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6年4月25日至5月16日的外長會議第二次會議甚至更少成果可言。各位外長的副手們從1945年10月起已在就這一條約進行工作了,並派出了邊界委員會就地審查法意邊界和南意邊界問題,但是,不論在有關南斯拉夫邊界的一些困難問題(特別是的裏雅斯特問題)上,或在前義大利殖民地的前途問題上,外長們都未能達成協議。
1946年6月15日至7月12日,外長們重又會晤時,取得了一些協議,使召開一次有關各國的代表都參加的和會具備了足夠的條件;於是商定於1946年7月29日召開這一會議,以審議外長會議所準備的和約草案並擬訂出和會對條約草案問題的建議。外長會議同意採用法國人提出的意南邊界線,並同意建立一個的裏雅斯特自由區——雖然誰都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也沒有就它的行政管理形式達成協議。他們還同意應把多德卡尼斯群島歸還希臘,但在義大利前非洲殖民地託管形式的問題上沒有能取得一致意見,隻能建議推遲一年作出有關這些前殖民地的決定。
當和會按商定日期在巴黎開幕時,擺在它前麵的是這樣一個條約草案,其中有外長會議一致同意了的條款,也有就沒有達成協議的問題所提出的各種不同建議的原文。參加外長會議的各國代表必須支持他們所一致同意了的那些提案,但和會的其他成員國可以提修改意見或提出新的建議。在意南邊界問題上以及在的裏雅斯特將建立什麽樣的政權問題上,爭執得特別長久,也特別激烈,使雙方又一次得以極詳盡地擺出各自的理由。下列各節試就各個領土爭端所提出的問題作一些說明。
第二節 法意邊界
在1945年9月外長會議的第一次會議上,外長們曾一致同意法意邊界的變動應隻限於一些小的調整。1939年時的法意邊界是由1860年2月24日在都靈簽訂的條約確定下來的,在這一條約中,加富爾實踐了1858年6月他在普隆比埃同拿破崙三世約定的秘密協議,把尼斯和薩瓦割讓給法國,作為法國在1859年提供軍事援助,從而有效地幫助了他把奧地利人逐出倫巴第的酬報。義大利沒有認真提出過歸還這些省份的要求,但法國人記得,1938年11月30日義大利法西斯議會曾是怎樣叫嚷要把尼斯、科西嘉和突尼西亞交給義大利的。法國人也還記得1940年義大利對他們發動的卑鄙攻擊,因而決心要加強他們在那條邊界線上的戰略地位,分界線所穿過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區,但他們希望在對該線作一些調整之後,能夠從這裏控製走向波河流域的通道。
為滿足法國人的要求而進行的調整,影響到這一邊界的下列四段:
(一)小聖伯納德山口;
(二)瑟尼山高原;
(三)塔博爾山-夏貝爾通地區;
(四)蒂內河、韋絮比河和魯瓦亞河的上遊,即一般所稱的唐達-布裏加地區(用的是該地兩個主要村鎮的名字)。
(一)小聖伯納德山口
這裏的調整所涉及的,是一塊約十五平方英裏的地區,其中除山口法國一側的山坡頂端上有一些人住在一個教會辦的招待所外,別無村落和居民。法國人說在此處作這一變動是必要的,以便使他們能更好地在戰略上控製從瓦萊達奧斯塔走向邊界的通道,特別是從普雷-聖-迪迪埃上來的那條路,並防止義大利人從高處俯視法國的防禦工事。
(二)瑟尼山高原
此處邊界線的修改使法國取得了對一些重要水力電源的控製。瑟尼山區的那個湖轉入法國手中,從而使法國掌握了義大利韋瑙斯大發電廠的水源,而格朗-斯卡拉發電廠則移交給了法國。
(三)塔博爾山-夏貝爾通地區
此處邊界的修改起了純粹是戰略上的作用,它消除了某幾處法國人認為會對布裏昂鬆構成威脅的突出地段。
(四)蒂內河、韋絮比河和魯瓦亞河的上遊
這裏的一些邊界變動範圍比較大,也比較複雜,因為他們所涉及的不僅有戰略上和經濟上的問題,還有大約四、五千人(大多是阿爾卑斯山牧民)在政治上效忠誰的問題。1861年由法國和皮埃蒙特聯合委員會劃定的邊界線,大體上就是採用皮埃蒙特和尼斯專區間的邊界,但是,從科拉倫加起到魯瓦亞河畔的布雷南麵某一點止的那一段,卻離開了這一邊界,也不按照那條沿著較高一帶山崗走向的分水嶺線,而是循著另一條近乎平行的,順著一個較低的山脊朝南和朝東走向的線劃定的,當初的用意是使意王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能照舊在山崗西側獵取小羚羊而不必越出他自己治理的國境。把這一片荒蕪的山地轉讓給法國,對義大利是無關重要的,可是順著魯瓦亞河穀再向南去,卻有幾個發電廠,其中包括聖達爾馬佐的發電廠,它所發的電力供應著利古裏亞的鐵路係統和熱那亞、薩沃納、因佩裏亞等地的工業。
法國方麵斷言,這一邊界地區的居民講的方言是法國的一種方言,他們是希望成為法國公民的,這一說法在1945年和1946年間引起了義大利人相當大的憤慨。法國也曾就瓦萊達奧斯塔提出過類似的論點,但沒有能說服什麽人。有一個瓦萊達奧斯塔人的委員會,很活躍,不僅向羅馬而且也向各盟國清楚表明,這一河穀的居民雖操法語,卻是忠誠的義大利人。義大利政府給了瓦萊達奧斯塔人很大程度的地方自治權,而且這一點後來在1948年的義大利憲法中得到了確認。可是,散居在魯瓦亞河穀的那些農民們卻沒有人出來替他們申述關於願意或者不願意併入法國的理由;1945 年時有報導說,法國軍事當局在對他們施加相當大的壓力。
