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學研究]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主編:[英]阿諾德·托因比【完結】
第 9 卷 歐洲的重組
阿諾德·托因比 [英國]
維羅尼卡·m·托因比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5
導言
第一編 走向經濟復興的最初步驟
第一章 戰爭的經濟後果
第二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上)
第二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下)
第二編 東歐
第一章 波蘭(上)
第一章 波蘭(下)
第二章 波羅的海國家
第三章 芬蘭
第四章 羅馬尼亞
第五章 保加利亞
第六章 匈牙利
第七章 東歐各國和約的締結
第八章 南斯拉夫
第九章 阿爾巴尼亞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約的簽訂
第三編 希臘
希臘 1944-1946年
第四編 義大利
第一章 解放了的義大利 1943年9月至1947年2月
第二章 對意和約的領土條款
第五編 西歐
第一章 法國
第二章 比利時
第三章 荷蘭
第四章 丹麥
第五章 挪威
地圖
地圖索引
第一編 走向經濟復興的
最初步驟
導言
一、主題與卷名
二、蘇聯勢力區內人口的強迫遷徙
三、國界的變動
四、中歐和東歐權力真空引起的問題
五、西方盟國和蘇聯之間的破裂
六、重組後的歐洲各國對重組的反應
一、主題與卷名
本卷的主題,是寫“希特勒的歐洲”瓦解後的事態發展。德意誌第三帝國發動軍事侵略頻頻得手,顯赫一時,一度曾使舊大陸的好大一片土地形成暫時的統一局麵,其版圖最大時,北起北角,南迄利比亞沙漠,西自加來,東至史達林格勒西郊。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為了軍事上、政治上、從而還有經濟上的目的,這一廣大地域都在不同程度上給統一了起來。這是由一個歐洲大陸民族國家以歐洲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超民族的大國,其曇花一現的興亡過程,已在第5卷中作了記述。本卷所記述的,則屬於世界史中的下一個篇章,內容是“希特勒的歐洲”廢墟上發生了哪些演變。
“大聯盟”消滅了德國的軍事力量,粉碎了德意誌的短命的歐洲帝國,組成這一聯盟的三大國政府當時在描述他們經過力戰而剛剛完成的這番事業時,都使用了同樣的措詞,而且就此一直使用下去。不光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就連俄國人,也把他們的這一共同事業叫做歐洲的“解放”;因為,時至二十世紀中葉,“自由”這個詞,就象“民主”和“科學”兩個詞一樣,至少在口頭上是誰都得表示讚賞的。那時普遍存在著一種同情和信任的氣氛,超越了當時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一切地理界線,在這種氣氛下就得使用這種褒揚的字眼。可是實際上,在軍事分界線的英美一側和俄國一側之間,對“自由”這個詞的解釋有很大的差異。在德國軍事上全麵崩潰之後,按照三大戰勝國事先達成的協議,兩支勝利大軍已沿著從波羅的海南岸到亞得裏亞海頂端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對峙的局麵。西方盟國為一方,俄國人為另一方,從各自進駐前德軍占領區的第一天起,就互不同意對方的自我標榜,說對方的作法並不是使早先淪於德軍鐵蹄下的當地人民真正得到解放。雙方都指責對方建立當地的政權是濫用權力,這些政權並不真正表達當地的“民主”意向而是強加在名為“解放了的”各族人民頭上、為他們新主子的利益服務的。在西方,人們無疑真的相信,在現已處於俄國軍事控製下的原“希特勒的歐洲”的非德國地區,俄國人確是在這樣行事;他們也同樣真的相信,在現已處於西方控製下的其他非德國地區,西方各大國總是一俟軍事條件許可,就立即把真正的、完全的政治獨立權利歸還給遭受希特勒荼毒的非德國人。西方人真心誠意地相信,他們的這種看法是符合事實的。可是他們不知道,對方俄國人內心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同俄國人嘴上所說的,是不是也那樣表裏一致,直到1954年動手寫本書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其時,雙方都還是繼續使用“解放”這個詞,不過含義則截然不同。含義不同是客觀存在,恐怕也隻有在這一點上雙方是沒有分歧的。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家就隻好避免使用“解放”這一有爭議的詞,而代之以“重新組合”這樣涵義明確、不致有何爭論的字眼。不管人們所說的歐洲“解放”真相究竟如何,從1942年秋天“希特勒的歐洲”開始走上滅亡的道路起到1946年末,這段時期內歐洲確實發生了一次“重組”,則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在這一時期之初,那個地區還是一個單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集團,被強行統一於一個歐洲大國的統治之下;而到了這一時期之末,那個地區的政治結構卻已擺脫了德國的控製而“重新組合”,按不同的格局和不同的規模,納入了另一種政治結構。到1946年底,西歐加上希臘已組成了一個新的超國家集團,其中心在歐洲之外的北美,而東歐除去希臘,則組成了另一個新的超國家集團,其中心同樣也在歐洲之外——即在俄國。顯然,歐洲的這一重新組合是一件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事。
