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須■(進)多女。(《合集》675正)
是商王命令須進多女為婦事,也可視為貴族多妻製之例。
商王多妻更然。晚商諸王,如武乙有妻妣戊1、妣癸2。帝乙有妻曰娀3、曰■4。《帝王世紀》謂:“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長曰微子啟,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啟。”又謂帝辛“傾宮之室,婦女衣綾紈者三百餘人。”
商王多妻製在殷商時期建起的王室祭祖係統中有其反映。這是一種依已定祀譜和固定日子,按一整套祀儀,逐一不斷地祭先祖先妣,先祖自上甲以下,不論直係旁係均受祭祀,先妣則自示壬妻妣庚以下,凡有條件者可入祀。為與祭日相對應,這套祀譜中的先妣均以天幹名之,其中一王數配者,中丁有妣己、妣癸;祖乙有妣己、妣庚;祖辛有妣甲、妣庚;祖丁有妣己、妣庚;武丁有妣戊、妣辛、妣癸5。一王或兩配,或三配。能有條件入祀者,容有各種因素,如這些婦人生前的社會背景和政治才能,得寵與否,子息繼王位,出身族氏勢力是否熾盛等等。在祭祖係統中接受特祭的先妣,雖數量受限,然仍揭示了一王多妻製的事實。而在商代實際生活中,每王未入祀譜的王妃當更多,如祖辛還有配偶妣壬6,祖丁另有妣甲、妣辛、妣癸三配7,而武丁,據說有配偶達數十餘位8。
甲骨文中有一批“多妣”,兼記其名,共得29位,如下表。(表中單記數字者,均為《合集》號,後同。)
甲骨文、殷金文中還有許多稱作“婦”或不冠“婦”字的所謂生婦,群稱“多婦”。其中稱“婦某”或“某婦”的,共達155位,如表。(見下頁)
這些“生婦”,廣泛活動於晚商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各種場合,她們或參預並主持過王朝的一係列祭祀典禮,以及從事甲骨占卜的整治,服務於國家政治,或直接進入政權機構,擔任王朝大小職務,甚至統率軍隊,出入征戰,禦敵守土或討伐敵國。她們一般還擁有自己的領地領邑和田產,對土地持有經營權,積有屬之自己的財富。她們與王朝關係甚密,商王時加關顧,連其生育和疾患都有過問。由於她們大多來之各地的血緣大家庭,或由之裂變擴大而形成的強宗大族,有的還來之周邊方國,她們中持有領地領邑者又通常屬之商王朝基層地域性組織,故其行事或出入往來的頻繁程度,往往成為衡量商國一時政治統治穩定與否的晴雨表。這就不難理解甲骨文中何以會有那麽多“婦某來”、“婦某不來”、“婦某往”、“婦某不往”的卜問。
這些“生婦”,有的是王妃,有的是時王諸兄弟輩即“多父”
之妻,有的為各宗族大小宗子即“多子”之妻,至於明言“亞侯婦”、“師般婦”、“望乘婦”、“婦亞弜”、“婦沚戈”、“婦■伯”、“■妻■”(《合集》6057)、“婦白■”、“亞朿午婦”、“冀婦”者,大抵是臣正、諸侯或方伯之貴婦。這些“生婦”,絕大多數活躍於武丁王朝,今能判明為武丁之配者,約有10餘位,通過武丁“多婦”的分析,既可對商代婦的命名規律有所認識,也有助具體考察當時貴族多妻製的實質內涵。
試從見於祀譜的武丁三妃說起。三妃以其在宗法上的重要地位而受到特祭,在武丁時即曾均以“後”相稱,妣戊、妣辛、妣癸被分別稱為“後戊”、“後辛”、“後癸”1。甲骨文中“後”乃君王之妃的專指2。《商頌·玄鳥》雲:“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鄭氏箋:“後,君也。”凡厥後、先後即厥王、先王。或謂“後辛”諸“後”字可讀為妃,訓為匹配、嘉偶3。意亦得之。三妃之一的妣戊或後戊,在四期甲骨文又稱作妣戊妌,是知即武丁時“生婦”之婦妌其人,一稱婦井、妌婦。殷商方國中有“井方”,位於西北。又有地名“井”4,大概位於王畿區北部附近的今河北邢台一帶5。前者是敵國,後者為殷諸侯國,善齋藏骨有“勿呼從井伯”,井伯蓋指後者之君主。婦妌當出身於後者,以其國族為名,再加上女性符號,她嫁給武丁,實係之家族本位為背景的殷王室政治婚姻。甲骨文有“妌受黍年”、“婦妌呼黍於丘商”6,可見她又從商王那兒得到過田產和民人,其領地的居民成分恐非血族的聚居,而是不同血緣家庭的複合體。武丁甲骨文有“■”1,殷金文有“髸”2,均為複合氏名,似可推知婦井領地的性質,乃是一種殷商王朝控製下的非單純血緣關係的政治區域性社會組織單位。