1946年6月15日至7月12日,外長們重又會晤時,取得了一些協議,使召開一次有關各國的代表都參加的和會具備了足夠的條件;於是商定於1946年7月29日召開這一會議,以審議外長會議所準備的和約草案並擬訂出和會對條約草案問題的建議。外長會議同意採用法國人提出的意南邊界線,並同意建立一個的裏雅斯特自由區——雖然誰都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也沒有就它的行政管理形式達成協議。他們還同意應把多德卡尼斯群島歸還希臘,但在義大利前非洲殖民地託管形式的問題上沒有能取得一致意見,隻能建議推遲一年作出有關這些前殖民地的決定。
當和會按商定日期在巴黎開幕時,擺在它前麵的是這樣一個條約草案,其中有外長會議一致同意了的條款,也有就沒有達成協議的問題所提出的各種不同建議的原文。參加外長會議的各國代表必須支持他們所一致同意了的那些提案,但和會的其他成員國可以提修改意見或提出新的建議。在意南邊界問題上以及在的裏雅斯特將建立什麽樣的政權問題上,爭執得特別長久,也特別激烈,使雙方又一次得以極詳盡地擺出各自的理由。下列各節試就各個領土爭端所提出的問題作一些說明。
第二節 法意邊界
在1945年9月外長會議的第一次會議上,外長們曾一致同意法意邊界的變動應隻限於一些小的調整。1939年時的法意邊界是由1860年2月24日在都靈簽訂的條約確定下來的,在這一條約中,加富爾實踐了1858年6月他在普隆比埃同拿破崙三世約定的秘密協議,把尼斯和薩瓦割讓給法國,作為法國在1859年提供軍事援助,從而有效地幫助了他把奧地利人逐出倫巴第的酬報。義大利沒有認真提出過歸還這些省份的要求,但法國人記得,1938年11月30日義大利法西斯議會曾是怎樣叫嚷要把尼斯、科西嘉和突尼西亞交給義大利的。法國人也還記得1940年義大利對他們發動的卑鄙攻擊,因而決心要加強他們在那條邊界線上的戰略地位,分界線所穿過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區,但他們希望在對該線作一些調整之後,能夠從這裏控製走向波河流域的通道。
為滿足法國人的要求而進行的調整,影響到這一邊界的下列四段:
(一)小聖伯納德山口;
(二)瑟尼山高原;
(三)塔博爾山-夏貝爾通地區;
(四)蒂內河、韋絮比河和魯瓦亞河的上遊,即一般所稱的唐達-布裏加地區(用的是該地兩個主要村鎮的名字)。
(一)小聖伯納德山口
這裏的調整所涉及的,是一塊約十五平方英裏的地區,其中除山口法國一側的山坡頂端上有一些人住在一個教會辦的招待所外,別無村落和居民。法國人說在此處作這一變動是必要的,以便使他們能更好地在戰略上控製從瓦萊達奧斯塔走向邊界的通道,特別是從普雷-聖-迪迪埃上來的那條路,並防止義大利人從高處俯視法國的防禦工事。
(二)瑟尼山高原
此處邊界線的修改使法國取得了對一些重要水力電源的控製。瑟尼山區的那個湖轉入法國手中,從而使法國掌握了義大利韋瑙斯大發電廠的水源,而格朗-斯卡拉發電廠則移交給了法國。
(三)塔博爾山-夏貝爾通地區
此處邊界的修改起了純粹是戰略上的作用,它消除了某幾處法國人認為會對布裏昂鬆構成威脅的突出地段。
(四)蒂內河、韋絮比河和魯瓦亞河的上遊
這裏的一些邊界變動範圍比較大,也比較複雜,因為他們所涉及的不僅有戰略上和經濟上的問題,還有大約四、五千人(大多是阿爾卑斯山牧民)在政治上效忠誰的問題。1861年由法國和皮埃蒙特聯合委員會劃定的邊界線,大體上就是採用皮埃蒙特和尼斯專區間的邊界,但是,從科拉倫加起到魯瓦亞河畔的布雷南麵某一點止的那一段,卻離開了這一邊界,也不按照那條沿著較高一帶山崗走向的分水嶺線,而是循著另一條近乎平行的,順著一個較低的山脊朝南和朝東走向的線劃定的,當初的用意是使意王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能照舊在山崗西側獵取小羚羊而不必越出他自己治理的國境。把這一片荒蕪的山地轉讓給法國,對義大利是無關重要的,可是順著魯瓦亞河穀再向南去,卻有幾個發電廠,其中包括聖達爾馬佐的發電廠,它所發的電力供應著利古裏亞的鐵路係統和熱那亞、薩沃納、因佩裏亞等地的工業。
法國方麵斷言,這一邊界地區的居民講的方言是法國的一種方言,他們是希望成為法國公民的,這一說法在1945年和1946年間引起了義大利人相當大的憤慨。法國也曾就瓦萊達奧斯塔提出過類似的論點,但沒有能說服什麽人。有一個瓦萊達奧斯塔人的委員會,很活躍,不僅向羅馬而且也向各盟國清楚表明,這一河穀的居民雖操法語,卻是忠誠的義大利人。義大利政府給了瓦萊達奧斯塔人很大程度的地方自治權,而且這一點後來在1948年的義大利憲法中得到了確認。可是,散居在魯瓦亞河穀的那些農民們卻沒有人出來替他們申述關於願意或者不願意併入法國的理由;1945 年時有報導說,法國軍事當局在對他們施加相當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