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陵區發現馬坑40個,有馬117匹,多者埋馬8匹,少者1匹,不少馬帶有馬鑣8。
1989年郭家莊西南地發現馬坑1個,內埋三人二馬,已見上節引述。
另外,在陝西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也曾發現“戰馬獵犬”現象,在一祭坑內人馬大同埋1。
以上考古資料,很難相信如此眾多的馬都會與馬車有什麽必然聯繫,至少那些帶有羈飾的馬,當初曾經作為單騎或戰馬役使過。與馬同埋的人,有的可能為騎兵,有的可能為一般騎馬者,有的可能力貴族僚屬或下人,有的可能力養馬奴隸。不如說由於當時社會比較普遍崇尚騎馬,因此才出現以單騎或戰馬殉祭的禮俗。
在商代,高級權貴外行有馬車代步,而一般貴族成員則往往是騎馬代步。甲骨文中有“多馬”、“多馬衛”、“多馬亞”、“馬亞”、“馬小臣”、“戍馬”、“族馬”等武職,恐怕屬於騎兵中的大小頭目,這也多少反映了在一般貴族階層騎單馬以代徒步的習尚。
昔董作賓先生曾據6片甲骨殘辭,互補得一則完整史事,全辭雲:
癸亥卜,■,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五日丁卯,王狩敝,■車馬□,■墜在車,禽馬亦有墜。2記商王武丁在敝地狩獵中發生的事故。■似為王乘馬車的陪乘或駕車者,禽為一起狩獵的武臣,騎的是馬,不料兩者相■,■摔下馬車,禽連人帶馬翻倒。在此場合,王乘馬車,臣正武士騎馬隨同前後,可見統治者的出行場麵,擁擁簇簇,等次序然。
甲骨文中還有一些反映貴族成員騎馬外出的史料,如:
丙辰卜,即,貞惟必出於夕,禦馬。(《合集23602》)
壬辰卜,王,貞令■取馬,寧涉。(《合集》20630)必,祖庚祖甲時臣正,武丁卜辭有“小臣必”(《懷特》961),或為同一人而臣於兩朝。禦字用其本義,即《說文》:“禦,使馬也。”禦馬猶言騎馬,謂必在夜間騎馬外出。後一辭記寧有外涉之行,王命令■為其取馬。
商王朝的一般臣正通常以騎馬代徒步,各地的普通貴族成員也大致如此。但作為高級權貴卻不盡乘馬車,興之所致,亦有騎馬之舉。如:“王其步,惟鎷”(《合集》36984),鎷字從金,可能形容王所騎的銅色之馬,也可能指馬的精美羈飾,要之,商王的騎乘,品種色調和馬飾無疑顯得更高級。由此辭又可得知,甲骨文說的“步”,不一定指徒步,也指騎馬,如“令小尹步”(《屯南》601)、“令我史步”(《天理》140)等等,恐怕理解為騎馬外出,似更適切些。有些場合言“涉”者,容或指騎單馬涉水過河。
(二)商人服象
上古時期中原地區當還有過“服象”之舉。晚至西周中葉以前,中原地區尚保存著大片茂密的森林,又有廣大的草原沼澤,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約比今高2c,如亞熱帶的竹類植物,曾在黃河流域廣泛生長,而現在竹類分布的北限大約向南後退緯度1°—3°。大約在一、二萬年以前,中原地區的年平均溫度更比現在高出7°—8c1。這樣的自然氣候條件,十分適合象的生存棲息。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一些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不少象化石。殷墟商王邑也曾出有象的亞化石。五期甲骨文中有商王狩獵“獲象七”的記錄2。西周中葉以後,氣候變寒,加上人們的開發活動,造成中原地區生態植被的嚴重惡化,才迫使象逐漸向南方遷徙。
馴象以供人役使,可能很早就在中原地區出現了。傳說“舜葬於蒼梧下,象為之耕”(《論衡·書虛》),透露了遠古人們對馴化野象進行嚐試的訊息。
徐中舒先生曾推測河南古稱豫州,乃因產象而得名,並指出甲骨文中的獲象記錄是土產象,不是從南方引進,象在殷商時代已成為日常服用動物1。甲骨文有一“為”字,從手牽象,羅振玉即據以推測:“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2
