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對德國和奧地利的軍事分割占領也決定了歐洲很多其他地區的命運,可是義大利和東南歐的問題卻並未因此而得到解決;因為,在歐洲的這一地區,俄國勢力和美英勢力之間的平衡線並不是穿過奧地利和德國的。這裏的界線位置,除非能象劃分奧地利和德國一樣事先談妥,否則就得試著去找,也即是說,對崩潰中的希特勒帝國的這一部分領土,雙方就得去競相占領。1944年10月9日邱吉爾在莫斯科曾就這一地區的問題爭取達成協議,他在半頁紙片上寫了如下的建議,作為英蘇之間的一項諒解:在希臘,英國同美國一起應擁有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權,蘇聯則擁有百分之十;而在羅馬尼亞,雙方勢力的比重則應顛倒過來(就是說,那裏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權應歸蘇聯)。邱吉爾在計劃中還提出:在保加利亞,蘇聯應占決定權的百分之七十五,而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雙方應各占一半。邱吉爾把寫有這些決定人們命運的數字的半頁紙片推到桌子對麵,史達林在上麵用藍鉛筆勾了一下,又遞了回來。


    誠如邱吉爾隨即就向史達林指出的那樣,作成這筆非正式外交交易的方法和速度都可能給人以一種玩世不恭、不夠鄭重的印象。可是,這兩位政治家在1944年秋天這樣談妥的百分比,如果從全盤來看而不是就各個項目分別來看,那確乎是頗有先見之明的。後來在“希特勒的歐洲”的這一部分徹底瓦解之後進行的最後重組,證明當時預計的準確程度相當驚人。最終的結果是:蘇聯在羅馬尼亞操有決定權的百分之百,美國則接替英國在希臘掌握了百分之百;雖然蘇聯在匈牙利的勢力也達到了百分之百,而不是隻有百分之五十,但這裏的所得卻被1948年的損失抵銷了,那年蘇聯在南斯拉夫,連邱吉爾劃給它的百分之五十也一併丟掉了。隻有在保加利亞,最後的結局明顯地不同於邱吉爾的預計,因為在那裏,西方國家連邱吉爾當初要求的百分之二十五也沒有到手。不過,蘇聯在保加利亞取得百分之百決定權的這一好處還抵不上由於土耳其加入西方國家陣營而帶來的損失。先是,蘇聯曾威脅土耳其,要它同意對外高加索的蘇土邊界作一番調整,並把黑海海峽一帶的土耳其領土和領海上的幾個基地租借給蘇聯,但是結果都沒有如願以償。因此到最後,蘇聯勢力範圍和西方勢力範圍之間的界線便起自波羅的海南岸,貫穿了整個歐洲大陸,達於黑海西岸。羅馬尼亞連同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都劃在這條界線的蘇聯一邊,而希臘連同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則歸在西方一邊——南斯拉夫人經過了短時期的親身體驗,嚐夠了俄國霸權的現實滋味,終於把先前自願同蘇聯建立起來的友好結盟關係割斷了。


    五、西方盟國和蘇聯之間的破裂


    由此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重組,就是把德國武力征服下的歐洲統一局麵,變為分成兩大勢力範圍的局麵;這種分割是由於各大戰勝國未能保持歐洲大陸統一的結果,而這種統一恰恰曾經是被它們打敗了的對手的唯一的然而卻是非凡的建設性成就。希特勒用強力造成的歐洲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是針對歐洲最迫切的需要而提出的一個切實可行的答案;誠然,希特勒解決歐洲問題的方式方法是蠻橫的,是通過侵略行動來實現,採用野蠻手段來推行,而且是以此來為德國民族的自私目的服務的,這一切都使歐洲那些不情願的受益者們感到深惡痛絕,但是,歐洲為了擺脫德國的殘暴統治,竟不得不把這種殘暴統治帶給歐洲的僅有的一大好處拋棄掉,以作為一部分代價,這是歐洲很大的不幸。如果再考慮到,在“希特勒的歐洲”分成兩大勢力範圍之後,處於分界線俄國一側的那許多歐洲國家與過去唯一的不同隻是德國的殘暴統治換成了俄國的殘暴統治(除芬蘭外都是這樣),這就越發使人感到不幸了。但最不幸的還是:德國的對手勝利後造成的歐洲結盟新貌,使希特勒的受害者們和反對者們賴以熬過整個戰爭的那些希望都落了空。歐洲分為兩大陣營、各由一個非歐洲的超級大國充當盟主的這一新秩序,不僅沒有給這個備受破壞、困頓不堪的大陸帶來它所渴望的那種政治穩定的局麵和免於恐懼的生活,反而帶來了又一個回合的政治對抗和緊張相持,大有爆發成為一場以歐洲為戰場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勢。


    歐洲戰後分成俄國勢力範圍和英美勢力範圍,這個局麵本來已很不幸,而不久前曾經結成同盟對共同敵人作戰的兩個大國集團的一場爭吵,又進一步使事態變得如此嚴重,這是什麽緣故呢?當然,根據那套強權政治經來看,大家知道,若是僅僅為了要打贏一場戰爭而締結同盟,則勝利到手,同盟往往也就分崩離析。大家也都知道,取得的勝利愈徹底,同盟的拆夥大概也愈快。這個道理似乎很可以說明,1945年合力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的這些大國為什麽到了1946年就會鬧翻;因為當初的實際情況很明顯,蘇聯和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聯合,隻是由於雙方都麵臨著即將被德國人毀滅的共同危險;同樣也很明顯,在1945年歐洲勝利之日,第三帝國軍事力量之耗竭,尤甚於1918年第一次大戰停戰時的第二帝國或1806年耶拿之戰敗北後的普魯士。然而,對1945年的戰勝國來說,歷史上的這兩個先例卻也是兩個觸目驚心的前車之鑑,就是說,對德勝利不管看來多麽徹底,往往難免與時俱逝。那末,這些連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歷史事實的教訓,為什麽未能在1945年歐洲勝利日之後保住最近這一次反德同盟而不使散夥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