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體裝飾品日趨繁化,各地均有豐富實物資料出土。有學者曾綜合考察了全國幾大考古區域所見這一時期人體裝飾品,指出它們有三方麵的共同因素:
(一)從質地言,都是從早先對獸骨、獸牙、蚌貝等自然物進行簡單加工成飾品,而向完全由人工製造的陶、石、玉質飾品過渡發展;
(二)在形製上,以有孔、易穿戴的環形飾品為主流,由此又出現各種形狀的如玦、珠、管等小件飾品種類;
(三)從裝飾人體部位看,早期偏重頭飾和頸飾,後發展到幾乎遍及全身的肢飾、胸飾、腰飾、足飾等,而尤重於手、臂部的裝飾4。
考古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各居民共同體的人體裝飾尚好,已呈現出地區性或族係群體等方麵不同差異,且時期不同,裝飾俗習也並非一成不變。
北京門頭溝區東胡林村一處距今約1萬年左右的遺址,一具少女屍骨殘留有頸飾、腕飾和胸飾三種人體裝飾品,頸部的項練是用50枚大小勻稱的穿孔海螺串係而成,腕部的骨鐲是用7節牛肋骨截段磨製的骨管,長、短相間串聯而成,胸飾則為穿孔河蚌製品1。這是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北方地區所見人體裝飾較齊整的一例。距今約7000年以前,本地區先民還以當地所產煤精製成飾品。瀋陽新樂遺址出有煤精製的圓泡形飾、耳璫、圓珠等,還出有石珠、玉珠、瑪瑙和木雕飾品2。到5000年前後的紅山文化階段,玉飾品大量出現,多為形製較小的片狀墜飾,有魚、鴞、鳥、龜、豬龍等多種動物形象,另又有玉珠、玉環及較大型的璧、璜、箍形器等飾物。遼西牛河梁遺址一號積石家的m4墓主,一玉箍形器斜口朝下橫置於腦後,據說是一種束髮器,另外墓主的胸前有二件豬龍形玉飾,並排倒置,背靠背,吻部向外。ml5墓主頭頂下方也有箍形器,腰部左側有玉壁、玉環各一,雙腕各有一玉環。
m14墓主的胸前有一勾雲形玉飾,二玉環佩戴在腕部3。在東山嘴遺址還出土了陶塑人像的腰部裝飾殘塊,似屬一種皮索類腰帶4。概言之,以玉箍束髮,係腰帶,胸前佩玉飾,雙腕套玉環,是本地區先民人體裝飾的典型形象。
與北方地區不同,黃河下遊地區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居民,盡管自有其額戴串飾或頭戴玉冠飾5,耳掛墜飾,頸戴串珠或佩一對象牙琮,足上套石環或串珠之類的人體裝飾法,但手臂戴環、鐲卻更為普遍,男女老少不拘,環、鐲有石製、骨角製、玉製、陶製者等,一般為單臂單環或單鐲,戴於左臂還是右臂無定式,也有雙臂皆戴的。如山東鄒縣野店遺址m88一男性墓主,右臂有6枚陶鐲,左臂有3枚;m47一男性墓主,右臂有玉環多達9枚,左臂有6枚6;是較為突出者。另外成年男女戴指環也很常見,指環有玉石或骨角製者等,大汶口遺址m22墓主戴的一個骨指環,其上還鑲嵌有綠鬆石1,是很精緻之品。
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也有戴指環的,如常州圩墩遺址發現一男性人骨的左手上有一骨指環,但不太多見。而玉石飾品之多是為一大特色,早期佩玉耳玦者盛行。圩墩遺址所見成年女子或兒童,雙耳或一耳每佩有玉玦2。吳縣草鞋山遺址馬家浜類型墓葬所見,以玉玦最多,也有少量玉環、鐲;至崧澤類型墓葬,轉以玉石製璜飾最多,大都為胸飾,耳墜次之,又有陶環、石環、玉玦等;晚後的良諸類型墓葬,還出有玉琮、玉璧、玉管、玉珠以及玉鐲等飾品3。吳縣張陵山遺址出土玉飾品57件,經鑑定,多數為陽起石和透閃石軟玉,少數為蛇紋石和瑪瑙,均產自蘇、浙、皖一帶。主要為頸飾、胸飾和腕飾,用於前兩者的有琮、瑗、環、管、璜、珠、觿、墜、蛙和垂幛形佩飾等,腕飾則一般為玉鐲,套在右腕上,一鐲或數鐲不等4。而位於蘇北的海安青墩遺址,前期多見玉環、玉璜,後期出現玉墜、琮、璧、瑗等等,然腕飾的玉鐲是套在人骨架左腕上5,與蘇南所見稍有不同。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所見人體裝飾品也主要為玉製品,占總數98%以上,有玉管、玉璜、玉環、玉琮、玉飾等,玉色有白、淡黃、青綠三種,磨製精細,多數留有璿切痕跡6。潛山天寧寨遺址一些成人骨架的胸前,佩有玉璜數個,但未見帶腕飾的7。可見本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均較偏重於上體,既有共同性的一麵,又有族係群體方麵的若幹差異。