武丁王妃中另一位姚辛或後辛,據殷墟五號墓的發掘,出有刻“後辛”的石牛一件,帶“後母辛”銘的銅器5件,帶“後■母”銘的銅器26件,帶“婦好”和“好”字銘的銅器109件及2件大銅鉞3。這為認識商代婦名命名的社會學意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考古學依據。
李學勤先生認為,婦好、後辛、後母辛、後■母實指一人,即後來祀譜中稱為妣辛的武丁之妃。婦是親屬稱謂,本義是子婦,乃對夫之母而言,又引申為妻子。後指王後。婦好的好是名,■母是婦好的字,■讀為巧,巧、好韻同義近,《釋名》:“好,巧也”,名與字合拍。他又認為,後母辛組銅器是武丁子輩專為已故婦好鑄作的,後■母組銅器可能出自婦好母族,其母族的標誌則為“亞形中畫兕形”,見傳世品“後■母”銅■4。由此說來,■似為婦好在母族時的私名,後因做了王婦,故在母族被尊稱為“後■母”。然在商王室一方,另有“後婦好”尊稱(見上表),通常則稱為“婦好”或“好”。後辛、後母辛、妣辛是其死後致祭選定。婦好的得名實因受之商的封賞土地民人而命之。武丁時甲骨文有“貞■■方於好■”5,■方為殷西北敵國,好當為婦好的受封領地,應屬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因非農田區,故少見“受年”的卜辭,但有“登婦好三千”之辭,在婦好領地徵集如此眾多的兵員,則好地總人口恐有萬人以上(見第二章二節)。四期又稱之為“好邑”1。好、■音近義通,蓋受名時顧及了婦好在母族時的私名,其中原委,恐與先秦“賜姓命氏”製度有相通之點。
是商王命令須進多女為婦事,也可視為貴族多妻製之例。
商王多妻更然。晚商諸王,如武乙有妻妣戊1、妣癸2。帝乙有妻曰娀3、曰■4。《帝王世紀》謂:“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長曰微子啟,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啟。”又謂帝辛“傾宮之室,婦女衣綾紈者三百餘人。”
商王多妻製在殷商時期建起的王室祭祖係統中有其反映。這是一種依已定祀譜和固定日子,按一整套祀儀,逐一不斷地祭先祖先妣,先祖自上甲以下,不論直係旁係均受祭祀,先妣則自示壬妻妣庚以下,凡有條件者可入祀。為與祭日相對應,這套祀譜中的先妣均以天幹名之,其中一王數配者,中丁有妣己、妣癸;祖乙有妣己、妣庚;祖辛有妣甲、妣庚;祖丁有妣己、妣庚;武丁有妣戊、妣辛、妣癸5。一王或兩配,或三配。能有條件入祀者,容有各種因素,如這些婦人生前的社會背景和政治才能,得寵與否,子息繼王位,出身族氏勢力是否熾盛等等。在祭祖係統中接受特祭的先妣,雖數量受限,然仍揭示了一王多妻製的事實。而在商代實際生活中,每王未入祀譜的王妃當更多,如祖辛還有配偶妣壬6,祖丁另有妣甲、妣辛、妣癸三配7,而武丁,據說有配偶達數十餘位8。
甲骨文中有一批“多妣”,兼記其名,共得29位,如下表。(表中單記數字者,均為《合集》號,後同。)
甲骨文、殷金文中還有許多稱作“婦”或不冠“婦”字的所謂生婦,群稱“多婦”。其中稱“婦某”或“某婦”的,共達155位,如表。(見下頁)
