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商代高級貴婦好穿平頭高幫履,亦無係帶,圓履口,平底無跟。婦好墓所出圓雕跪坐貴婦玉人像(見前第2例),穿的就是這種履,履形鼓滿,鞋幫麵上飾有圓環紋樣,疑為絲履,也可能是以麻類織物村裏,外罩絲帛,宜於暖足而增雍容富態。
這種鞋麵鼓滿的平底高幫絲履,亦見諸小屯大連坑和四盤磨所出大理石圓雕箕踞人像,(見前述22、23例)大致身分為上層貴族。絲履的鞋幫上飾有圓環內帶十字交花紋。
商代中下層貴族或親信近侍包括一般臣屬,有穿素麵鞋者,如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安陽殷墓出土圓雕立式玉人,及婦好墓所出圓雕猴臉跪坐玉人均是(見前述25、4例)。鞋作高幫,平底無跟,圓鞋口,比較合腳,鞋麵鼓形遜於上述絲履,素而無華,疑指麻、葛製品,或即文獻所稱“麻屨”、“葛屨”。
商代一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的孩童,有穿一種寬鬆軟鞋,見於安陽文化館藏玉雕立式孩童人像(見前述27例)。軟鞋平底寬頭,薄型,較適合兒童皮膚細嫩易擦傷的特點,從其鞋縐翹的形態看,似為布帛製品,不妨以後世的“軟履”稱之。
商代還有一類粗屨,見於中下層社會。河南柘城孟莊商代遺址,在一座燒陶窯址緊挨的灰坑中,發現一隻鞋底的中段,形狀與現在的草鞋相似,束腰,係用四經一緯繩子穿編而成,繩子用兩股線擰成,經線粗0.5厘米,緯線剖麵為橢圓形,直徑0.5~0.7厘米。(圖55)鞋底的編法是以經繩一上一下壓緯繩,周而復始,層層抵緊,與今日民間的“打草鞋”雷同。據北京造紙研究所檢測,樣品已碳化,用各種方法處理均分散不開,隻有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分散,其纖維較粗,視野中無禾草類雜細胞,均為纖維狀纖維,鑑定為韌皮類纖維,屬樹皮的可能性較大1。這隻寬約9.4厘米的粗屨,尺幅與成人腳寬相一致,是目前所見唯一商代鞋的實物。據《方言》雲:“屝,粗屨也”,凡麻類、樹皮類、草類製成的粗屨,古代常稱之為屝。這隻粗屨可定名為屝。另據《釋名》雲:“草屨曰屝”,“塚草屨也”;《說文解字義證》謂:“謨卸有鼻”;今之草鞋也是以耳、鼻穿係腳上,孟莊出土的這隻粗屨形同今之草鞋,穿著法當亦同,則其命名既可稱屝,又可稱為凇
在周代金文中恆見一種貴族穿的“赤舄”,是雙底鞋。《釋名》謂:“復其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復其下使幹臘也。”《古今注》雲:“舄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濕也。”可知舄是安木底注臘的履,以其塗染紅色,故稱“赤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地名字作■2,從止從佳,嚴一萍先生謂金文舄字與之形似,可釋舄若鵲,後借為履舄義3。不過,商代是否有履下安木底注臘的雙底履,因無明證,不敢遽信。
總之,商代在沿習跣足的同時,作為一種時代進步形態的鞋履之用,也已得到相應推廣,特別是在中上層社會更為明顯,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套與等級製服飾緊相聯繫的履製。
商代的履製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高級權貴、各地貴顯或高級武士,所穿為皮革製高幫平底翹頭鞮,或高統平底翹頭鞮,也可稱作■角履。
第二層次為上層貴族集團成員或貴婦,所穿有高幫平底絲履。
第三層次為中下層貴族、一般臣屬或親信近侍,所穿有麻屨、葛屨,款式亦為高幫平底。
第四層次屬中下層社會,所穿粗屨是用草、麻、樹皮製之,類似今日民間之草鞋,式樣簡單,僅做一鞋底,其上用繩紐繫於腳上,可稱為屝,也可稱為凇
另外一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的孩童,有穿一種用布帛製成的寬鬆軟履,較切合兒童生理成長的特點。
1 《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1期。《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1 期。高煒、高天麟、張岱海:《關於陶寺墓地的幾個問題》,《考古》1983年6期。
1 《1980年秋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3期。
2 《1981年河南偃師二裏頭墓葬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1期。
1 《1984年秋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幾座墓葬》,《考古》1986年4期。
2 《偃師二裏頭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鑑(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1 《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4期。
2 《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考古學報》1991年3期。
1 《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1期。
2 《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2期。
3 《1986年安陽大司空村南地的兩座殷墓》,《考古》1989年7期。
4 《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210、 341頁。
5 《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1期。
6 《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2期。
