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周語中》述周代貴族有“歲飫”、“時宴”,講究進食環境,有一套相關食禮,舉行時,“選其馨香,潔其酒醴,品其百遵,修其簠簋,奉其犧象,出其樽彝,陳其鼎俎,淨其中冪,敬其祓除,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其實今所知者,商代貴顯階層亦已經常舉行各類名目的宴飲活動,自有其“食禮”。如一期甲骨文雲:“貞我一夕酒,二夕宜。”(《合集》2890)“呼婦好食。”(《丙》384)宜、食義近,為宴饗儀式之一。記商王武丁夜宴,以及與王婦饗食。三四期甲骨文中有“王先狩迺饗,擒有鹿”(《合集》28333)、“王其饗於庭”(《屯南》2276),或記商王田獵有獲而舉行鹿宴,或記商王在大庭宴饗。有一片武丁時甲骨文還具體記述了王命某貴族賜使者“食”,在丁已日賜食儀式中“乃令西使”,發布了一項外交安排1。《儀禮》有“特牲饋食之禮,不諏日”,“少牢饋食之禮,日用丁巳。”殷墟甲骨文中有一類宴飲的日子並不固定,可隨事隨地舉行,另一類則謀求於丁日,似商代已有《儀禮》說的兩類食禮。
商代祀神祭祖過程中也有食事活動。《合集》32125:“來丁巳尊鬳於父丁,宜卅牛”,當寓有在世者祭祖時的食禮。《淮南子·說山訓》雲:“先祭而後饗則可,先饗而後祭則不可。”舊註:“禮,食必祭,示有所先;饗,猶食也;為不敬,故曰不可也。”按常理言,出於敬畏虔誠心態,商代人一般也是先祭後饗的。
古代還有養老教子的食禮。《禮記·內則》雲:“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商代社會較為敬重老人,由甲骨文“婦歸老亡祟”(《乙》8712),可得一窺。武丁時有一辭記一老臣往外地稽察,王特為占卜,再三叮囑“惟老惟夷途,遘若茲卜”2,年齡高邁,要其一路小心保重。文獻提到的古代幾種養老食禮,源出有本。《尚書·酒誥》即記有周玉稱妹土殷人“大克羞■,惟君,爾乃飲食醉飽”,孫星衍疏引《周禮·酒正》:“凡饗■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認為“古者天子諸侯皆有養老之禮,言爾大以賢能進為■老,惟君使爾飲食醉飽。”這裏的“大克羞■”,大為語辭,克有能義,羞義為進,講的就是能進獻父老的飲食之禮。唯各代的養老食禮未必相同,會有損益增減。
這種養老食禮,可能是當時統治者受“人倫教化”的表率思想支配,以注重實際社會效應和獲取直接政治利益為目的。《禮記·樂記》有雲:“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鄭氏注以為,“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疏進而認為:“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亦謂殷禮。”大概因老人察於事理,經驗豐富,可為後輩表率,故進獻飲食以教示貴族子弟。不過,所養老人決非普通垂老者,當亦為貴族階層中有聲望地位的老人。
與養老相應的有教子之食禮。甲骨文有“食多子”(《英》153反)、“饗多子”(《合集》27649)。廣義的多子當指貴族子息,長大後有可能胙之上,分宗立族而成為統治階級的接班人。饗食多子,有禮政教誨的深意。《詩·小雅·緜蠻》雲:“飲之食之,教之海之。”《酒誥》雲:“姑惟教之,有斯明享。”這是使多子在具體食禮場合習禮觀政,以便使其今後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1,與甲骨文說的“多子其延學”(《合集》3250),政治用意是一致的。值得指出者,甲骨文有“大學”一名2,揭示了商代的學校教學製度,大概也屬於貴族子弟就教之機構,其中的執教者除掌權的商王等貴顯人物外,平時恐怕主要為有聲望有豐富禮政經驗的老人,故文獻每見養老食禮行之於大學,當容或有對貴族子弟進行禮政直觀教學的示範。
夏商貴族統治階層的食禮,美食心態固然是一個方麵,但主要動機則在於促進貴族集團內部人際關係的和諧,協調上下秩序和進行感情聯絡,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其養老教子的食劄,則貫穿有“人倫教化”的指導思想。權貴的飲食心態,絕大多數不受憂患民生的意識支配,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1,並不存在。務實際而疏形式,偏世態而欠理性,重效應而輕做作,講直觀而遜想像,是當時貴顯統治者“克羞饋祀”2、“食以體政”心態的重要表徵。
二 筵席宴饗和族眾聚食
夏商時期的飲食,按其性狀,大體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每日常食,另一類是筵席宴饗。