《呂氏春秋·古樂》有雲:“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是記商人把馴化的家象用於對東夷的戰爭。《韓非子·說林上》謂商末紂王使用“玉杯象著”,有象牙筷之製作。甲骨文有“以象侑祖乙”(《合集》8983),象被用為祭牲。誠如學者所指出的,商代貴族統治者用象祭祀祖先,間或也服用戰爭,還將象牙象骨製成各種用品,表明當時不但有不少野生象存在,而且還有經過馴化並進行自行繁殖的象存在3。
甲骨文中有一類象是為野生象,如:
丁未卜,象來涉,其呼■射。(《屯南》2539)記野象來水濱覓食徘徊,命令武士射獵。另又有一類是馴養中的象,如:
於癸亥省象,腸日。(《合集》32954)
貞生□月象至。(《合集》4611)
省象,猶它辭言“省牛”、“省黍”、“省舟”、“省右工”4,省為察看、省視之意,所省者,大抵為人能所及而在握中之品類。確定癸亥日天氣晴況便於察看象,則該象應是馴養中的象,而非出沒無定的野象。言來月象送至,似亦指已馴服的象。
殷墟考古發掘中,屢有象牙象骨製品出土。婦好墓出有夔鋬杯一對,帶流虎鋬杯一件,皆用象牙根段製成,極其精緻5。整象也有出土,1935年第12次殷墟發掘,在王陵區東區m1400號大墓附近,發現象坑一個,長5.2米、寬3.5米、深4.2米,內埋一象一人1,乃祭祀祖王的犧牲。1978年在王陵區西區東南方約80米處,又發現象坑一個,長2.4米、寬1.7米、深1.8米,內埋一象一豬,象體高約1.6米,身長約2米,門牙尚未長出,係一幼象個體,身上還佩帶一個銅鈴2。前一象的大小不詳,但據兩坑長度和後一象已知身長的比例推算,前一象的身長似應在4米開外,屬於一頭處於成熟期的大象。這大小兩頭象,當均非野象,幼象身係銅鈴,決為家象自不待言,而大象的同坑內埋有馴養象的人,顯然也表明是經馴化的象。此外,婦好墓中出有圓雕玉象一對,一大一小,作站立狀,長鼻上伸,鼻尖捲起,口微張,小眼細眉,大耳下垂,體碩腿粗,尾下垂3。觀其形態,憨然可掬,毫無兇猛駭人之感,似屬以家象為模特的雕琢品。
1989年郭家莊西南地發現馬坑1個,內埋三人二馬,已見上節引述。
另外,在陝西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也曾發現“戰馬獵犬”現象,在一祭坑內人馬大同埋1。
以上考古資料,很難相信如此眾多的馬都會與馬車有什麽必然聯繫,至少那些帶有羈飾的馬,當初曾經作為單騎或戰馬役使過。與馬同埋的人,有的可能為騎兵,有的可能為一般騎馬者,有的可能力貴族僚屬或下人,有的可能力養馬奴隸。不如說由於當時社會比較普遍崇尚騎馬,因此才出現以單騎或戰馬殉祭的禮俗。
在商代,高級權貴外行有馬車代步,而一般貴族成員則往往是騎馬代步。甲骨文中有“多馬”、“多馬衛”、“多馬亞”、“馬亞”、“馬小臣”、“戍馬”、“族馬”等武職,恐怕屬於騎兵中的大小頭目,這也多少反映了在一般貴族階層騎單馬以代徒步的習尚。
昔董作賓先生曾據6片甲骨殘辭,互補得一則完整史事,全辭雲:
癸亥卜,■,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五日丁卯,王狩敝,■車馬□,■墜在車,禽馬亦有墜。2記商王武丁在敝地狩獵中發生的事故。■似為王乘馬車的陪乘或駕車者,禽為一起狩獵的武臣,騎的是馬,不料兩者相■,■摔下馬車,禽連人帶馬翻倒。在此場合,王乘馬車,臣正武士騎馬隨同前後,可見統治者的出行場麵,擁擁簇簇,等次序然。
甲骨文中還有一些反映貴族成員騎馬外出的史料,如:
丙辰卜,即,貞惟必出於夕,禦馬。(《合集23602》)
壬辰卜,王,貞令■取馬,寧涉。(《合集》20630)必,祖庚祖甲時臣正,武丁卜辭有“小臣必”(《懷特》961),或為同一人而臣於兩朝。禦字用其本義,即《說文》:“禦,使馬也。”禦馬猶言騎馬,謂必在夜間騎馬外出。後一辭記寧有外涉之行,王命令■為其取馬。
