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俄、波之間的談判繼續到10月19日;在邱吉爾和史達林的一次會談中,一些觀點得到了部分的澄清。史達林堅持必須承認寇鬆線是一條確定了的邊界,而不是象邱吉爾所建議的那樣隻是一條分界線。他不同意把利沃夫和加裏西亞的油田留給波蘭。對邱吉爾提出的在波蘭成立以米科拉伊奇克為總理的“波蘭民族團結政府”的建議,他也拒絕。他說,在倫敦的波蘭人必須承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必須在雙方同意下建立一個新的波蘭政府。10月19日,在“非常友好的氣氛”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談決定,波蘭流亡政府應繼續與俄國人保持“友好關係”,米科拉伊奇克應回到倫敦去勸說他的同事承認寇鬆線,明確地把利沃夫讓與蘇聯,在這之後將作進一步的努力,來“找出某種解決辦法”。
10月24日和27日,米科拉伊奇克向波蘭流亡政府的內閣和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報告了俄國人提出的條件。他說,在東部邊界問題上,他們麵臨著一個“英蘇聯合陣線”。他談到了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和西裏西亞等處的領土,如果波蘭承認寇鬆線,俄國人和英國人答應把這些領土給予波蘭。如果能就波蘭成立一個新政府的問題達成協議,他們就可以在俄國人保證不加幹涉的條件下治理波蘭,他們不僅可以把1939年8月23日的英波協定延長二十年,而且還可以和俄國訂立一項範圍廣泛的條約,以解決一切懸而未決的問題。他還說: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在波蘭其餘的領土解放之前”立即就這些問題作出決定。
邱吉爾在10月27日向下院作了報告。他敘述了關於波蘭問題的重大爭端,並且說,雖然他對於沒有達成一項解決辦法感到遺憾,但他覺得已經比以前更接近於解決了。他希望米科拉伊奇克回到莫斯科去恢復商談,並希望作出“妥善的安排”,使米科拉伊奇克在波蘭組成一個能夠得到所有已經承認波蘭流亡政府的各國政府承認的新政府。如果波蘭人浪費時間,那就非常可惜了。以前他們拒絕接受英國的建議,結果產生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再拖延下去,那就隻會加深波蘭國內各派波蘭人之間的分歧,妨礙盟國的共同行動。
10月26日,米科拉伊奇克在第二次召開內閣會議之前,給羅斯福發了一個電報,說明波蘭為什麽不願在壓力下屈服而承認寇鬆線,並申述了波蘭應保有利沃夫和該地區的油田和鉀鹼礦的論據。電報追述了總統答應過在適當時候為波蘭人保有利沃夫而進行調解,他要求羅斯福澄清美國的態度,希望他“在這個問題上”運用他的“權威和影響”(盡管米科拉伊奇克在6月間訪問華盛頓時已得出結論,深信在總統競選期間,羅斯福是不便在解決波蘇問題方麵採取直接行動的,但他仍然發出了電報)。
1944年秋,羅斯福的民主黨和杜威的共和黨各自的全國委員會,正在考慮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一切可能因素,包括大量的“波蘭裔選票”,雙方都把這批選票看作是可能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因素。繼10月8日杜威在紐約波蘭裔美國人的一次集會上發表演說之後,羅斯福於10月11日在白宮接見了“波蘭裔美國人大會”的領袖。羅斯福在競選旅行中於10月26日在芝加哥接見了“波蘭裔美國人大會”的查爾斯·羅茲馬雷克,他的競選事務管理人就利用這件事為競選大造輿論。當羅斯福不在華盛頓的時候,波蘭大使把米科拉伊奇克的電報交給了國務院。電報轉給了當時在芝加哥的總統,可是與此同時,有人對切哈諾夫斯基說,“在選舉日以前不多幾天”竟然有必要請求羅斯福進行幹預,這是非常不幸的。
在倫敦的波蘭內閣於10月30日開始進行審議,第二天,羅默爾向英國政府提了幾個問題。11月2日,英方的復文說,英國政府贊成把波蘭的西部邊界推進到奧得河,把斯德丁(什切青)也包括在內,而且不管美國政府可能幹些什麽,英國將繼續支持這個方案。英國政府準備承擔責任,由英蘇共同保證新波蘭,這一保證將繼續有效,直到由“擬議中的國際組織”作出全麵保證為止。復文還說,在邊界問題上達成協議比在波蘭政府改組問題上達成協議更為重要;因為如果後一個問題談判破裂(在這個問題上英美都將支持波蘭人),對波蘭政府所處的地位來說,將比前一個問題談判破裂較為有利。
