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整編後的六十七師立即被海運至上海江灣駐紮,等待坐飛機運至日本。在此期間,該師進行了嚴格整訓,淘汰了老、弱、矮、醜的官兵,並從其他部隊中選調五官端正、身高1.70米以上、具有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的兵員進行補充。整訓待命期間,部隊特別進行了軍容儀表和國際交往禮節的課目訓練,連以上軍官甚至還進行吃西餐和跳交誼舞方麵的訓練。整個部隊忙得不亦樂乎。


    1946年6月初,國民政府國防部發布命令:占領軍先遣隊正式進駐日本,先遣隊由從日本回國述職的“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率領。出國之後,國內各新聞機構都作了熱烈的宣傳報導,《大公報》、《新聞報》、《中華時報》、《自由中國》等均熱情地報導了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揚眉吐氣的歷史事件。


    但就在中國駐日占領軍大部隊正在準備進駐日本的時候,蔣介石也開始為發動全麵內戰做準備。1946年6月18日,蔣介石發布密令,電告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命他調集部隊圍殲李先念部。6月26日,劉峙統率30萬大軍,向宣化店地區的中共軍隊發起進攻,點燃了中國全麵內戰的戰火。


    1.40年代,亞細亞(7)


    與此同時,駐日先遣隊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隻等六十七師啟程來日本。隨後朱世明電告南京政府,請調“中國駐日占領軍”正式出發進駐日本。


    但是自電報發出之後,國民政府撥給駐日占領軍的後勤物資遲遲不能到位,這令朱世明焦急萬分,經確證才知道這些物資早已分發至反共戰場上。幾天後,朱世明突然接到國民政府來電,要先遣人員立即全部返回,投入到反共的戰場當中。


    據當時的重慶《東南日報》記者趙浩生回憶,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其駐日軍事代表團的工作人員在戰敗後的日本享有各種特權。可惜的是,作為戰勝國最重要體現的中國軍隊沒有進入日本,而英國所派軍隊也不過3 000人,這就使得盟國對日本的管製缺乏威懾力和強製力,而且使得後來中國要求日本反思戰爭罪行的願望沒有實現,東亞局勢更加搖擺不定。


    就在中國陷入全麵內戰的同時,朝鮮半島也處於南北政治對立之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朝鮮半島終於從殖民地中解脫出來了。這一天被朝鮮人民認為是從1910年開始持續了35年的日本的黑暗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重獲光明之日”,因此稱為“光復”或“解放”。


    迎來解放後,朝鮮人民期望社會安定,重新建立國家。剛一解放,全國各地就成立了名為“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的組織。參與這個組織的人們擔負治安和行政等工作,目的是使社會安定。各地區的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支部後來改名為“人民委員會”。


    但是,對於應該將新誕生的朝鮮建立成一個什麽性質的國家,朝鮮人因受美蘇兩國的不同影響而分歧很大。占領朝鮮南部的美軍不承認人民委員會等朝鮮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組織,希望朝鮮重新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新政權。相反,蘇聯認可人民委員會,同時支持成立共產黨政權。於是朝鮮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對立局麵,期間還發生因南北之爭而導致的濟洲島起義。


    結果,在獲得解放整三年後的1948年8月15日,在南韓成立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大韓民國,北韓於9月成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最終沒能建立統一政府,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麵,這為日後韓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 “冷戰”


    二戰一結束,為爭奪世界霸權,特別是各國在東亞的利益,美英和蘇聯長期潛伏的矛盾與鬥爭開始日益激化。


    1946年3月5日,正在美國作私人訪問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來到杜魯門家鄉密蘇裏州富爾頓鎮名不見經傳的威斯敏斯特學院,作了一次題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講,這就是戰後歷史上著名的“富爾頓演說”。富爾頓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標誌著戰時的盟友已成為彼此激烈競爭和對抗的對手。所謂“冷戰”,是指雖然沒有實際的戰爭,卻呈現出嚴重對立的緊張狀態。


    演說中,英國首相邱吉爾針對戰後美蘇之間出現的緊張局勢,發表了他的看法。他恭維美國“此刻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擁有最大的力量”,“對未來負有令人敬畏的責任”,建議“英語世界”和“英語民族的聯合”,建立“以大英國協與帝國為一方和以美利堅合眾國為另一方的特殊關係”。他隨即又把話鋒一轉,聲稱:“不久剛被盟國的勝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經籠罩上了陰影”,“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亞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麵,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邱吉爾的演講實際上是呼籲美英建立反共軍事同盟,以對付以蘇聯為首的“鐵幕”後的國家。邱吉爾的直言不諱說出了杜魯門一直憋在心裏,想說而又不敢說和不便說的話。


    到了1947年,蘇美之間的摩擦更為頻繁,鬥爭更為激烈。美蘇對立已發展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相對立的局麵。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對國會提出的谘文中論述了美國的對外方針,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各種條件,以使我們和其他國家能夠促成一種不受強製行徑支配的生活方式……”他攻擊蘇聯和東歐國家是“極權政體”,要求世界人民在所謂“自由”和“極權”兩種生活方式中進行選擇。這就是戰後歷史上著名的“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誌著美國政府把“遏製”蘇聯的“冷戰”正式作為國策,吹響了東西方冷戰的號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朝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朝榮並收藏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