商王朝的一般臣正通常以騎馬代徒步,各地的普通貴族成員也大致如此。但作為高級權貴卻不盡乘馬車,興之所致,亦有騎馬之舉。如:“王其步,惟鎷”(《合集》36984),鎷字從金,可能形容王所騎的銅色之馬,也可能指馬的精美羈飾,要之,商王的騎乘,品種色調和馬飾無疑顯得更高級。由此辭又可得知,甲骨文說的“步”,不一定指徒步,也指騎馬,如“令小尹步”(《屯南》601)、“令我史步”(《天理》140)等等,恐怕理解為騎馬外出,似更適切些。有些場合言“涉”者,容或指騎單馬涉水過河。
(二)商人服象
上古時期中原地區當還有過“服象”之舉。晚至西周中葉以前,中原地區尚保存著大片茂密的森林,又有廣大的草原沼澤,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約比今高2c,如亞熱帶的竹類植物,曾在黃河流域廣泛生長,而現在竹類分布的北限大約向南後退緯度1°—3°。大約在一、二萬年以前,中原地區的年平均溫度更比現在高出7°—8c1。這樣的自然氣候條件,十分適合象的生存棲息。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一些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不少象化石。殷墟商王邑也曾出有象的亞化石。五期甲骨文中有商王狩獵“獲象七”的記錄2。西周中葉以後,氣候變寒,加上人們的開發活動,造成中原地區生態植被的嚴重惡化,才迫使象逐漸向南方遷徙。
馴象以供人役使,可能很早就在中原地區出現了。傳說“舜葬於蒼梧下,象為之耕”(《論衡·書虛》),透露了遠古人們對馴化野象進行嚐試的訊息。
徐中舒先生曾推測河南古稱豫州,乃因產象而得名,並指出甲骨文中的獲象記錄是土產象,不是從南方引進,象在殷商時代已成為日常服用動物1。甲骨文有一“為”字,從手牽象,羅振玉即據以推測:“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2
《呂氏春秋·古樂》有雲:“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是記商人把馴化的家象用於對東夷的戰爭。《韓非子·說林上》謂商末紂王使用“玉杯象著”,有象牙筷之製作。甲骨文有“以象侑祖乙”(《合集》8983),象被用為祭牲。誠如學者所指出的,商代貴族統治者用象祭祀祖先,間或也服用戰爭,還將象牙象骨製成各種用品,表明當時不但有不少野生象存在,而且還有經過馴化並進行自行繁殖的象存在3。
甲骨文中有一類象是為野生象,如:
丁未卜,象來涉,其呼■射。(《屯南》2539)記野象來水濱覓食徘徊,命令武士射獵。另又有一類是馴養中的象,如:
於癸亥省象,腸日。(《合集》32954)
貞生□月象至。(《合集》4611)
省象,猶它辭言“省牛”、“省黍”、“省舟”、“省右工”4,省為察看、省視之意,所省者,大抵為人能所及而在握中之品類。確定癸亥日天氣晴況便於察看象,則該象應是馴養中的象,而非出沒無定的野象。言來月象送至,似亦指已馴服的象。
殷墟考古發掘中,屢有象牙象骨製品出土。婦好墓出有夔鋬杯一對,帶流虎鋬杯一件,皆用象牙根段製成,極其精緻5。整象也有出土,1935年第12次殷墟發掘,在王陵區東區m1400號大墓附近,發現象坑一個,長5.2米、寬3.5米、深4.2米,內埋一象一人1,乃祭祀祖王的犧牲。1978年在王陵區西區東南方約80米處,又發現象坑一個,長2.4米、寬1.7米、深1.8米,內埋一象一豬,象體高約1.6米,身長約2米,門牙尚未長出,係一幼象個體,身上還佩帶一個銅鈴2。前一象的大小不詳,但據兩坑長度和後一象已知身長的比例推算,前一象的身長似應在4米開外,屬於一頭處於成熟期的大象。這大小兩頭象,當均非野象,幼象身係銅鈴,決為家象自不待言,而大象的同坑內埋有馴養象的人,顯然也表明是經馴化的象。此外,婦好墓中出有圓雕玉象一對,一大一小,作站立狀,長鼻上伸,鼻尖捲起,口微張,小眼細眉,大耳下垂,體碩腿粗,尾下垂3。觀其形態,憨然可掬,毫無兇猛駭人之感,似屬以家象為模特的雕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