當天晚上邱吉爾會見米科拉伊奇克和其他波蘭領導人,要求他們立即答覆。次日(11月3日),波蘭流亡政府內閣終於一致決定拒絕“莫斯科會議所定的條件”,要求在波蘭流亡政府參加下重新考慮整個問題。當晚把他們的決定通知了英國政府,但在波蘭領導人和艾登舉行會議之後,決定等待羅斯福的答覆。米科拉伊奇克除於10月26日致電羅斯福外,還曾向國務院發文探詢,要求闡明美國對波蘭的態度。
11月7日,羅斯福第四度當選總統,但直到11月21日,哈裏曼在赴莫斯科途中經過倫敦時,才把羅斯福11月17日的覆信交給米科拉伊奇克。羅斯福在覆信中說,他本來寧可把關於美國政府態度的整個問題推遲到戰後解決問題時來談,但既然波蘭人要他談,他現在就扼要地表明美國的觀點。他重申以前表示過的希望,即願意看到一個“強大、自由和獨立的波蘭國家,波蘭人民享有不容幹涉的權利”來管理自己;他說,如果波、蘇、英三國政府就波蘭疆界達成協議,他的政府不會反對。他的政府按照傳統政策不能保證具體邊界,不過米科拉伊奇克也知道,他們正在努力創建一個國際組織,這一組織將“負責維護普遍的安全”,其中也包括邊界的安全。談到波蘭的新邊界,他說,如果波蘭人民願意的話,美國政府準備在遷移少數民族的工作中提供幫助。他的政府一旦得到立法機關的同意,還準備幫助波蘭國家的戰後復興工作。哈裏曼對米科拉伊奇克說,總統希望表示他對波蘭政府在莫斯科會談後的處境的關切,而且進一步答應“在目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與支持。他還建議,如果米科拉伊奇克願意的話,哈裏曼可以向史達林提出利沃夫和波蘭油田的問題。11月23日,在另一次談話中,米科拉伊奇克告訴哈裏曼,他已經同波蘭各政黨領袖商量過,除了他自己的農民黨外,他們都反對總統的建議。因為他們隻要在利沃夫和鉀鹼礦及油田問題上接受了[美國的]調停,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所有其他各點上都承認寇鬆線了。米科拉伊奇克一方麵遇到他自己的政府反對向俄國人作近一步妥協,另一方麵又碰到邱吉爾愈來愈不耐煩,因此在11月24日辭職,波蘭農民黨的幾位部長不久也跟著辭職。新內閣由其他政黨的成員於11月29日組成,繼米科拉伊奇克擔任總理的,是社會黨領袖托馬什·阿爾齊謝夫斯基,此人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中都留在波蘭境內。
10月24日和27日,米科拉伊奇克向波蘭流亡政府的內閣和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報告了俄國人提出的條件。他說,在東部邊界問題上,他們麵臨著一個“英蘇聯合陣線”。他談到了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和西裏西亞等處的領土,如果波蘭承認寇鬆線,俄國人和英國人答應把這些領土給予波蘭。如果能就波蘭成立一個新政府的問題達成協議,他們就可以在俄國人保證不加幹涉的條件下治理波蘭,他們不僅可以把1939年8月23日的英波協定延長二十年,而且還可以和俄國訂立一項範圍廣泛的條約,以解決一切懸而未決的問題。他還說: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在波蘭其餘的領土解放之前”立即就這些問題作出決定。
邱吉爾在10月27日向下院作了報告。他敘述了關於波蘭問題的重大爭端,並且說,雖然他對於沒有達成一項解決辦法感到遺憾,但他覺得已經比以前更接近於解決了。他希望米科拉伊奇克回到莫斯科去恢復商談,並希望作出“妥善的安排”,使米科拉伊奇克在波蘭組成一個能夠得到所有已經承認波蘭流亡政府的各國政府承認的新政府。如果波蘭人浪費時間,那就非常可惜了。以前他們拒絕接受英國的建議,結果產生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再拖延下去,那就隻會加深波蘭國內各派波蘭人之間的分歧,妨礙盟國的共同行動。
