖,因為在那個時候它的地理位置並不在南極,而是在南極以北大約20o0英裏處。換言之,當時它的位置是在"南極圈之外的溫帶,或溫帶和寒帶之間的地區"。
3、在一種名為"地殼移置"(earth-crust discement)的地質機製(te-tectonics)運作下,這塊大陸轉移到目前所在的位置,進入南極圈之內。這個機製不同於結構地質學上所謂的"大陸漂流"(continental drift)。它指的是: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移換,如同一隻橘子的表皮,鬆俄後就會整個的移動"。
4、根據哈普古德的推測,"地殼移置"造成南極洲向南移動後,這塊大陸逐漸變冷,地上形成的冰層口愈擴大,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支持這個激進觀點的進一步證據,羅列在本書第8部各章。在這兒,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正統地質學家到現在還不肯接納哈普古德的理論,盡管他們一直無法提出有力的反證。哈氏的觀點引起太多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有哪一種地質機製,能對地表的岩石圈產生如此強勁的衝擊,以致引發規模如此龐大的地殼移置?
讓我們聽聽愛因斯坦如何解答這個問題:
在南、北極地區,冰雪不斷累積,分布並不均勻。地球的運轉使這一堆堆分布不均勻的冰雪產生變化,從而引發出一股離心的動力,傳送到地球僵硬的表層。以這種方式產生出來的離心動力,能量會日漸增強;當它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就會使地殼鬆脫,開始移動……7
令人驚異的是,皮瑞·雷斯的地圖似乎蘊含一些間接證據,支持哈普古德提出的理論:地殼突然南移之後,南極洲部分地區才開始形成冰層。更重要的是,由於這樣的一幅地圖隻有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才有可能繪製成,我們不得不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重新加以考證。根據一般學者的看法,公元前4000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文明存在。
簡單地說,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的共識是:
●文明最初發源於中東地區肥沃的新月形地帶。
●文明發源於公元前4000年之後,在最早的真正文明(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出現時達到一個頂點,時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隨後出現的文明,崛起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