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發生的第二年,亦即1951年,由於日本工礦業生產及重工業生產的突飛猛進,促使國民經濟的積蓄,突破了戰前的水準。結果,一舉提前完成了戰後的經濟復興。其最大的特徵有四個:第一,日本各企業的規模和韓戰發生前相比,顯著地擴大,企業的資本調動力,也大大地提高。結果,國民收入和國民儲蓄額的增加,便超過了戰前的水準。第二,由於韓戰特需的持續與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日本不但恢復了國民的消費水準,也擴大了產業的生產規模。第三,巨額的特需金額增加了外匯收入,使日本外匯儲備豐富起來。第四,美國的對日援助也隨著韓戰的進行而更為增加,因此,擴大再生產所必要的原材料以及合理化的先進技術,也就比較容易取得。並且,進口機械所需的大量資金,在一定範圍內也能確保。


    雖然“特需繁榮”本身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由此帶動的“消費繁榮”和“投資繁榮”卻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則更加明顯。在戰爭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發出幾十億美元的軍事訂單,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也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


    ◆ “倍增計劃”


    1949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是3.6億美元的赤字,完全靠美國5.32億美元的援助,才使國際收支平衡。1951年,日本的國際收支,即使不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也已解除了赤字,因為一年之間,已增加了5.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是,1951年,不把美援計算在內,日本經常收支也有1.6億美元的盈餘紀錄。由此可見,日本對美貿易比重的增加,反映了對美的從屬關係從韓戰發生以後,便已經確定無疑了。


    從1946年到195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16倍,年均增長率為8.9%;工礦業生產增長了4.5倍,年均增長率為18.2%;農林水產業生產增長了72%,年均增長率為6.3%;進口和出口分別增加了7倍和18.5倍。以1955年為界,日本從戰後經濟恢復時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在“趕超先進國家”的口號下,至1960年,日本整個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從60年代開始的以輸出急劇增長為背景的第二個經濟高速成長期,獲得了較堅實的物質基礎。


    1960年7月池田勇人任首相後,繼續推行促使經濟“高速增長”的政策,領導製訂了在日本各項經濟計劃中最有影響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確定在10年內使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並提出了4個方麵的具體措施:(1)規劃地區開發,建設社會基礎設施,縮小地區差別;(2)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率;(3)重視人才培養,振興科學技術;(4)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倍增計劃》實際隻用了7年時間便順利完成,並取得巨大成就。在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裏,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3%(其中1965~1970年達17.2%),為世界之最,並創戰後日本經濟持續繁榮的最高記錄。工業生產水平年均增長率為16%,對外貿易總額從85.46億美元增長到382.09億美元。在1966~1968年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先後超過了法國、英國、聯邦德國,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而居第二位,成為“經濟大國”。另外,日本在這時期不僅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而且迅速發展了高等教育事業,使4年製大學從245所增加到382所,短期大學從280所增加到479所,在校學生數則增加了2.15倍。


    3.再度崛起(4)


    由此可見,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恢復和發展,除自身的努力外,其有利的國際環境,尤其是美國的扶持政策,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日本的再度崛起是國內、國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戰後日本政局穩定,日本政府堅持集中領導,實行有力的國家幹預經濟的方針,製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確定了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實行循序漸進、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戰略步驟,同時在日本企業內部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製度。在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製”和“年功序列工資製”,使職工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拉大職工在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隻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也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係,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從而使職工又具有親和感。如此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增強了企業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其次,日本非常重視科技,在經濟發展中廣泛利用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成果,大力引進國際尖端技術。同時還大力發展教育,長期堅持智力投資,不斷改革教育體製。二戰後,日本新建了300多所各類學校,並以最快的速度普及了高等教育,為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正是因為有這些高素質的勞動者,才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創造更多的財富,使日本經濟有崛起的一天。“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的能力,是財富的主要源泉。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說過:“高收入國家的財富是什麽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日本首相吉田茂盛總結二戰後日本崛起創造奇蹟的秘訣就是:“日本人由於戰爭而損失了許多財產,可是最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沒有喪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朝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朝榮並收藏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