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貝奈斯到達科希策後沒有幾天,他就任命了一個臨時政府,1945年5月,該政府隨同他一起遷回布拉格。左翼社會黨人費林格擔任總理,他是一位職業外交家,曾任捷克斯洛伐克駐維也納和伯爾尼的公使,戰時曾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駐在莫斯科。同他一起入閣的還有其他兩位社會黨人部長,七位共產黨人(其中三人是斯洛伐克人),三位捷克國家社會黨人,三位天主教人民黨人,以及三位斯洛伐克民主黨人。一直在倫敦流亡政府中擔任外交部長的揚·馬薩裏克,繼續擔任這一職務。他和斯沃博達將軍(曾指揮過附屬於俄國軍隊的捷克斯洛伐克部隊,現擔任國防部長)不是任何一黨的成員,但馬薩裏克同捷克國家社會黨有關係,而斯沃博達則似乎是從他在俄國軍隊裏的同事們那裏吸取他的政治觀點的。共產黨人控製的有內務部(部長諾塞克)、教育部(部長內耶德利)、農業部(部長杜裏什)和情報部(部長科佩茨基),同時一位斯洛伐克共產黨人克列門蒂斯擔任馬薩裏克的副手。每個黨的領袖都任副總理——共產黨由哥特瓦爾德任副總理。
臨時政府一經組成,民族陣線中的各政黨就簽署了一個體現著它們目標的綱領。這個文件的第一部分是關於怎樣進行當時尚未結束的戰爭,除其他內容外其中還特別規定由紅軍訓練捷克斯洛伐克部隊。這個所謂科希策綱領,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未來對外政策建築在“國家同蘇聯結盟以及決心在東歐大力推行泛斯拉夫政策”這一基礎上。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有著一個隱約地帶有泛斯拉夫色彩的傳統,對這種傳統,波蘭人一直是有反感的,而在 1945年波蘭人又一次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有一係列的波捷邊界爭執,當然對切欣地區的豐富資源爭得特別凶。1938年時,波蘭人取得了整個這一地區,現在希望保有它。1945年6月20日,莫斯科把波蘭人和捷克人召去商討這件事。7月6日有報導說,捷克部隊在以前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那部分切欣接替了波蘭駐軍。大約在同一時間出現了這樣一個事態發展,即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東端的附屬地盧西尼亞將被併入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俄國的這一幹預既不是完全沒有料到的,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因為,該地人口中最大的一個種族成分是操烏克蘭語的,在宗教上他們大多象東加利西亞的烏克蘭人一樣,是“尤尼埃特”教派的羅馬天主教徒,也有一部分則象蘇聯的烏克蘭人一樣信奉東正教,而該地人民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則從未為捷克斯洛伐克生活所同化。但是這一改變就使蘇聯的邊界越過了喀爾巴阡山脈,同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的邊境接壤。雖然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俄國軍隊的同盟者,他們也發現俄軍在他們國家內的行為是令人討厭的原始人式的。在經濟上,他們隻付出一筆大的代價,這就是把耶希莫夫(耶希姆施塔爾)鈾礦讓給蘇聯,據說是以此來換取一項“戰利品”——德國人建造在摩斯特的一座合成汽油廠。1945年12月,俄國和美國的部隊都撤離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關於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問題,科希策綱領則提到把捷克和斯洛伐克作為兩個各別的民族。按照以前發表的聲明,這一個雙民族的新斯拉夫國家將不容忍非斯拉夫少數民族存在,日耳曼人和馬紮爾人,除非能證明自己在戰前或戰時曾是反法西斯的積極分子,都將被驅逐出境。將設立特別人民法庭來審判戰犯和通敵分子,他們的財產要加以沒收。這後一規定對大多數日耳曼人和馬紮爾人都適用,其中的日耳曼人當初都曾欣然同納粹當局合作,至少在戰爭後期以前是如此。1945年5月,在總統回到布拉格之後不久,就頒布法令沒收財產。隨著納粹政權的消滅(該政權曾接管過許多捷克工業)和它的猶太受害者的消失(其中有些人是大工業家),就留下了大量的無主土地和為數更多的無主工業。這樣就創造了條件,得以根據科希策綱領的規定,加緊實施早先開始過的土地改革,並實現主要工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國有化。同時,綱領保證“支持僱主、商販及其他生產者的私人積極性”。它也規定要通過社會福利和工業中的工人自治委員會來實現經濟民主,並保證一切政治自由。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內,捷克斯洛伐克的行政管理曾被批評為過於集中,因此現在規定,各地將由選舉產生的議會來解決當地行政管理問題,在必要的選舉能夠舉行之前,將由各地反法西斯民族委員會(這是德國權力垮台時組織起來的)負責當地的行政管理。後來即由這些委員會推定臨時國民議會的選舉人,該臨時議會於1945年10月間召開。
在1945年夏季,總統和民族陣線的一個核心委員會用法令統治國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捷克斯洛伐克特別慷慨,可是,那時整個歐洲所共有的經濟問題,不可避免地是捷克人所最關心的事情。這些問題以及對激進改革的普遍要求,首先是通過試圖把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土地政策推行到底的辦法來應付的。1945年6月21日法令就是打算執行科希策綱領中有關土地的規定,要把土地“一舉而從異族的日耳曼-馬紮爾貴族手裏和一切賣國賊手裏統統”奪取過來。在第一共和國時倖免於沒收的施瓦爾岑貝格大莊園和圖恩大莊園,以及被判驅逐出境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族人的農場,都將分配給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的移民,每戶不超過十三公頃。麵積不超過五十公頃的林地可以分配給法人團體(包括合作社),但仍由國家控製。可供分配的土地大多是在邊境地區,而且,由於黨派利益影響到移民的挑選,這種挑選總是偏向於以前的流亡者和遊擊隊員的,因此最強大的黨就能在一些大的農業地區得勢,於是這些地區就變得很象是共產黨的殖民地。