長江中遊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也偏重於上體部位。四川巫山大溪遺址所見飾品,早期多耳飾,質料有石、玉、蚌、象牙等,形狀有玦形、梯形、方形、圓形、雙環形等;晚期盛行以鐲為腕飾,石鐲最多,蚌鐲、骨鐲次之,又有象牙鐲和玉鐲,一般套於左腕,男女皆然。另又有璜、璧、象牙飾、牙飾、蚌珠之類的頸胸飾品,其中蚌珠項練主要為兒童飾品,每串可有數百顆,磨製精細,多者戴至五串1。而江漢一帶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居民,人體裝飾頗為單純,主要以陶、石製臂環或腕鐲為飾,間有戴耳環者。如湖北公安縣王家崗遺址墓葬所見飾品僅陶環一種,在總共74座墓中,出此飾品的不過5座,隻占6.76%,其中一座的墓主,臂部套至11枚陶環,餘4座均為1枚2。是知除集中於少數人有此簡單美飾外,絕大多數人身無所飾。黃崗螺螄山遺址10墓,出石、陶臂環者僅3墓,主要屬女性飾物3。湖南華容車軲山遺址所見,也是女性帶腕鐲,有套至十一、二枚者4。湖北宜昌中堡島遺址所出占大宗的人體飾物也是陶環,有一環頗為別致,內徑5.2,高4厘米,外側有六道突棱,當屬腕飾,形製近於長江下遊地區所見之琮形鐲。另外少數人尚以玉玦、王璜作頸胸部裝飾5,也近於長江下遊地區人體裝飾。種種跡象表明,本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既與長江下遊地區有若幹相似點,但大量的陶製環、鐲飾品,卻更與中原廣大地區相接近。
(一)從質地言,都是從早先對獸骨、獸牙、蚌貝等自然物進行簡單加工成飾品,而向完全由人工製造的陶、石、玉質飾品過渡發展;
(二)在形製上,以有孔、易穿戴的環形飾品為主流,由此又出現各種形狀的如玦、珠、管等小件飾品種類;
(三)從裝飾人體部位看,早期偏重頭飾和頸飾,後發展到幾乎遍及全身的肢飾、胸飾、腰飾、足飾等,而尤重於手、臂部的裝飾4。
考古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各居民共同體的人體裝飾尚好,已呈現出地區性或族係群體等方麵不同差異,且時期不同,裝飾俗習也並非一成不變。
北京門頭溝區東胡林村一處距今約1萬年左右的遺址,一具少女屍骨殘留有頸飾、腕飾和胸飾三種人體裝飾品,頸部的項練是用50枚大小勻稱的穿孔海螺串係而成,腕部的骨鐲是用7節牛肋骨截段磨製的骨管,長、短相間串聯而成,胸飾則為穿孔河蚌製品1。這是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北方地區所見人體裝飾較齊整的一例。距今約7000年以前,本地區先民還以當地所產煤精製成飾品。瀋陽新樂遺址出有煤精製的圓泡形飾、耳璫、圓珠等,還出有石珠、玉珠、瑪瑙和木雕飾品2。到5000年前後的紅山文化階段,玉飾品大量出現,多為形製較小的片狀墜飾,有魚、鴞、鳥、龜、豬龍等多種動物形象,另又有玉珠、玉環及較大型的璧、璜、箍形器等飾物。遼西牛河梁遺址一號積石家的m4墓主,一玉箍形器斜口朝下橫置於腦後,據說是一種束髮器,另外墓主的胸前有二件豬龍形玉飾,並排倒置,背靠背,吻部向外。ml5墓主頭頂下方也有箍形器,腰部左側有玉壁、玉環各一,雙腕各有一玉環。
m14墓主的胸前有一勾雲形玉飾,二玉環佩戴在腕部3。在東山嘴遺址還出土了陶塑人像的腰部裝飾殘塊,似屬一種皮索類腰帶4。概言之,以玉箍束髮,係腰帶,胸前佩玉飾,雙腕套玉環,是本地區先民人體裝飾的典型形象。
