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對外國的援助並不總是帶來感激的。不管南斯拉夫人怎樣慷慨,他們的光臨這件事本身就很可能在一個較為原始的國家中引起反感。曾被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如此雄辯地痛加譴責的西方“帝國主義”官員們,對此是富有經驗的。看來很清楚,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導人中,有的是南斯拉夫的朋友,有的是南斯拉夫的批評者。主要的朋友是內務部長科奇·召捷。1947 年,當史達林向卡德爾問起他對阿爾巴尼亞的那些領導人的看法時,卡德爾不無天真地答道,他認為恩維爾·霍查“總的來說是好的,是誠實可靠的,雖然他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某些特點”,並“缺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訓練”,但是,“那裏最優秀、最堅持不渝的人是科奇·召捷,他是一個工人,雖然也缺乏訓練”。1946年,阿爾巴尼亞著名共產黨人塞於富拉·馬萊紹瓦的失寵可能是由於他反對南斯拉夫人。蘭科維奇於1946年5月告訴史達林,召捷是阿爾巴尼亞政治局裏最受信任的人,又說該政治局已“揭露出一些錯誤”,而塞於富拉·馬萊紹瓦是應該對這些錯誤負責的。
根據本書寫作時所能得到的很少一點點材料看來,似乎在最初兩年中,蘇聯政府把阿爾巴尼亞完全放手交給了南斯拉夫人,但在將近1947年底時,也就是說在他們改變對南政策的同時,也改變了這一政策。12月間,簽訂了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聯盟條約。很明顯,沒有蘇聯的同意,這是做不到的,因為保加利亞完全處於莫斯科控製之下。南斯拉夫對保阿條約的反應沒有公開表示過。1948 年初,恩維爾·霍查要求南斯拉夫人派兩個師到阿爾巴尼亞南部,以便萬一希臘前來進攻時可以加強自己。這時希臘內戰正全麵展開,希臘共產黨人正從阿爾巴尼亞取得大量援助。南斯拉夫政府原則上決定答應阿爾巴尼亞的要求,而且是事前未同莫斯科商量就作出這一決定的。在1948年2月的會談中,史達林就拿這一點來責備南斯拉夫政府。南斯拉夫人不無理由地認為,霍查向他們提出請求,是史達林為了要使他們為難而挑唆出來的。前麵提到過,史達林在2月會談中慫恿南斯拉夫在同保加利亞組成聯邦後併吞阿爾巴尼亞。這個建議該怎樣解釋,不是最清楚。可能在這個時候,俄國人的如意算盤是在巴爾幹半島上建立一個單一的共產黨國家。在這個南部斯拉夫人的聯邦中,將讓更為可靠、更為馴順而且在地理上更容易接近的保加利亞人占有支配的地位。通過保加利亞人,莫斯科可以更緊密地控製包括南斯拉夫在內的整個聯邦,並在適當的時候對它進行清洗,加以統治。很自然,阿爾巴尼亞應該歸入這一擴大了的國家。保加利亞人於是可以在馬其頓共和國中建立他們的勢力,最後,從保加利亞經過馬其頓通往阿爾巴尼亞的鐵路交通線就可以開闢出來(這是俄國人加緊他們在巴爾幹擴張的一個老計劃)。這個包羅萬象的巴爾幹共產黨國家將能對希臘共產黨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後將能成為對義大利的嚴重威脅。
這個計劃在南斯拉夫拒絕同保加利亞結成聯邦的情況下成為泡影。既然南斯拉夫現在要脫離蘇聯集團,對蘇聯來說,就有必要把阿爾巴尼亞從南斯拉夫的勢力下搶救出來。因此,蘇聯的政策現在是支持阿爾巴尼亞的一切反南分子,科奇·召捷遭到了貶黜,後來還被處以絞刑;通過一場對“民族敵人”塞爾維亞人發動的仇恨運動,恩維爾·霍查在莫斯科以及在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麵前都立了一功。
這樣,我們所能掌握的並不充分的材料表明,標誌著阿爾巴尼亞戰後歷史第一階段終結的南阿破裂,並不是南斯拉夫和蘇聯關係破裂的原因,而是其結果。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約的簽訂伊莉莎白·威斯克曼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5
1945年4月3日,貝奈斯總統從倫敦經莫斯科回國,在當時已經解放了的那部分斯洛伐克領土上的科希策市,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1944年斯洛伐克起義時的情勢使他不能不接受起義領袖們要求斯洛伐克自治的主張,但是,雖然布拉迪斯拉發第二天就解放了,他還是不同意斯洛伐克人要把政府設在那裏的要求,而寧可留在科希策,直到回布拉格的時候為止。人們看到,貝奈斯總統對於他同蘇聯的關係是比較樂觀的;他認為他的國家在對外政策上能夠而且應該同莫斯科合作,他又採取了一種類似於英國工黨的態度,認為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內,有必要廣泛實行國有化。