1 《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277~278、358~361頁。
這種鞋麵鼓滿的平底高幫絲履,亦見諸小屯大連坑和四盤磨所出大理石圓雕箕踞人像,(見前述22、23例)大致身分為上層貴族。絲履的鞋幫上飾有圓環內帶十字交花紋。
商代中下層貴族或親信近侍包括一般臣屬,有穿素麵鞋者,如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安陽殷墓出土圓雕立式玉人,及婦好墓所出圓雕猴臉跪坐玉人均是(見前述25、4例)。鞋作高幫,平底無跟,圓鞋口,比較合腳,鞋麵鼓形遜於上述絲履,素而無華,疑指麻、葛製品,或即文獻所稱“麻屨”、“葛屨”。
商代一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的孩童,有穿一種寬鬆軟鞋,見於安陽文化館藏玉雕立式孩童人像(見前述27例)。軟鞋平底寬頭,薄型,較適合兒童皮膚細嫩易擦傷的特點,從其鞋縐翹的形態看,似為布帛製品,不妨以後世的“軟履”稱之。
商代還有一類粗屨,見於中下層社會。河南柘城孟莊商代遺址,在一座燒陶窯址緊挨的灰坑中,發現一隻鞋底的中段,形狀與現在的草鞋相似,束腰,係用四經一緯繩子穿編而成,繩子用兩股線擰成,經線粗0.5厘米,緯線剖麵為橢圓形,直徑0.5~0.7厘米。(圖55)鞋底的編法是以經繩一上一下壓緯繩,周而復始,層層抵緊,與今日民間的“打草鞋”雷同。據北京造紙研究所檢測,樣品已碳化,用各種方法處理均分散不開,隻有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分散,其纖維較粗,視野中無禾草類雜細胞,均為纖維狀纖維,鑑定為韌皮類纖維,屬樹皮的可能性較大1。這隻寬約9.4厘米的粗屨,尺幅與成人腳寬相一致,是目前所見唯一商代鞋的實物。據《方言》雲:“屝,粗屨也”,凡麻類、樹皮類、草類製成的粗屨,古代常稱之為屝。這隻粗屨可定名為屝。另據《釋名》雲:“草屨曰屝”,“塚草屨也”;《說文解字義證》謂:“謨卸有鼻”;今之草鞋也是以耳、鼻穿係腳上,孟莊出土的這隻粗屨形同今之草鞋,穿著法當亦同,則其命名既可稱屝,又可稱為凇
在周代金文中恆見一種貴族穿的“赤舄”,是雙底鞋。《釋名》謂:“復其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復其下使幹臘也。”《古今注》雲:“舄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濕也。”可知舄是安木底注臘的履,以其塗染紅色,故稱“赤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地名字作■2,從止從佳,嚴一萍先生謂金文舄字與之形似,可釋舄若鵲,後借為履舄義3。不過,商代是否有履下安木底注臘的雙底履,因無明證,不敢遽信。
總之,商代在沿習跣足的同時,作為一種時代進步形態的鞋履之用,也已得到相應推廣,特別是在中上層社會更為明顯,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套與等級製服飾緊相聯繫的履製。
商代的履製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高級權貴、各地貴顯或高級武士,所穿為皮革製高幫平底翹頭鞮,或高統平底翹頭鞮,也可稱作■角履。
第二層次為上層貴族集團成員或貴婦,所穿有高幫平底絲履。
第三層次為中下層貴族、一般臣屬或親信近侍,所穿有麻屨、葛屨,款式亦為高幫平底。
第四層次屬中下層社會,所穿粗屨是用草、麻、樹皮製之,類似今日民間之草鞋,式樣簡單,僅做一鞋底,其上用繩紐繫於腳上,可稱為屝,也可稱為凇
另外一般貴族或中上層平民的孩童,有穿一種用布帛製成的寬鬆軟履,較切合兒童生理成長的特點。
1 《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1期。《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1 期。高煒、高天麟、張岱海:《關於陶寺墓地的幾個問題》,《考古》1983年6期。
1 《1980年秋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3期。
2 《1981年河南偃師二裏頭墓葬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1期。
1 《1984年秋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幾座墓葬》,《考古》1986年4期。
2 《偃師二裏頭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鑑(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1 《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4期。
2 《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考古學報》1991年3期。
1 《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1期。
2 《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2期。
3 《1986年安陽大司空村南地的兩座殷墓》,《考古》1989年7期。
4 《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210、 341頁。
5 《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1期。
6 《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2期。
1 《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277~278、358~3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