每日常食,出於生理需要,基本固定化,習以為常俗。夏代入一日用幾餐,不得而知。商代人為兩餐製,此由甲骨文揭示的記時製時間定名可以知之,一餐是在上午進之,介於旦和中日之間,約當今7~9點間,稱為“食日”3,也稱“大食”4;一餐在下午,介於昃和昏之間,約當今15~17點間,稱為“小食”5;兩餐的就食時間規律約定俗成,故被納為時辰專名。《禮記·內則》雲:“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孔疏:“羹之與飯是食之主,故諸侯以下無等差也,此謂每日常食。”又《孟子·滕文公上》雲:“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飦同饘舊說“厚曰饘稀曰粥”1。一般粗衣平民,每日常食,無非是稀粥爛飯粗羹而已,然貴族降同民食,總有特殊情況,反以食禮視之了。
商代祀神祭祖過程中也有食事活動。《合集》32125:“來丁巳尊鬳於父丁,宜卅牛”,當寓有在世者祭祖時的食禮。《淮南子·說山訓》雲:“先祭而後饗則可,先饗而後祭則不可。”舊註:“禮,食必祭,示有所先;饗,猶食也;為不敬,故曰不可也。”按常理言,出於敬畏虔誠心態,商代人一般也是先祭後饗的。
古代還有養老教子的食禮。《禮記·內則》雲:“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商代社會較為敬重老人,由甲骨文“婦歸老亡祟”(《乙》8712),可得一窺。武丁時有一辭記一老臣往外地稽察,王特為占卜,再三叮囑“惟老惟夷途,遘若茲卜”2,年齡高邁,要其一路小心保重。文獻提到的古代幾種養老食禮,源出有本。《尚書·酒誥》即記有周玉稱妹土殷人“大克羞■,惟君,爾乃飲食醉飽”,孫星衍疏引《周禮·酒正》:“凡饗■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認為“古者天子諸侯皆有養老之禮,言爾大以賢能進為■老,惟君使爾飲食醉飽。”這裏的“大克羞■”,大為語辭,克有能義,羞義為進,講的就是能進獻父老的飲食之禮。唯各代的養老食禮未必相同,會有損益增減。
這種養老食禮,可能是當時統治者受“人倫教化”的表率思想支配,以注重實際社會效應和獲取直接政治利益為目的。《禮記·樂記》有雲:“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鄭氏注以為,“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疏進而認為:“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亦謂殷禮。”大概因老人察於事理,經驗豐富,可為後輩表率,故進獻飲食以教示貴族子弟。不過,所養老人決非普通垂老者,當亦為貴族階層中有聲望地位的老人。
與養老相應的有教子之食禮。甲骨文有“食多子”(《英》153反)、“饗多子”(《合集》27649)。廣義的多子當指貴族子息,長大後有可能胙之上,分宗立族而成為統治階級的接班人。饗食多子,有禮政教誨的深意。《詩·小雅·緜蠻》雲:“飲之食之,教之海之。”《酒誥》雲:“姑惟教之,有斯明享。”這是使多子在具體食禮場合習禮觀政,以便使其今後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1,與甲骨文說的“多子其延學”(《合集》3250),政治用意是一致的。值得指出者,甲骨文有“大學”一名2,揭示了商代的學校教學製度,大概也屬於貴族子弟就教之機構,其中的執教者除掌權的商王等貴顯人物外,平時恐怕主要為有聲望有豐富禮政經驗的老人,故文獻每見養老食禮行之於大學,當容或有對貴族子弟進行禮政直觀教學的示範。
夏商貴族統治階層的食禮,美食心態固然是一個方麵,但主要動機則在於促進貴族集團內部人際關係的和諧,協調上下秩序和進行感情聯絡,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其養老教子的食劄,則貫穿有“人倫教化”的指導思想。權貴的飲食心態,絕大多數不受憂患民生的意識支配,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1,並不存在。務實際而疏形式,偏世態而欠理性,重效應而輕做作,講直觀而遜想像,是當時貴顯統治者“克羞饋祀”2、“食以體政”心態的重要表徵。
二 筵席宴饗和族眾聚食
夏商時期的飲食,按其性狀,大體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每日常食,另一類是筵席宴饗。
每日常食,出於生理需要,基本固定化,習以為常俗。夏代入一日用幾餐,不得而知。商代人為兩餐製,此由甲骨文揭示的記時製時間定名可以知之,一餐是在上午進之,介於旦和中日之間,約當今7~9點間,稱為“食日”3,也稱“大食”4;一餐在下午,介於昃和昏之間,約當今15~17點間,稱為“小食”5;兩餐的就食時間規律約定俗成,故被納為時辰專名。《禮記·內則》雲:“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孔疏:“羹之與飯是食之主,故諸侯以下無等差也,此謂每日常食。”又《孟子·滕文公上》雲:“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飦同饘舊說“厚曰饘稀曰粥”1。一般粗衣平民,每日常食,無非是稀粥爛飯粗羹而已,然貴族降同民食,總有特殊情況,反以食禮視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