這些“生婦”,廣泛活動於晚商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各種場合,她們或參預並主持過王朝的一係列祭祀典禮,以及從事甲骨占卜的整治,服務於國家政治,或直接進入政權機構,擔任王朝大小職務,甚至統率軍隊,出入征戰,禦敵守土或討伐敵國。她們一般還擁有自己的領地領邑和田產,對土地持有經營權,積有屬之自己的財富。她們與王朝關係甚密,商王時加關顧,連其生育和疾患都有過問。由於她們大多來之各地的血緣大家庭,或由之裂變擴大而形成的強宗大族,有的還來之周邊方國,她們中持有領地領邑者又通常屬之商王朝基層地域性組織,故其行事或出入往來的頻繁程度,往往成為衡量商國一時政治統治穩定與否的晴雨表。這就不難理解甲骨文中何以會有那麽多“婦某來”、“婦某不來”、“婦某往”、“婦某不往”的卜問。
這些“生婦”,有的是王妃,有的是時王諸兄弟輩即“多父”
之妻,有的為各宗族大小宗子即“多子”之妻,至於明言“亞侯婦”、“師般婦”、“望乘婦”、“婦亞弜”、“婦沚戈”、“婦■伯”、“■妻■”(《合集》6057)、“婦白■”、“亞朿午婦”、“冀婦”者,大抵是臣正、諸侯或方伯之貴婦。這些“生婦”,絕大多數活躍於武丁王朝,今能判明為武丁之配者,約有10餘位,通過武丁“多婦”的分析,既可對商代婦的命名規律有所認識,也有助具體考察當時貴族多妻製的實質內涵。
試從見於祀譜的武丁三妃說起。三妃以其在宗法上的重要地位而受到特祭,在武丁時即曾均以“後”相稱,妣戊、妣辛、妣癸被分別稱為“後戊”、“後辛”、“後癸”1。甲骨文中“後”乃君王之妃的專指2。《商頌·玄鳥》雲:“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鄭氏箋:“後,君也。”凡厥後、先後即厥王、先王。或謂“後辛”諸“後”字可讀為妃,訓為匹配、嘉偶3。意亦得之。三妃之一的妣戊或後戊,在四期甲骨文又稱作妣戊妌,是知即武丁時“生婦”之婦妌其人,一稱婦井、妌婦。殷商方國中有“井方”,位於西北。又有地名“井”4,大概位於王畿區北部附近的今河北邢台一帶5。前者是敵國,後者為殷諸侯國,善齋藏骨有“勿呼從井伯”,井伯蓋指後者之君主。婦妌當出身於後者,以其國族為名,再加上女性符號,她嫁給武丁,實係之家族本位為背景的殷王室政治婚姻。甲骨文有“妌受黍年”、“婦妌呼黍於丘商”6,可見她又從商王那兒得到過田產和民人,其領地的居民成分恐非血族的聚居,而是不同血緣家庭的複合體。武丁甲骨文有“■”1,殷金文有“髸”2,均為複合氏名,似可推知婦井領地的性質,乃是一種殷商王朝控製下的非單純血緣關係的政治區域性社會組織單位。
武丁王妃中另一位姚辛或後辛,據殷墟五號墓的發掘,出有刻“後辛”的石牛一件,帶“後母辛”銘的銅器5件,帶“後■母”銘的銅器26件,帶“婦好”和“好”字銘的銅器109件及2件大銅鉞3。這為認識商代婦名命名的社會學意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考古學依據。
李學勤先生認為,婦好、後辛、後母辛、後■母實指一人,即後來祀譜中稱為妣辛的武丁之妃。婦是親屬稱謂,本義是子婦,乃對夫之母而言,又引申為妻子。後指王後。婦好的好是名,■母是婦好的字,■讀為巧,巧、好韻同義近,《釋名》:“好,巧也”,名與字合拍。他又認為,後母辛組銅器是武丁子輩專為已故婦好鑄作的,後■母組銅器可能出自婦好母族,其母族的標誌則為“亞形中畫兕形”,見傳世品“後■母”銅■4。由此說來,■似為婦好在母族時的私名,後因做了王婦,故在母族被尊稱為“後■母”。然在商王室一方,另有“後婦好”尊稱(見上表),通常則稱為“婦好”或“好”。後辛、後母辛、妣辛是其死後致祭選定。婦好的得名實因受之商的封賞土地民人而命之。武丁時甲骨文有“貞■■方於好■”5,■方為殷西北敵國,好當為婦好的受封領地,應屬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因非農田區,故少見“受年”的卜辭,但有“登婦好三千”之辭,在婦好領地徵集如此眾多的兵員,則好地總人口恐有萬人以上(見第二章二節)。四期又稱之為“好邑”1。好、■音近義通,蓋受名時顧及了婦好在母族時的私名,其中原委,恐與先秦“賜姓命氏”製度有相通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