10月26日,米科拉伊奇克在第二次召開內閣會議之前,給羅斯福發了一個電報,說明波蘭為什麽不願在壓力下屈服而承認寇鬆線,並申述了波蘭應保有利沃夫和該地區的油田和鉀鹼礦的論據。電報追述了總統答應過在適當時候為波蘭人保有利沃夫而進行調解,他要求羅斯福澄清美國的態度,希望他“在這個問題上”運用他的“權威和影響”(盡管米科拉伊奇克在6月間訪問華盛頓時已得出結論,深信在總統競選期間,羅斯福是不便在解決波蘇問題方麵採取直接行動的,但他仍然發出了電報)。
1944年秋,羅斯福的民主黨和杜威的共和黨各自的全國委員會,正在考慮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一切可能因素,包括大量的“波蘭裔選票”,雙方都把這批選票看作是可能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因素。繼10月8日杜威在紐約波蘭裔美國人的一次集會上發表演說之後,羅斯福於10月11日在白宮接見了“波蘭裔美國人大會”的領袖。羅斯福在競選旅行中於10月26日在芝加哥接見了“波蘭裔美國人大會”的查爾斯·羅茲馬雷克,他的競選事務管理人就利用這件事為競選大造輿論。當羅斯福不在華盛頓的時候,波蘭大使把米科拉伊奇克的電報交給了國務院。電報轉給了當時在芝加哥的總統,可是與此同時,有人對切哈諾夫斯基說,“在選舉日以前不多幾天”竟然有必要請求羅斯福進行幹預,這是非常不幸的。
在倫敦的波蘭內閣於10月30日開始進行審議,第二天,羅默爾向英國政府提了幾個問題。11月2日,英方的復文說,英國政府贊成把波蘭的西部邊界推進到奧得河,把斯德丁(什切青)也包括在內,而且不管美國政府可能幹些什麽,英國將繼續支持這個方案。英國政府準備承擔責任,由英蘇共同保證新波蘭,這一保證將繼續有效,直到由“擬議中的國際組織”作出全麵保證為止。復文還說,在邊界問題上達成協議比在波蘭政府改組問題上達成協議更為重要;因為如果後一個問題談判破裂(在這個問題上英美都將支持波蘭人),對波蘭政府所處的地位來說,將比前一個問題談判破裂較為有利。
當天晚上邱吉爾會見米科拉伊奇克和其他波蘭領導人,要求他們立即答覆。次日(11月3日),波蘭流亡政府內閣終於一致決定拒絕“莫斯科會議所定的條件”,要求在波蘭流亡政府參加下重新考慮整個問題。當晚把他們的決定通知了英國政府,但在波蘭領導人和艾登舉行會議之後,決定等待羅斯福的答覆。米科拉伊奇克除於10月26日致電羅斯福外,還曾向國務院發文探詢,要求闡明美國對波蘭的態度。
11月7日,羅斯福第四度當選總統,但直到11月21日,哈裏曼在赴莫斯科途中經過倫敦時,才把羅斯福11月17日的覆信交給米科拉伊奇克。羅斯福在覆信中說,他本來寧可把關於美國政府態度的整個問題推遲到戰後解決問題時來談,但既然波蘭人要他談,他現在就扼要地表明美國的觀點。他重申以前表示過的希望,即願意看到一個“強大、自由和獨立的波蘭國家,波蘭人民享有不容幹涉的權利”來管理自己;他說,如果波、蘇、英三國政府就波蘭疆界達成協議,他的政府不會反對。他的政府按照傳統政策不能保證具體邊界,不過米科拉伊奇克也知道,他們正在努力創建一個國際組織,這一組織將“負責維護普遍的安全”,其中也包括邊界的安全。談到波蘭的新邊界,他說,如果波蘭人民願意的話,美國政府準備在遷移少數民族的工作中提供幫助。他的政府一旦得到立法機關的同意,還準備幫助波蘭國家的戰後復興工作。哈裏曼對米科拉伊奇克說,總統希望表示他對波蘭政府在莫斯科會談後的處境的關切,而且進一步答應“在目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與支持。他還建議,如果米科拉伊奇克願意的話,哈裏曼可以向史達林提出利沃夫和波蘭油田的問題。11月23日,在另一次談話中,米科拉伊奇克告訴哈裏曼,他已經同波蘭各政黨領袖商量過,除了他自己的農民黨外,他們都反對總統的建議。因為他們隻要在利沃夫和鉀鹼礦及油田問題上接受了[美國的]調停,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所有其他各點上都承認寇鬆線了。米科拉伊奇克一方麵遇到他自己的政府反對向俄國人作近一步妥協,另一方麵又碰到邱吉爾愈來愈不耐煩,因此在11月24日辭職,波蘭農民黨的幾位部長不久也跟著辭職。新內閣由其他政黨的成員於11月29日組成,繼米科拉伊奇克擔任總理的,是社會黨領袖托馬什·阿爾齊謝夫斯基,此人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中都留在波蘭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