臨時政府一經組成,民族陣線中的各政黨就簽署了一個體現著它們目標的綱領。這個文件的第一部分是關於怎樣進行當時尚未結束的戰爭,除其他內容外其中還特別規定由紅軍訓練捷克斯洛伐克部隊。這個所謂科希策綱領,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未來對外政策建築在“國家同蘇聯結盟以及決心在東歐大力推行泛斯拉夫政策”這一基礎上。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有著一個隱約地帶有泛斯拉夫色彩的傳統,對這種傳統,波蘭人一直是有反感的,而在 1945年波蘭人又一次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有一係列的波捷邊界爭執,當然對切欣地區的豐富資源爭得特別凶。1938年時,波蘭人取得了整個這一地區,現在希望保有它。1945年6月20日,莫斯科把波蘭人和捷克人召去商討這件事。7月6日有報導說,捷克部隊在以前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那部分切欣接替了波蘭駐軍。大約在同一時間出現了這樣一個事態發展,即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東端的附屬地盧西尼亞將被併入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俄國的這一幹預既不是完全沒有料到的,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因為,該地人口中最大的一個種族成分是操烏克蘭語的,在宗教上他們大多象東加利西亞的烏克蘭人一樣,是“尤尼埃特”教派的羅馬天主教徒,也有一部分則象蘇聯的烏克蘭人一樣信奉東正教,而該地人民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則從未為捷克斯洛伐克生活所同化。但是這一改變就使蘇聯的邊界越過了喀爾巴阡山脈,同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的邊境接壤。雖然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俄國軍隊的同盟者,他們也發現俄軍在他們國家內的行為是令人討厭的原始人式的。在經濟上,他們隻付出一筆大的代價,這就是把耶希莫夫(耶希姆施塔爾)鈾礦讓給蘇聯,據說是以此來換取一項“戰利品”——德國人建造在摩斯特的一座合成汽油廠。1945年12月,俄國和美國的部隊都撤離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關於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問題,科希策綱領則提到把捷克和斯洛伐克作為兩個各別的民族。按照以前發表的聲明,這一個雙民族的新斯拉夫國家將不容忍非斯拉夫少數民族存在,日耳曼人和馬紮爾人,除非能證明自己在戰前或戰時曾是反法西斯的積極分子,都將被驅逐出境。將設立特別人民法庭來審判戰犯和通敵分子,他們的財產要加以沒收。這後一規定對大多數日耳曼人和馬紮爾人都適用,其中的日耳曼人當初都曾欣然同納粹當局合作,至少在戰爭後期以前是如此。1945年5月,在總統回到布拉格之後不久,就頒布法令沒收財產。隨著納粹政權的消滅(該政權曾接管過許多捷克工業)和它的猶太受害者的消失(其中有些人是大工業家),就留下了大量的無主土地和為數更多的無主工業。這樣就創造了條件,得以根據科希策綱領的規定,加緊實施早先開始過的土地改革,並實現主要工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國有化。同時,綱領保證“支持僱主、商販及其他生產者的私人積極性”。它也規定要通過社會福利和工業中的工人自治委員會來實現經濟民主,並保證一切政治自由。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內,捷克斯洛伐克的行政管理曾被批評為過於集中,因此現在規定,各地將由選舉產生的議會來解決當地行政管理問題,在必要的選舉能夠舉行之前,將由各地反法西斯民族委員會(這是德國權力垮台時組織起來的)負責當地的行政管理。後來即由這些委員會推定臨時國民議會的選舉人,該臨時議會於1945年10月間召開。
在1945年夏季,總統和民族陣線的一個核心委員會用法令統治國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捷克斯洛伐克特別慷慨,可是,那時整個歐洲所共有的經濟問題,不可避免地是捷克人所最關心的事情。這些問題以及對激進改革的普遍要求,首先是通過試圖把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土地政策推行到底的辦法來應付的。1945年6月21日法令就是打算執行科希策綱領中有關土地的規定,要把土地“一舉而從異族的日耳曼-馬紮爾貴族手裏和一切賣國賊手裏統統”奪取過來。在第一共和國時倖免於沒收的施瓦爾岑貝格大莊園和圖恩大莊園,以及被判驅逐出境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族人的農場,都將分配給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的移民,每戶不超過十三公頃。麵積不超過五十公頃的林地可以分配給法人團體(包括合作社),但仍由國家控製。可供分配的土地大多是在邊境地區,而且,由於黨派利益影響到移民的挑選,這種挑選總是偏向於以前的流亡者和遊擊隊員的,因此最強大的黨就能在一些大的農業地區得勢,於是這些地區就變得很象是共產黨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