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帝王世紀》記載的傳說,遠古時有伏犧,“嚐味百藥,而製九針,以拯夭枉。”又有神農,“嚐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淮南子·修務訓》中也說,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記》卷一則雲:“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所謂藥性滋味,即《本草經·序錄》中指出的“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驚四氣,及有毒、無毒。”假託聖人味嚐百藥而製九針的傳說,反映了先民曾冒犧牲生命的風險,進行醫療實踐的探索途徑,一些成功經驗,很早就被揭去了原先的神秘色彩,作為一種醫療俗信,在人們心理上、行為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藥物的辨識和利用,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趙璞珊先生對《山海經》中的藥物名作過統計,礦物類藥有5種,植物類藥28種,木類藥23種,獸類藥16種,鳥類藥25種,水族類藥30種,其它類藥5種,計達132種,部分藥物至今仍在利用,而大部分不得其知。藥方相當簡單,都是單藥單方單功用,沒有複方,故產生時代原始1。在這些藥物中,動物類藥有71種,占到53.8%,植物類藥有51種,占38.6%,礦物藥最少,僅僅占3.8%。有學者指出,藥物的發現,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漁獵畜牧時代理應動物類藥發現多,植物類藥大量出現,是農業有較大發展的結果,礦物藥少,表明手工業採礦業開始時間還不長2。可見,《山海經》中的藥物名,是出自對遠古以來人們辨識和利用藥物醫療經驗的匯集。


    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每有大量動植物遺存發現,有的可能曾作藥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有穿山甲、鱉骨、酸棗、芡實等,特別是樟科植物的葉片數量最多,是人工有意採集堆積品,據說是用來驅蟲防病的3。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和密縣莪溝北崗遺址,均有棗核、桃核等炭化植物果核出土4。江蘇海安青墩遺址出有桃核、芡實5。甘肅東鄉林家遺址一座房址中,出有3陶罐炭化大麻籽6。這類動植物在今日中藥中無不仍在利用。至商代,明確作藥用的植物更多有發現。河北槁城台西遺址曾於3座房址中,發現不少盛器,分裝著許多藥用植物果實或種子,有薔薇科桃屬的桃核和去核的桃仁,有同科櫻屬的鬱李和歐李之仁,有李實、棗、草木樨、大麻籽等。據古代藥書記載,桃仁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性藥物,有止咳逆上氣、殺小蟲、下瘀血、通經、治腹中結塊、通潤大便、■瘕邪氣等作用,但多食會致腹瀉。鬱李仁歷來專供藥用,可通便、瀉腹水、治浮腫,能破血潤燥。李實可除痼熱,其核仁可治麵■黑子。棗能健脾益血,棗核入藥,有酸收益肝膽之效。草木樨能清熱解毒。大麻籽為潤腸通便藥,有祛風、活血通經功能,大麻仁酒可治骨髓風毒和大風癩疾等,但有緩瀉作用,不能隨便食用1。這類藥物分門別類成批出土,正表明藥物治病已作為一種醫療俗信,很早就存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


    武丁時甲骨文有雲:“王疾齒,惟易”、“王疾齒,亡易”的對貞2。易有治義3,反映了對齒疾治療的積極態度。《國語·楚語上》記武丁作書雲:“若藥不瞑眩,厥疾不廖。”又見《孟子·滕文公上》,乃《尚書·說命》逸篇的佚文。趙岐注雲:“瞑眩,藥攻人疾,先使瞑眩憒亂,乃得瘳愈也。”說的是如果服藥後感覺不到頭暈目眩的藥物反應,病就好不了。可見商代人對藥性藥力的醫療俗信,是恪守不疑的。


    除藥物外,人們還很早就發明了針砭及外科手術等療法。《山海經·東山經》雲:“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雲:“可以為砭針治癰腫者。”《淮南子·說山訓》雲:“醫之用針石”,高誘注雲,“針石所抵,彈人癰痤,出其惡血。”《黃帝內經·素問》雲:“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舊註:“砭石如玉,可以為鍼。”《說文》雲:“砭,以石刺病也。”《鹽鐵論·申韓》雲:“下鍼石而鑽肌膚。”《漢書·藝文誌》雲:“箴石湯火所施”,顏師古註:“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凡箴石、鍼石、針石、砭石、石箴、砭針、砭、箴、鍼等,寫法或稱法不同,但均指同類性質的針療器具,蓋因取材不一之故。


    這種針療器具,古代有以竹、骨、牙、石等為之者,金屬發明後,或又以新材料製之。陝西臨潼薑寨一期遺址,出有47枚磨製規整,圓扁修長而尖端細銳的骨針,有的可能即原始針療器具1。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有骨針236枚,骨錐358枚2,數量很多,恐怕不會都是一般用品。山東諸城呈子遺址,一些墓葬內死者的手中握有骨針,又有骨錐同出3。大汶口遺址墓葬所見,一些死青往往隻手或雙手握獐牙或骨矛,有的獐牙尖經加工,刃部鋒利,有燒痕。還同出骨錐、骨針、牙刀或牙鐮之類,牙刀、牙鐮是用豬獠牙製成,刃部鋒利,端部尖銳。骨針或放在骨管中。如26號墓內一成年人,雙手均握獐牙,同出骨錐3枚,牙鐮4件,骨管1根,內放13枚無鼻骨針4。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都有數量不等的骨針、錐或其他質料的棒狀、尖狀器出土,容或有用於醫療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