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5月22日,貝文在下院宣布了關於決定留在波蘭國外的波蘭人復員後的安置計劃。他說,自從戰爭結束以來,大約已有三萬波蘭人宣布願意回波蘭,剩下的還有約十萬人在海外(主要在義大利),六萬人在英國。他就英國政府為了履行其對波蘭人所負的道義責任而製訂的“波蘭人善後安置團”計劃作了說明,這一計劃就是使波蘭人在重新定居下來或歸化以前,有一個確定的身分。具體細節將在以後公布。作為第一步,他宣布他的政府打算把波蘭第二兵團從義大利調到英國。
1946年6月8日倫敦舉行勝利遊行時,英國對波蘭武裝部隊所負的道義責任使英國人深感內疚。波蘭飛行員應邀參加遊行,但當他們發現未邀請其他波蘭武裝部隊人員時,波蘭空軍人員就拒絕參加。6月5日,邱吉爾在下院表示對這一情況深感遺憾,並表示他對波蘭國內的事態發展很不滿意。他接著說,“波蘭的命運看來象是一幕無休止的悲劇;當初我們正是為了波蘭,才在一切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投入了戰爭,今天卻傷心地眼看著我們的努力所帶來的奇怪結果。”
第二章 波羅的海國家
第一節 西方國家對波羅的海沿岸各蘇維埃共和國的承認問題
第二節 紅軍再度占領波羅的海國家
第三節 蘇聯占領下的波羅的海國家
第一節 西方國家對波羅的海沿岸各蘇維埃共和國的承認問題
1944年初,當紅軍逼近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的邊界時,三國的政治地位問題又一次突然引起了各大國的關注。直到戰爭的這一階段為止,三大國總算有可能避免了在討論蘇聯邊界地區時所無法避免的原則衝突。戰時反對共同敵人的有效合作曾經是壓倒一切的當務之急;但是這種實際需要,即使在它最令人鼓舞的時刻,也沒有能掩蓋蘇聯政府為一方和美國政府為另一方之間,在對待蘇聯西部邊界以外的、在1939年前曾經是一些獨立國家的地區的命運方麵所持態度的根本分歧(英國政府的態度不大明確,並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1940年夏,緊接著法國淪陷之後,波羅的海沿岸這三個共和國就被併入蘇聯,成了加盟共和國。伴隨著那次合併的一些事態發展,是美國和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所持態度分歧的根源,而隨著蘇軍日益逼近兩次大戰之間的俄國西部邊界,分歧的深刻程度也就愈來愈明顯了。
1940年7月23日,美國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表明了美國政府的官方態度。他當時堅定地宣稱美國人民反對“掠奪活動”,不管這些活動是通過“使用武力還是以武力相威脅”來實現的。英國政府表明的立場沒有這樣明確,但也不承認這些新的蘇維埃共和國。1940年9月5日,邱吉爾曾說過:
自從這次戰爭爆發以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採取過這樣的立場,即認為各國領土結構是不能改變的。但另一方麵,我們也並不打算承認戰爭期間所發生的一切領土變更,除非這些變更是出於各有關方麵的自願和善意。
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合法政府的外交代表在英國繼續享有外交官身分,而且在當時看來,英國的態度同韋爾斯所表明的美國的態度相類似。
1941年8月,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大西洋憲章中重申他們堅持邱吉爾在1940年9月宣布的原則。1941年9月,蘇聯政府通過其駐英大使告知各盟國說,他們同意這個憲章的基本原則;但人們很快就看清楚,這並不意味著俄國人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態度有任何改變。
從1940年8月3日、4日和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這三國正式併入蘇聯的那一天起,蘇聯政府就把它們當作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看待了;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領導人無意失去這些新增加的領土,這一點愈來愈明顯。早在1941年12月艾登在莫斯科時,史達林就詳細陳述了蘇聯在領土方麵的目標,其中包括戰後把波羅的海沿岸各共和國重新歸入蘇聯這一特別迫切的要求。但在戰爭的關鍵階段不能讓盟國間的合作受到損害,因此在 1942年和 1943年,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決心迴避這類有爭議的問題,希望能夠把解決這個問題的嚐試推遲到德國戰敗之後,到那時他們可以在和會上提出來。到了1944年11月,紅軍再度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當紅軍正在向前推進時,俄國的盟國沒有時間去爭論這些國家的地位問題。然而,在本書所寫的那段時期內,美英兩國政府的官方態度仍然認為這幾個新“解放的”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治地位尚未確定。
美國方麵,對薩姆納·韋爾斯1940年所作的聲明既沒有收回過,也沒有否認過,雖然美國對1940年夏天這些事態發展所持的態度,在盟國緊密合作時期已經顯示出稍有改變了。羅斯福在給史達林的聲明中甚至暗示在戰後締結和約時將不能不考慮到俄國要保證其西部邊界安全的願望。可是在這三個國家重被占領之後,國務院發言人一再指出,美國政府對這幾個新成立的蘇維埃共和國既沒有給予事實上的承認,也沒有給予法律上的承認,這些波羅的海國家仍然被正式看作是獨立的國家。1945年10月,當法官傑克遜先生代表美國政府在紐倫堡簽字於那份提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對德國主要戰犯起訴書時,他向其他幾位起訴人發了一封信,說明他的簽字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承認波羅的海國家是蘇維埃共和國。
