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克羅齊和南方其他一些反法西斯領袖的態度是,如果國王退位而由攝政團以國王六歲的孫子那不勒斯親王的名義代為執政的話,他們願意參加政府。這個建議華盛頓是贊成的,但邱吉爾不同意,羅斯福因而又回到艾森豪的建議,即如果國王不願退位(他是極不願意退位的),巴多利奧政府應維持到羅馬解放為止。然而,英國和美國的新聞記者和那些負責政治戰的軍官們卻往往同情反對派遠甚於同情政府,而盟國的廣播和義大利政界領袖所收到的國外表示友好的函電也都令人感覺到,在義大利國外反對國王和巴多利奧的情緒是多麽強烈。
邱吉爾和羅斯福之間關於布林迪西政府的爭論在新的一年裏再度爆發。1944年1月22日,當盟軍在安齊奧登陸時,美國國務院建議不要讓國王返回羅馬,應放手讓“自由派方麵的各種力量”立即建立起一個代議製的政府。邱吉爾則堅決主張盟國在能夠找到更合適的人選以前應當支持國王和巴多利奧,他再一次提醒羅斯福要對反對派有所警惕,特別是對斯福紮。2月11日,當事情已很明顯,不再有希望在安齊奧取得速勝時,羅斯福才對邱吉爾表示,在軍事形勢改善到可以不必擔心義大利部隊發生變亂以前,美國將不做任何引起政治方麵變動的事。
1944年1月28-29日,六個政黨在巴裏召開的代表大會上公開要求國王立即退位,要求組成反法西斯的聯合政府,並在戰爭一結束就召開製憲會議。當他們要求盟國支持這一政策時,不僅新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英國將軍亨利·梅特蘭·威爾遜爵士贊成給予支持,美國政府也表示贊成。而且,2月20日國王同意了一項新建議,即國王不退位,而是把權力授予他的兒子作為副攝政;這項決定立即通知了英美政府,雖然在義大利國內還是嚴格保密的,這顯然是因為國王仍然堅持在他未回羅馬以前不退位。
2月22日,邱吉爾又一次在下院聲明支持國王和巴多利奧,從而使六黨抱有的希望化為泡影,對此,義大利的共產黨、行動黨和社會黨在那不勒斯安排了幾次抗議示威。然而,美國政府卻對美國駐義大利的代表們說,不必把邱吉爾的演說看作是對六黨要求的最後回絕,協商一致後作出的盟國答覆還有待於參謀長聯合委員會來發表。羅斯福同邱吉爾在這個問題上又爭論了一個月,仍未能達成協議;3月24日,赫爾把這個問題提交給諮詢委員會。
諮詢委員會裏的英國代表最後同意,應告知國王現在已是他引退的時候了。然而,直到蘇聯政府插手幹預之後,這一僵局才告結束。3月3日,羅斯福透露了蘇方要求把一些義大利軍艦交由蘇聯處置的建議,使人們整整驚訝了幾天;繼此之後,蘇聯政府於14日宣布已同意與義大利重建外交關係。蘇意兩國政府都沒有在這次宣布之前通知盟國管製委員會或諮詢委員會,因此,美國國務院提出了抗議。莫洛托夫解釋說,關於對義大利的處置,一直沒有人同蘇聯進行過充分磋商。英國和美國並不立即同義大利恢復完全的外交關係,但它們在這方麵確是跨進了一大步,分別委派諾埃爾·查爾斯爵士和亞歷山大·柯克先生為各該國的高級專員兼派駐諮詢委員會(現已由阿爾及爾遷到義大利)的特別代表。柯克本人還帶著大使銜。3月28日,發生了一件甚至引起更大轟動的政治事件:義大利共產黨書記帕爾米羅·陶裏亞蒂在莫斯科寄居多年之後回到了義大利。4月1日,共產黨建議,不論國王退位與否,六黨應當立即參加政府。其他政黨除同意外別無選擇,因而於6日向公眾披露了設置副攝政的計劃,12日正式宣告成立副攝政製,從羅馬解放之日起生效。六黨聯合政府於4月24日就職,巴多利奧留任首相兼外交部長。
(二)“六黨執政” 1944-1946年
6月4日的羅馬解放,除了導致6月5日國王移交權力給王儲外,還帶來了一次政府改組。羅馬的民族解放委員會拒絕在巴多利奧領導下工作,於是仍由原來這六個黨組成了一個新的聯合政府,而羅馬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主席、勞工民主黨人伊凡諾耶·博諾米則成了新政府的首腦。好不容易說服邱吉爾同意這個改變,卻又在擬議任命斯福紮為外交部長的問題上出現了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麵,因為梅森·麥克法蘭對這項任命的否決立即遭到美國政府的反對。後斯福紮就任了不管部部長。新任各部長都必須保證遵守當時尚未透露的停戰條款。
從1944年6月起至1946年6月選舉時止,共有四屆政府先後當政。1944年12月組成的博諾米第二屆內閣內有共產黨人,但不包括行動黨人和社會黨人;組閣時斯福紮的任命又一次遭到英國人的否決,這次否決適值希臘和比利時也都在發生政治糾紛,加在一起促成了整個這次戰爭中英美之間最嚴重的意見分歧之一。北方解放後,行動黨人費魯喬·帕裏組成了一個遠較博諾米政府為左的六黨內閣,帕裏是抵抗運動最傑出的領袖之一,他的背後有義大利北方民族解放委員會這一強大的(雖然是短命的)權力機關的支持;但是,由於自由黨人轉而反對他,也由於他自己作為政治領導人缺乏經驗,終於在11月24日被迫辭職;12月10日,天主教民主黨領袖阿爾契德·德·加斯貝利沿著比較保守的方向改組了“六黨執政”政府,特別在經濟政策方麵是如此。
