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蘭尼加,塞努西的頑強抵抗,受到義大利人野蠻手段的對付。綠山地區較肥沃土地上的部落土著被趕出,部落的結構遭到破壞。1933年開始在昔蘭尼加大規模移殖義大利農民,在綠山建立了四個村莊;到1940年時,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地合計已有了二十四個定居點,常住的義大利人共達十萬人左右,而且還進一步計劃讓另外五萬名殖民者去那裏定居。毫無疑問,義大利人在該兩地的經濟發展方麵作了不少工作。他們修築了質量極好的道路,有沿著海岸東西走向的,也有從海岸朝南伸向內地的;擴建了港口,勘測了水源並修建了水渠,在本地人的耕作技術方麵也作了一些改進。可是,義大利在這裏的殖民,是通過從合法擁有土地的本地人手裏奪取大片較好的耕地,以及強迫大量阿拉伯居民遷往較貧瘠的土地才實現的。在這方麵,義大利對待利比亞居民的辦法在的黎波裏塔尼亞和在昔蘭尼加有所不同。在的黎波裏塔尼亞,是把相當大一部分耕地麵積留給利比亞人,而在昔蘭尼加,所有較好的土地都被拿去給了義大利殖民者。


    第九節 多德卡尼斯群島


    義大利應把它在1912年占領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割讓給希臘,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和約談判中從未有人認真反對過,雖然俄國人有一個時候不肯表示同意。對意和約第十四條規定這些島嶼應由義大利割讓給希臘,並應成為非軍事化。


    這些島嶼——斯坦帕利亞島、羅得島、卡爾基島、卡爾帕托斯島、卡索斯島、蒂洛斯島、尼西羅斯島、卡利姆諾斯島、勒羅斯島、佩特莫斯島、利普索斯島、西密島、科斯島和卡斯特洛裏佐島——上的居民幾乎全是希臘族人。1939年,羅得島上有少數操西班牙語的塞法爾迪猶太人,羅得島和科斯島上有少數土耳其人,還有少數義大利移民(特別是在羅得島上)。但其餘的居民在語言上和政治感情上都是希臘人,而且都信奉東正教。從1522年起直到1912年止,這些島民一直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享受著相當大的地區自治權,在他們祖傳的希臘語言方麵和希臘民族感情方麵沒有受到過什麽迫害。1912 年,義大利對土耳其發動戰爭,先後奪取了斯坦帕利亞島和羅得島,後來又占領了卡斯特洛裏佐以外的所有其他島嶼。1912年的意土條約規定土耳其撤出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義大利則撤出上列島嶼。土耳其按時撤出了利比亞,履行了條約義務;可是,到土耳其站在德奧同盟國方麵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仍然占領著多德卡尼斯,接著,通過1915年4月26日義大利同協約國締結的倫敦秘密條約,義大利被許諾“對其目前占領著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享有完全的主權”,這一許諾後來在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同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個敵對國家締結的洛桑條約的第十五條中得到了確認。


    義大利人對待多德卡尼斯群島上的希臘族臣民,象對待威尼斯-朱利亞和蒂羅爾的南斯拉夫族和奧地利族臣民一樣壞,特別是,他們在語言方麵執行一條不公正的高壓政策,取消希臘語作為當地教育用語和行政用語的合法地位。在多德卡尼斯,義大利語成了法庭正式用語,1937 年又被定為正式的教育用語,希臘語課當時隻限於在較高級的學校內才得開設。義大利人還企圖損害多德卡尼斯的希臘東正教教會,特別是試圖使當地教會同君士坦丁堡的普世基督教最高教庭脫離關係。


    因此,多德卡尼斯應該與希臘王國合併一事,除了因為當地絕大多數居民是希臘族和他們在政治上嚮往希臘外,還因為義大利統治該島期間管理不良,使合併更有了理由。


    第五編 西歐


    第一章 法國


    奇爾斯頓子爵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5


    第一節 國家歷史性分裂的永久化


    第二節 解放前的發展趨勢


    (一)地下法國以及自由法國運動內部的各種政治趨勢和憲政理論


    (二)共產黨的崛起


    第三節 戴高樂的獨裁統治


    第四節 政黨的演變


    (一)舊政黨的狀況和新政黨的興起


    (二)戴高樂和各政黨在製憲問題上的鬥爭


    (三)第二個回合


    第一節 國家歷史性分裂的永久化


    當戴高樂將軍在1944年8月26日進入巴黎時,人們滿懷希望,認為他的到來預示著法蘭西不僅將從四年來德國的奴役下解放出來,而且還將從它過去的一切不幸中解放出來。也許,自貞德時代以來,這個古老國家從未燃起過象這樣一種要求全麵復興的真正熱情。可是,盡管人們做了大量工作,並經過無休止的辯論,到頭來這第四共和國卻跟它前麵的第三共和國並沒有多大不同,而更糟的是,那些曾使法國分裂和癱瘓了若幹世代的一些舊的分歧——盡管在抵抗外敵時有過暫時的團結——在戰爭中重新出現了,而且比以往更深,更難彌合。政治圖景中所出現的一些變化,與其歸因於憲法所設計的任何一種新的體製,不如歸因於自從法國第一次革命以來一直在該國活動的那些力量的自然演變和它們的重新組合成為更強大的集團。例如,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戰前為數過多的政黨縮減成為少數幾個訓練有素的“龐然大物”。的確,這一簡化過程迅即發展到這樣猛烈的程度,以至不久右派和左派都競相吸收中間力量中的那些最接近於自己一方的邊緣派別,因而促使左右之間的鴻溝擴大了,並且隔著這條鴻溝而相互對峙。但同時,正是由於在緊接著戰爭結束之後那段至關重要的製憲時期中,這些“巨石般的龐然大物”是如此勢均力敵,而又如此嚴陣相對,因此新製定的憲法就不可能不是一種妥協的產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