隨同貝奈斯在一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政治流亡者,既有來自倫敦的,也有來自莫斯科的:看來他的對俄政策防止了他們之間的摩擦——的確,也有人認為他的這次重訪莫斯科,防止了一個共產黨贊助的政權搶先一步把他完全排斥在外。不管怎麽說,國內絕少有什麽對手能夠蔑視這些回國的流亡者;國內的抵抗運動主要是由捷克人在倫敦搞的廣播鼓舞起來的,它的一些倖存的領袖如前布拉格市長增克爾等都曾關在德國集中營裏。因此,在這位總統身上體現著全國的團結,在那時全國團結已成為現實,而不隻是自我吹噓。這一團結由於組成了一個包羅四個捷克政黨和兩個斯洛伐克政黨在內的民族陣線而有了進一步的表現,這四個捷克政黨是:捷克國家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天主教人民黨和捷克共產黨,兩個斯洛伐克政黨是斯洛伐克民主黨和斯洛伐克共產黨。其他政黨在法律上是不許存在的,也就是說不允許有公開的反對派,這種決定似乎很難同貝奈斯所代表的西方傳統相符合,這樣做的理由據說是因為當初第一共和國就是吃了政黨過多的虧,總的來說,這確是事實。
根據本書寫作時所能得到的很少一點點材料看來,似乎在最初兩年中,蘇聯政府把阿爾巴尼亞完全放手交給了南斯拉夫人,但在將近1947年底時,也就是說在他們改變對南政策的同時,也改變了這一政策。12月間,簽訂了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聯盟條約。很明顯,沒有蘇聯的同意,這是做不到的,因為保加利亞完全處於莫斯科控製之下。南斯拉夫對保阿條約的反應沒有公開表示過。1948 年初,恩維爾·霍查要求南斯拉夫人派兩個師到阿爾巴尼亞南部,以便萬一希臘前來進攻時可以加強自己。這時希臘內戰正全麵展開,希臘共產黨人正從阿爾巴尼亞取得大量援助。南斯拉夫政府原則上決定答應阿爾巴尼亞的要求,而且是事前未同莫斯科商量就作出這一決定的。在1948年2月的會談中,史達林就拿這一點來責備南斯拉夫政府。南斯拉夫人不無理由地認為,霍查向他們提出請求,是史達林為了要使他們為難而挑唆出來的。前麵提到過,史達林在2月會談中慫恿南斯拉夫在同保加利亞組成聯邦後併吞阿爾巴尼亞。這個建議該怎樣解釋,不是最清楚。可能在這個時候,俄國人的如意算盤是在巴爾幹半島上建立一個單一的共產黨國家。在這個南部斯拉夫人的聯邦中,將讓更為可靠、更為馴順而且在地理上更容易接近的保加利亞人占有支配的地位。通過保加利亞人,莫斯科可以更緊密地控製包括南斯拉夫在內的整個聯邦,並在適當的時候對它進行清洗,加以統治。很自然,阿爾巴尼亞應該歸入這一擴大了的國家。保加利亞人於是可以在馬其頓共和國中建立他們的勢力,最後,從保加利亞經過馬其頓通往阿爾巴尼亞的鐵路交通線就可以開闢出來(這是俄國人加緊他們在巴爾幹擴張的一個老計劃)。這個包羅萬象的巴爾幹共產黨國家將能對希臘共產黨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後將能成為對義大利的嚴重威脅。
這個計劃在南斯拉夫拒絕同保加利亞結成聯邦的情況下成為泡影。既然南斯拉夫現在要脫離蘇聯集團,對蘇聯來說,就有必要把阿爾巴尼亞從南斯拉夫的勢力下搶救出來。因此,蘇聯的政策現在是支持阿爾巴尼亞的一切反南分子,科奇·召捷遭到了貶黜,後來還被處以絞刑;通過一場對“民族敵人”塞爾維亞人發動的仇恨運動,恩維爾·霍查在莫斯科以及在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麵前都立了一功。
這樣,我們所能掌握的並不充分的材料表明,標誌著阿爾巴尼亞戰後歷史第一階段終結的南阿破裂,並不是南斯拉夫和蘇聯關係破裂的原因,而是其結果。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約的簽訂伊莉莎白·威斯克曼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5
1945年4月3日,貝奈斯總統從倫敦經莫斯科回國,在當時已經解放了的那部分斯洛伐克領土上的科希策市,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1944年斯洛伐克起義時的情勢使他不能不接受起義領袖們要求斯洛伐克自治的主張,但是,雖然布拉迪斯拉發第二天就解放了,他還是不同意斯洛伐克人要把政府設在那裏的要求,而寧可留在科希策,直到回布拉格的時候為止。人們看到,貝奈斯總統對於他同蘇聯的關係是比較樂觀的;他認為他的國家在對外政策上能夠而且應該同莫斯科合作,他又採取了一種類似於英國工黨的態度,認為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國內,有必要廣泛實行國有化。
隨同貝奈斯在一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政治流亡者,既有來自倫敦的,也有來自莫斯科的:看來他的對俄政策防止了他們之間的摩擦——的確,也有人認為他的這次重訪莫斯科,防止了一個共產黨贊助的政權搶先一步把他完全排斥在外。不管怎麽說,國內絕少有什麽對手能夠蔑視這些回國的流亡者;國內的抵抗運動主要是由捷克人在倫敦搞的廣播鼓舞起來的,它的一些倖存的領袖如前布拉格市長增克爾等都曾關在德國集中營裏。因此,在這位總統身上體現著全國的團結,在那時全國團結已成為現實,而不隻是自我吹噓。這一團結由於組成了一個包羅四個捷克政黨和兩個斯洛伐克政黨在內的民族陣線而有了進一步的表現,這四個捷克政黨是:捷克國家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天主教人民黨和捷克共產黨,兩個斯洛伐克政黨是斯洛伐克民主黨和斯洛伐克共產黨。其他政黨在法律上是不許存在的,也就是說不允許有公開的反對派,這種決定似乎很難同貝奈斯所代表的西方傳統相符合,這樣做的理由據說是因為當初第一共和國就是吃了政黨過多的虧,總的來說,這確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