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詩·大雅·韓奕》,鄭箋。
3 《詩·小雅·我行其野》,孔疏。
4 參見鄭慧生:《卜辭中貴婦的社會地位考述》,《歷史研究》1981年6期。又:《伊尹論》,殷墟甲骨文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89年。
1 《合集》21520。
1 《漢書·文帝紀》:“■以啟告朕”,顏師古註:“■亦乞也。”又《蒼頡篇》雲:“■,乞行請求也。”
2 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228頁。
1 《先秦史》,267頁。
2 《史記·龜策列傳》。
1 分見《合集》3255正、11006正、22297、22323。
2 《禮記·昏義》。
1 參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68頁。
2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77年2期。
1 商王之配為妣壬者,有大庚、大戊,此妣屬誰不明。
1 《殷虛婦好墓》,153~154頁,又彩版二五。
2 參見宋兆麟:《生育巫術對藝術的點染》,《文博》1990年4期。
1 《儀禮·喪服》,賈疏。
2 《左傳·隱公十一年》。
1 《新語·道基》。
1 《楚辭補註·離騷》。
1 參見李學勤:《論殷代親族製度》,《文史哲》1957年11期。
1 參見拙作,《殷代“習卜”和有關占卜製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1987年4期。
2 參見饒宗頤,《由〈尚書〉“餘弗子”論殷代為婦子卜命名之禮俗》,《古文字研究》第16輯,中華書局,1989年。
1 參見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0頁。
1 參見朱鳳瀚:《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2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中華書局,1983年。
1 《國語·周語下》。
1 分見《三代)15·30·7、14·21·5、6·9·1、15·31·2、15·32·6、12·57·3、15·57·2、2·11·9、6·8·8、15·31·4、16·7·4、16·27·3、2·38·4、《錄遺》256、341。
2 分見《合集》20035、20075、《英》1777。
3 朱風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47頁。
4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11期。
1 《楚辭·離騷》,洪興祖補註。又,古代的朋友主要指本家族親屬中同輩兄弟或晚輩成員。
第四章 交通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1交通,正是人們這種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直接產物。
古代交通,主要包括陸上交通和水上交通兩項,基於人們的社會存在與社會實踐的深化而發展,它作為實現人際間社會交往聯繫媒介,又與人們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觀察、利用和改造能力緊密相關。夏商時期交通的發達程度所及,交通地理觀念的狀態,以及道路交通製度的確立,理所當然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實踐性,反映著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從人地辯證關係言,當時的交通一方麵展示了當時的具體自然條件,另一方麵也多少反映了人們在地理生態麵前表現出的有所作為和積極進取精神,及其社會生活麵貌。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62頁。
第一節 交通的緣起
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受製於自然條件的束縛,通常隻能利用自然界的個別要素,依賴在一定地域空間範圍內獵獲的動物或採集的植物,以維持生機,談不上會有什麽“農工商交易之路通”1的交通之舉。所謂“上古至治,民樸而貴本,安愉而寡求,當此之時,道路罕行,市朝生草”2,多少反映了原始時期交通不發達狀況。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橫向社會交往,慢慢擴大了地緣空間的視野,在被動的人地關係中注入了積極求取的因素。“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3原始人類共同的社會性聯繫和經濟上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交通緣起的根本動因所在。
據目前所知,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開闢了內地與沿海地區的交通。地處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從百裏之外的海濱攜回海蚶介殼,在殼的頂端磨出穿孔,做成串狀裝飾品4。與山頂洞人略約同一時期的河南許昌靈並地區的原始先民,也竟持有來之千裏之遙的海生軟體動物牡蠣殼5。
到新石器時代,內地與沿海地區的交通更有進一步發展。鄭州西山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海螺6。湖北洪湖烏林礬龍山文化遺址出上長2.4厘米的海貝7。甚至距東部海岸直線距離在3000裏以上的黃河上遊青海樂都柳灣遺址,不少墓葬中都隨葬有海貝8。海產自然資源在空間上長距離、多方位的流動現象,不管是通過輾轉交換而來,還是直接經長途獲取,其流動方式雖異,反映的交通之發達程度確實已不能過低評估。