與北方地區不同,黃河下遊地區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居民,盡管自有其額戴串飾或頭戴玉冠飾5,耳掛墜飾,頸戴串珠或佩一對象牙琮,足上套石環或串珠之類的人體裝飾法,但手臂戴環、鐲卻更為普遍,男女老少不拘,環、鐲有石製、骨角製、玉製、陶製者等,一般為單臂單環或單鐲,戴於左臂還是右臂無定式,也有雙臂皆戴的。如山東鄒縣野店遺址m88一男性墓主,右臂有6枚陶鐲,左臂有3枚;m47一男性墓主,右臂有玉環多達9枚,左臂有6枚6;是較為突出者。另外成年男女戴指環也很常見,指環有玉石或骨角製者等,大汶口遺址m22墓主戴的一個骨指環,其上還鑲嵌有綠鬆石1,是很精緻之品。
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也有戴指環的,如常州圩墩遺址發現一男性人骨的左手上有一骨指環,但不太多見。而玉石飾品之多是為一大特色,早期佩玉耳玦者盛行。圩墩遺址所見成年女子或兒童,雙耳或一耳每佩有玉玦2。吳縣草鞋山遺址馬家浜類型墓葬所見,以玉玦最多,也有少量玉環、鐲;至崧澤類型墓葬,轉以玉石製璜飾最多,大都為胸飾,耳墜次之,又有陶環、石環、玉玦等;晚後的良諸類型墓葬,還出有玉琮、玉璧、玉管、玉珠以及玉鐲等飾品3。吳縣張陵山遺址出土玉飾品57件,經鑑定,多數為陽起石和透閃石軟玉,少數為蛇紋石和瑪瑙,均產自蘇、浙、皖一帶。主要為頸飾、胸飾和腕飾,用於前兩者的有琮、瑗、環、管、璜、珠、觿、墜、蛙和垂幛形佩飾等,腕飾則一般為玉鐲,套在右腕上,一鐲或數鐲不等4。而位於蘇北的海安青墩遺址,前期多見玉環、玉璜,後期出現玉墜、琮、璧、瑗等等,然腕飾的玉鐲是套在人骨架左腕上5,與蘇南所見稍有不同。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所見人體裝飾品也主要為玉製品,占總數98%以上,有玉管、玉璜、玉環、玉琮、玉飾等,玉色有白、淡黃、青綠三種,磨製精細,多數留有璿切痕跡6。潛山天寧寨遺址一些成人骨架的胸前,佩有玉璜數個,但未見帶腕飾的7。可見本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均較偏重於上體,既有共同性的一麵,又有族係群體方麵的若幹差異。
長江中遊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也偏重於上體部位。四川巫山大溪遺址所見飾品,早期多耳飾,質料有石、玉、蚌、象牙等,形狀有玦形、梯形、方形、圓形、雙環形等;晚期盛行以鐲為腕飾,石鐲最多,蚌鐲、骨鐲次之,又有象牙鐲和玉鐲,一般套於左腕,男女皆然。另又有璜、璧、象牙飾、牙飾、蚌珠之類的頸胸飾品,其中蚌珠項練主要為兒童飾品,每串可有數百顆,磨製精細,多者戴至五串1。而江漢一帶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居民,人體裝飾頗為單純,主要以陶、石製臂環或腕鐲為飾,間有戴耳環者。如湖北公安縣王家崗遺址墓葬所見飾品僅陶環一種,在總共74座墓中,出此飾品的不過5座,隻占6.76%,其中一座的墓主,臂部套至11枚陶環,餘4座均為1枚2。是知除集中於少數人有此簡單美飾外,絕大多數人身無所飾。黃崗螺螄山遺址10墓,出石、陶臂環者僅3墓,主要屬女性飾物3。湖南華容車軲山遺址所見,也是女性帶腕鐲,有套至十一、二枚者4。湖北宜昌中堡島遺址所出占大宗的人體飾物也是陶環,有一環頗為別致,內徑5.2,高4厘米,外側有六道突棱,當屬腕飾,形製近於長江下遊地區所見之琮形鐲。另外少數人尚以玉玦、王璜作頸胸部裝飾5,也近於長江下遊地區人體裝飾。種種跡象表明,本地區先民的人體裝飾,既與長江下遊地區有若幹相似點,但大量的陶製環、鐲飾品,卻更與中原廣大地區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