邱吉爾和羅斯福之間關於布林迪西政府的爭論在新的一年裏再度爆發。1944年1月22日,當盟軍在安齊奧登陸時,美國國務院建議不要讓國王返回羅馬,應放手讓“自由派方麵的各種力量”立即建立起一個代議製的政府。邱吉爾則堅決主張盟國在能夠找到更合適的人選以前應當支持國王和巴多利奧,他再一次提醒羅斯福要對反對派有所警惕,特別是對斯福紮。2月11日,當事情已很明顯,不再有希望在安齊奧取得速勝時,羅斯福才對邱吉爾表示,在軍事形勢改善到可以不必擔心義大利部隊發生變亂以前,美國將不做任何引起政治方麵變動的事。
1944年1月28-29日,六個政黨在巴裏召開的代表大會上公開要求國王立即退位,要求組成反法西斯的聯合政府,並在戰爭一結束就召開製憲會議。當他們要求盟國支持這一政策時,不僅新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英國將軍亨利·梅特蘭·威爾遜爵士贊成給予支持,美國政府也表示贊成。而且,2月20日國王同意了一項新建議,即國王不退位,而是把權力授予他的兒子作為副攝政;這項決定立即通知了英美政府,雖然在義大利國內還是嚴格保密的,這顯然是因為國王仍然堅持在他未回羅馬以前不退位。
2月22日,邱吉爾又一次在下院聲明支持國王和巴多利奧,從而使六黨抱有的希望化為泡影,對此,義大利的共產黨、行動黨和社會黨在那不勒斯安排了幾次抗議示威。然而,美國政府卻對美國駐義大利的代表們說,不必把邱吉爾的演說看作是對六黨要求的最後回絕,協商一致後作出的盟國答覆還有待於參謀長聯合委員會來發表。羅斯福同邱吉爾在這個問題上又爭論了一個月,仍未能達成協議;3月24日,赫爾把這個問題提交給諮詢委員會。
諮詢委員會裏的英國代表最後同意,應告知國王現在已是他引退的時候了。然而,直到蘇聯政府插手幹預之後,這一僵局才告結束。3月3日,羅斯福透露了蘇方要求把一些義大利軍艦交由蘇聯處置的建議,使人們整整驚訝了幾天;繼此之後,蘇聯政府於14日宣布已同意與義大利重建外交關係。蘇意兩國政府都沒有在這次宣布之前通知盟國管製委員會或諮詢委員會,因此,美國國務院提出了抗議。莫洛托夫解釋說,關於對義大利的處置,一直沒有人同蘇聯進行過充分磋商。英國和美國並不立即同義大利恢復完全的外交關係,但它們在這方麵確是跨進了一大步,分別委派諾埃爾·查爾斯爵士和亞歷山大·柯克先生為各該國的高級專員兼派駐諮詢委員會(現已由阿爾及爾遷到義大利)的特別代表。柯克本人還帶著大使銜。3月28日,發生了一件甚至引起更大轟動的政治事件:義大利共產黨書記帕爾米羅·陶裏亞蒂在莫斯科寄居多年之後回到了義大利。4月1日,共產黨建議,不論國王退位與否,六黨應當立即參加政府。其他政黨除同意外別無選擇,因而於6日向公眾披露了設置副攝政的計劃,12日正式宣告成立副攝政製,從羅馬解放之日起生效。六黨聯合政府於4月24日就職,巴多利奧留任首相兼外交部長。
(二)“六黨執政” 1944-1946年
6月4日的羅馬解放,除了導致6月5日國王移交權力給王儲外,還帶來了一次政府改組。羅馬的民族解放委員會拒絕在巴多利奧領導下工作,於是仍由原來這六個黨組成了一個新的聯合政府,而羅馬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主席、勞工民主黨人伊凡諾耶·博諾米則成了新政府的首腦。好不容易說服邱吉爾同意這個改變,卻又在擬議任命斯福紮為外交部長的問題上出現了一個更為尷尬的局麵,因為梅森·麥克法蘭對這項任命的否決立即遭到美國政府的反對。後斯福紮就任了不管部部長。新任各部長都必須保證遵守當時尚未透露的停戰條款。
從1944年6月起至1946年6月選舉時止,共有四屆政府先後當政。1944年12月組成的博諾米第二屆內閣內有共產黨人,但不包括行動黨人和社會黨人;組閣時斯福紮的任命又一次遭到英國人的否決,這次否決適值希臘和比利時也都在發生政治糾紛,加在一起促成了整個這次戰爭中英美之間最嚴重的意見分歧之一。北方解放後,行動黨人費魯喬·帕裏組成了一個遠較博諾米政府為左的六黨內閣,帕裏是抵抗運動最傑出的領袖之一,他的背後有義大利北方民族解放委員會這一強大的(雖然是短命的)權力機關的支持;但是,由於自由黨人轉而反對他,也由於他自己作為政治領導人缺乏經驗,終於在11月24日被迫辭職;12月10日,天主教民主黨領袖阿爾契德·德·加斯貝利沿著比較保守的方向改組了“六黨執政”政府,特別在經濟政策方麵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