3 《詩·小雅·我行其野》,孔疏。
4 參見鄭慧生:《卜辭中貴婦的社會地位考述》,《歷史研究》1981年6期。又:《伊尹論》,殷墟甲骨文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89年。
1 《合集》21520。
1 《漢書·文帝紀》:“■以啟告朕”,顏師古註:“■亦乞也。”又《蒼頡篇》雲:“■,乞行請求也。”
2 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228頁。
1 《先秦史》,267頁。
2 《史記·龜策列傳》。
1 分見《合集》3255正、11006正、22297、22323。
2 《禮記·昏義》。
1 參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68頁。
2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77年2期。
1 商王之配為妣壬者,有大庚、大戊,此妣屬誰不明。
1 《殷虛婦好墓》,153~154頁,又彩版二五。
2 參見宋兆麟:《生育巫術對藝術的點染》,《文博》1990年4期。
1 《儀禮·喪服》,賈疏。
2 《左傳·隱公十一年》。
1 《新語·道基》。
1 《楚辭補註·離騷》。
1 參見李學勤:《論殷代親族製度》,《文史哲》1957年11期。
1 參見拙作,《殷代“習卜”和有關占卜製度的研究》,《中國史研究》1987年4期。
2 參見饒宗頤,《由〈尚書〉“餘弗子”論殷代為婦子卜命名之禮俗》,《古文字研究》第16輯,中華書局,1989年。
1 參見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0頁。
1 參見朱鳳瀚:《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2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中華書局,1983年。
1 《國語·周語下》。
1 分見《三代)15·30·7、14·21·5、6·9·1、15·31·2、15·32·6、12·57·3、15·57·2、2·11·9、6·8·8、15·31·4、16·7·4、16·27·3、2·38·4、《錄遺》256、341。
2 分見《合集》20035、20075、《英》1777。
3 朱風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47頁。
4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11期。
1 《楚辭·離騷》,洪興祖補註。又,古代的朋友主要指本家族親屬中同輩兄弟或晚輩成員。
第四章 交通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1交通,正是人們這種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直接產物。
古代交通,主要包括陸上交通和水上交通兩項,基於人們的社會存在與社會實踐的深化而發展,它作為實現人際間社會交往聯繫媒介,又與人們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觀察、利用和改造能力緊密相關。夏商時期交通的發達程度所及,交通地理觀念的狀態,以及道路交通製度的確立,理所當然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實踐性,反映著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從人地辯證關係言,當時的交通一方麵展示了當時的具體自然條件,另一方麵也多少反映了人們在地理生態麵前表現出的有所作為和積極進取精神,及其社會生活麵貌。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62頁。
第一節 交通的緣起
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受製於自然條件的束縛,通常隻能利用自然界的個別要素,依賴在一定地域空間範圍內獵獲的動物或採集的植物,以維持生機,談不上會有什麽“農工商交易之路通”1的交通之舉。所謂“上古至治,民樸而貴本,安愉而寡求,當此之時,道路罕行,市朝生草”2,多少反映了原始時期交通不發達狀況。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橫向社會交往,慢慢擴大了地緣空間的視野,在被動的人地關係中注入了積極求取的因素。“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3原始人類共同的社會性聯繫和經濟上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交通緣起的根本動因所在。
據目前所知,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開闢了內地與沿海地區的交通。地處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從百裏之外的海濱攜回海蚶介殼,在殼的頂端磨出穿孔,做成串狀裝飾品4。與山頂洞人略約同一時期的河南許昌靈並地區的原始先民,也竟持有來之千裏之遙的海生軟體動物牡蠣殼5。
到新石器時代,內地與沿海地區的交通更有進一步發展。鄭州西山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海螺6。湖北洪湖烏林礬龍山文化遺址出上長2.4厘米的海貝7。甚至距東部海岸直線距離在3000裏以上的黃河上遊青海樂都柳灣遺址,不少墓葬中都隨葬有海貝8。海產自然資源在空間上長距離、多方位的流動現象,不管是通過輾轉交換而來,還是直接經長途獲取,其流動方式雖異,反映的交通之發達程度確實已不能過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