第 9 卷 歐洲的重組
阿諾德·托因比 [英國]
維羅尼卡·m·托因比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5
導言
第一編 走向經濟復興的最初步驟
第一章 戰爭的經濟後果
第二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上)
第二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下)
第二編 東歐
第一章 波蘭(上)
第一章 波蘭(下)
第二章 波羅的海國家
第三章 芬蘭
第四章 羅馬尼亞
第五章 保加利亞
第六章 匈牙利
第七章 東歐各國和約的締結
第八章 南斯拉夫
第九章 阿爾巴尼亞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約的簽訂
第三編 希臘
希臘 1944-1946年
第四編 義大利
第一章 解放了的義大利 1943年9月至1947年2月
第二章 對意和約的領土條款
第五編 西歐
第一章 法國
第二章 比利時
第三章 荷蘭
第四章 丹麥
第五章 挪威
地圖
地圖索引
第一編 走向經濟復興的
最初步驟
導言
一、主題與卷名
二、蘇聯勢力區內人口的強迫遷徙
三、國界的變動
四、中歐和東歐權力真空引起的問題
五、西方盟國和蘇聯之間的破裂
六、重組後的歐洲各國對重組的反應
一、主題與卷名
本卷的主題,是寫“希特勒的歐洲”瓦解後的事態發展。德意誌第三帝國發動軍事侵略頻頻得手,顯赫一時,一度曾使舊大陸的好大一片土地形成暫時的統一局麵,其版圖最大時,北起北角,南迄利比亞沙漠,西自加來,東至史達林格勒西郊。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為了軍事上、政治上、從而還有經濟上的目的,這一廣大地域都在不同程度上給統一了起來。這是由一個歐洲大陸民族國家以歐洲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超民族的大國,其曇花一現的興亡過程,已在第5卷中作了記述。本卷所記述的,則屬於世界史中的下一個篇章,內容是“希特勒的歐洲”廢墟上發生了哪些演變。
“大聯盟”消滅了德國的軍事力量,粉碎了德意誌的短命的歐洲帝國,組成這一聯盟的三大國政府當時在描述他們經過力戰而剛剛完成的這番事業時,都使用了同樣的措詞,而且就此一直使用下去。不光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就連俄國人,也把他們的這一共同事業叫做歐洲的“解放”;因為,時至二十世紀中葉,“自由”這個詞,就象“民主”和“科學”兩個詞一樣,至少在口頭上是誰都得表示讚賞的。那時普遍存在著一種同情和信任的氣氛,超越了當時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一切地理界線,在這種氣氛下就得使用這種褒揚的字眼。可是實際上,在軍事分界線的英美一側和俄國一側之間,對“自由”這個詞的解釋有很大的差異。在德國軍事上全麵崩潰之後,按照三大戰勝國事先達成的協議,兩支勝利大軍已沿著從波羅的海南岸到亞得裏亞海頂端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對峙的局麵。西方盟國為一方,俄國人為另一方,從各自進駐前德軍占領區的第一天起,就互不同意對方的自我標榜,說對方的作法並不是使早先淪於德軍鐵蹄下的當地人民真正得到解放。雙方都指責對方建立當地的政權是濫用權力,這些政權並不真正表達當地的“民主”意向而是強加在名為“解放了的”各族人民頭上、為他們新主子的利益服務的。在西方,人們無疑真的相信,在現已處於俄國軍事控製下的原“希特勒的歐洲”的非德國地區,俄國人確是在這樣行事;他們也同樣真的相信,在現已處於西方控製下的其他非德國地區,西方各大國總是一俟軍事條件許可,就立即把真正的、完全的政治獨立權利歸還給遭受希特勒荼毒的非德國人。西方人真心誠意地相信,他們的這種看法是符合事實的。可是他們不知道,對方俄國人內心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同俄國人嘴上所說的,是不是也那樣表裏一致,直到1954年動手寫本書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其時,雙方都還是繼續使用“解放”這個詞,不過含義則截然不同。含義不同是客觀存在,恐怕也隻有在這一點上雙方是沒有分歧的。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家就隻好避免使用“解放”這一有爭議的詞,而代之以“重新組合”這樣涵義明確、不致有何爭論的字眼。不管人們所說的歐洲“解放”真相究竟如何,從1942年秋天“希特勒的歐洲”開始走上滅亡的道路起到1946年末,這段時期內歐洲確實發生了一次“重組”,則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在這一時期之初,那個地區還是一個單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集團,被強行統一於一個歐洲大國的統治之下;而到了這一時期之末,那個地區的政治結構卻已擺脫了德國的控製而“重新組合”,按不同的格局和不同的規模,納入了另一種政治結構。到1946年底,西歐加上希臘已組成了一個新的超國家集團,其中心在歐洲之外的北美,而東歐除去希臘,則組成了另一個新的超國家集團,其中心同樣也在歐洲之外——即在俄國。顯然,歐洲的這一重新組合是一件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