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也象在其他國家一樣,雖然共產黨人在抵抗運動中取得了很顯著的地位,但其他政黨成員也從一開始就在抵抗運動中站穩了腳跟,共產黨的影響和威望從未顯得有可能壓倒傳統的政治黨派。1932年以前,共產黨在丹麥並沒有什麽重要的發言權,但三十年代的經濟動盪,使它得以在哥本哈根、埃斯堡和奧爾堡等地的海員和碼頭工人中爭取到了一些追隨者。1932年,它在下院贏得了兩個席位,黨領袖阿克塞爾·拉森占有其中之一。那時拉森是一個不妥協的革命派,他攻擊社會民主黨人背叛工人階級,罵他們否定自己的過去。後來,他遵照發自莫斯科的普遍號令,突然改變態度,轉而奉行人民陣線政策,鼓吹同社會黨合作。在1939年的大選中,該黨在下院中的代表從兩席增加到三席。大戰爆發時,拉森根據希特勒-史達林條約簽訂後發來的新指示的精神,重又對政府和其他政黨採取了不妥協的態度;的確,在德國對丹麥的占領開始之後,他和他的黨把自己看作是唯一的“反對黨”,事實也確是如此。德國進攻俄國後,別的一些共產黨領導人遭到德國人逮捕,拉森則“轉入地下”,同保守黨領袖克裏斯馬斯·默勒合作出版抵抗運動的刊物《自由丹麥》。1942年11月,拉森也被德國人逮捕,後被押送德國監禁。


    解放後,拉森回到丹麥,他完全遵循當時共產黨的方式,對其他黨派表現出一種和解的姿態,參加了早在德國人撤走前就已任命了的臨時政府。這個政府中有九個閣員代表各傳統政黨(四個社會黨人,兩個保守黨人,兩個自由黨人,一個激進黨人),另有九個閣員代表抵抗運動,其中兩個是共產黨的領導人,兩個是丹麥統一黨的領導人,這兩個黨當初都各自以黨派的名義參加抵抗運動。


    社會民主黨人維黑爾姆·布爾以丹麥第一大黨領袖的身分被任命為首相,克裏斯馬斯·默勒任外交大臣。還有幾個大臣被賦予廣泛而沒有明確規定的權力,以應付剛解放後最初一段時期內的特殊情況,其中有:摩根斯·弗格,教授、精神病醫生、共產黨員,他在丹麥國土上領導抵抗運動的英雄業績使他幾乎成了傳奇式人物,現在他擔負了使“抵抗運動正規化”的任務;弗羅德·雅各布森,社會民主黨人、教授、抵抗運動的軍事領袖,現在負責“逮捕與起訴”事宜;阿克塞爾·拉森;亨裏克·考夫曼,曾以丹麥駐美公使的身分在德國侵略丹麥一年後宣稱自己是“自由丹麥”的代表。此外,還恢復了共產黨原有的權利,讓共產黨人在議會中占有三個席位——這是該黨遭德國人取締之前在議會中的席位數。


    在這解放後第一個夏季的和解氣氛中,拉森試圖同社會民主黨談判兩黨合併,對方要求他發表一個毫不含糊的關於信奉民主的宣言,他拒絕了,因此使談判歸於失敗;接著在1945年秋天舉行的大選中,共產黨從社會民主黨那裏奪取了許多席位。於是拉森帶頭對大選後成立的自由黨(即農民黨)政府進行猛烈的反對,特別在政府接受了馬歇爾計劃援助,政策上顯得愈來愈傾向於同西方大國結盟之後,更是如此。


    經過戰爭和被占領,丹麥並沒有出現新政黨,原有政黨的性質也沒有多大改變,雖然各黨間的力量對比起了一些變化。的確,這次戰爭對丹麥政治生活的影響是比較微小的,這從丹麥納粹黨的遭遇中就能看出,因為人們可以有理由地預期,這個黨對德國人占領期間事態演變的反應總要比其他政黨強烈些。1935 年,當時剛成立的這個黨獲得了約一萬五千張選票,但沒有取得議會席位;1939年,它獲得三萬張左右選票並取得了三個議席;可是在1943年,當時丹麥完全處於德國納粹支配下,該黨獲得的選票卻僅增至四萬三千張,取得的議席仍隻有三個。這部分地是因為廣大國民堅決支持當時聯合執政的各黨,部分地是由於德國人並沒有支持丹麥納粹黨領袖弗裏茨·克盧森(克盧森此人,說得委婉些,是一個碌碌庸才)。


    在戰時和戰後初期對聯合政府提出更棘手的挑戰的是丹麥統一黨,該黨在1943年第一次進入下院,占有三個議席。因為該黨是主張無條件地反對德國人的,它的進入議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徵兆;但另一方麵,公眾如用投丹麥統一黨的票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德國占領的反感,就不能不削弱聯合執政的各政黨,因而受到損害的恰恰就是該黨所標榜的民族團結。該黨的兩位領袖阿爾諾·瑟倫森和卡伊·蒙克都是第一流的愛國者(後者由於對德國人傲然不屈而獻出了生命),但作為政治家來說,他們是不可靠的。丹麥統一黨在1945年達到了它的事業的頂點,獲得了四個議席;可是在1947年,它連一個候選人也沒有當選。順便說一下,當時在其他西歐國家中表現得如此顯著的那種基督教-社會主義思潮,在丹麥,恰恰在這個黨裏才看得到幾乎是僅有的一點痕跡。卡伊·蒙克是路德教會的牧師和詩人;瑟倫森是一個宗教書籍出版商,他曾把丹麥統一黨比之於法國的人民共和黨和挪威的基督教黨,但不承認丹麥統一黨實質上是一個宗教政黨。


    在四大政黨中,戰後失去地盤最多的是保守黨。默勒在德國占領期間曾是聯合政府的成員,可是他所持的那種對德國人不妥協的態度,終於使他失去了政府職務和議會席位,最後並導致他逃亡英國。也許,作為丹麥抵抗運動的領袖,他覺得真正發揮出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之同意在抵抗運動中同共產黨領袖阿克塞爾·拉森密切合作,正是他的觀點之非正統性的典型表現。解放後,他重又領導保守黨並出任臨時政府的外交大臣;但是,1945年10月舉行的戰後第一次議會選舉,就清楚地表明他已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不久他又發現在當時輿情最激動的問題——什勒斯維希問題——上他和自己黨內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對立的,接著就為此而退出了這個黨。從1945年起,保守黨之所以走下坡路,部分地要歸咎於默勒任外交大臣時同英國簽訂的商務條約,丹麥的農場主和工業家都反對這項商約,因為它不惜以逐步降低物價為代價來維持克朗的幣值。保守黨衰落的另一部分原因是默勒在什勒斯維希問題上的態度分裂了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