1946年6月8日倫敦舉行勝利遊行時,英國對波蘭武裝部隊所負的道義責任使英國人深感內疚。波蘭飛行員應邀參加遊行,但當他們發現未邀請其他波蘭武裝部隊人員時,波蘭空軍人員就拒絕參加。6月5日,邱吉爾在下院表示對這一情況深感遺憾,並表示他對波蘭國內的事態發展很不滿意。他接著說,“波蘭的命運看來象是一幕無休止的悲劇;當初我們正是為了波蘭,才在一切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投入了戰爭,今天卻傷心地眼看著我們的努力所帶來的奇怪結果。”
第二章 波羅的海國家
第一節 西方國家對波羅的海沿岸各蘇維埃共和國的承認問題
第二節 紅軍再度占領波羅的海國家
第三節 蘇聯占領下的波羅的海國家
第一節 西方國家對波羅的海沿岸各蘇維埃共和國的承認問題
1944年初,當紅軍逼近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的邊界時,三國的政治地位問題又一次突然引起了各大國的關注。直到戰爭的這一階段為止,三大國總算有可能避免了在討論蘇聯邊界地區時所無法避免的原則衝突。戰時反對共同敵人的有效合作曾經是壓倒一切的當務之急;但是這種實際需要,即使在它最令人鼓舞的時刻,也沒有能掩蓋蘇聯政府為一方和美國政府為另一方之間,在對待蘇聯西部邊界以外的、在1939年前曾經是一些獨立國家的地區的命運方麵所持態度的根本分歧(英國政府的態度不大明確,並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1940年夏,緊接著法國淪陷之後,波羅的海沿岸這三個共和國就被併入蘇聯,成了加盟共和國。伴隨著那次合併的一些事態發展,是美國和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所持態度分歧的根源,而隨著蘇軍日益逼近兩次大戰之間的俄國西部邊界,分歧的深刻程度也就愈來愈明顯了。
1940年7月23日,美國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表明了美國政府的官方態度。他當時堅定地宣稱美國人民反對“掠奪活動”,不管這些活動是通過“使用武力還是以武力相威脅”來實現的。英國政府表明的立場沒有這樣明確,但也不承認這些新的蘇維埃共和國。1940年9月5日,邱吉爾曾說過:
自從這次戰爭爆發以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採取過這樣的立場,即認為各國領土結構是不能改變的。但另一方麵,我們也並不打算承認戰爭期間所發生的一切領土變更,除非這些變更是出於各有關方麵的自願和善意。
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合法政府的外交代表在英國繼續享有外交官身分,而且在當時看來,英國的態度同韋爾斯所表明的美國的態度相類似。
1941年8月,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大西洋憲章中重申他們堅持邱吉爾在1940年9月宣布的原則。1941年9月,蘇聯政府通過其駐英大使告知各盟國說,他們同意這個憲章的基本原則;但人們很快就看清楚,這並不意味著俄國人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態度有任何改變。
從1940年8月3日、4日和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這三國正式併入蘇聯的那一天起,蘇聯政府就把它們當作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看待了;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領導人無意失去這些新增加的領土,這一點愈來愈明顯。早在1941年12月艾登在莫斯科時,史達林就詳細陳述了蘇聯在領土方麵的目標,其中包括戰後把波羅的海沿岸各共和國重新歸入蘇聯這一特別迫切的要求。但在戰爭的關鍵階段不能讓盟國間的合作受到損害,因此在 1942年和 1943年,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決心迴避這類有爭議的問題,希望能夠把解決這個問題的嚐試推遲到德國戰敗之後,到那時他們可以在和會上提出來。到了1944年11月,紅軍再度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當紅軍正在向前推進時,俄國的盟國沒有時間去爭論這些國家的地位問題。然而,在本書所寫的那段時期內,美英兩國政府的官方態度仍然認為這幾個新“解放的”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治地位尚未確定。
美國方麵,對薩姆納·韋爾斯1940年所作的聲明既沒有收回過,也沒有否認過,雖然美國對1940年夏天這些事態發展所持的態度,在盟國緊密合作時期已經顯示出稍有改變了。羅斯福在給史達林的聲明中甚至暗示在戰後締結和約時將不能不考慮到俄國要保證其西部邊界安全的願望。可是在這三個國家重被占領之後,國務院發言人一再指出,美國政府對這幾個新成立的蘇維埃共和國既沒有給予事實上的承認,也沒有給予法律上的承認,這些波羅的海國家仍然被正式看作是獨立的國家。1945年10月,當法官傑克遜先生代表美國政府在紐倫堡簽字於那份提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對德國主要戰犯起訴書時,他向其他幾位起訴人發了一封信,說明他的簽字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承認波羅的海國家是蘇維埃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