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但官員們受到懷疑,皇親國戚們要保住性命,也必須時刻小心。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寧妃的哥哥郭德成一起喝酒,看到他喝醉了以後摘掉帽子,頭頂上隻剩下幾根稀稀拉拉的頭髮,不禁隨口開了幾句玩笑。沒想到郭德成趁著酒醉隨口說了句“就這樣我還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這一下正觸動了朱元璋的忌諱,他立即變了臉色,不再說一句話。郭德成酒醒之後才明白過來,知道大禍臨頭,幹脆裝起瘋來,把頭髮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著木魚大念佛語不止。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騙了過去,對郭寧妃說:“看來你哥哥真是瘋了,本來還以為他在說笑話呢。”後來政局動盪,許多功臣皇親都未得善終,郭德成卻安然無恙。
繼承人問題
與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壯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標的性格比較寬容敦厚,後來他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也繼承了他這種性格。朱元璋覺得太子過於寬厚,希望他更嚴厲一些,而皇太子也經常覺得父親過於暴虐苛刻。曾經有一個傳說,說是太子向皇帝進言,請他不要殺人過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滿是荊刺的條杖扔在地上讓太子去拿。看到太子無處下手的窘狀,朱元璋這才說:“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你去掉這些紮手的荊刺,否則將來你怎麽坐江山?”太子卻不以為然,說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臣民,這一下把朱元璋氣得大發雷霆,順手抄起一把椅子就朝太子扔過去,嚇得太子隻好逃跑。從這個故事裏,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標完全是不同的性格和治國思路。
皇帝和太子意見不合,夾在中間的大臣也跟著倒黴。有一次朱元璋要大開殺戒,皇太子覆審案卷時卻打算從寬處理,朱元璋就問禦史袁凱究竟自己和太子誰對誰錯,袁凱不好直說,隻好回答說皇帝是為了執法,太子是出於仁慈。朱元璋聽了大發脾氣,說袁凱是在耍滑頭,想要兩邊討好,這一下把袁凱嚇壞了,幹脆也裝瘋扮傻起來,任憑朱元璋怎麽命人折磨他也不聲不響,回家後自己用鐵鏈鎖住脖子,蓬頭亂髮唱歌不止,做出種種瘋癲的舉動,騙過了朱元璋派來探察的使者,總算留住一條命。
後來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傷心不已,讓誰當繼承人就成了心頭一件大事。皇太孫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怕他做不穩皇位,就有些想把大位傳給和自己頗為相似的四子燕王朱棣。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朱棣和朱允炆來對,結果朱允炆說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讓朱元璋很生氣,而朱棣開口卻是“日照龍鱗萬點金”,頗有帝王氣象,朱元璋不禁喜出望外。但改變繼承人畢竟是件大事,他自己也猶豫不決,就去和大臣商量。大臣回答說:如果讓第四個兒子當太子,那麽老二老三往哪兒擺?他們的心裏會服燕王嗎?一句話說進了朱元璋心裏,他也隻能感嘆說:“一切都看天意吧!”
朱元璋平時很注意對兒子們的教育,把許多兒子都培養得精明能幹。後來幾次大案把開國元勛宿將幾乎殺光,他就把對蒙古勢力的防務交給了燕王等幾個兒子,北邊一線成了他們的封地。正是在邊境的守禦生涯鍛鍊了朱棣的能力,也培養了他的勢力,後來他能夠奪取朱允炆的皇位,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七十一歲的朱元璋患病臥床不起,三十天以後去世。他被葬在南京城外鍾山下的明孝陵中,周圍是幾座功臣陪葬墓,墓主分別是開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和海國公吳禎等。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曾在朱元璋剿滅功臣的行動中受到牽連,但能夠附葬在這裏,終究也是一種幸運。
朱元璋去世之後,皇孫朱允炆繼位,四年後被燕王朱棣推翻代替。朱元璋立下的許多製度被明朝的後代帝王所繼承、發展和完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生前曾經那麽努力地鞏固皇權,希望子孫後代永享太平富貴,但大明王朝終究還是被推翻了,他的許多子孫也都落到極其悲慘的境遇,朱元璋在世時又怎能想到這些呢? 結語
在朱元璋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多舛的命運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都說磨難是財富,白手起家者的優勢正在於此。由於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無所畏懼,在閱盡人間滄桑的漂泊生活中,朱元璋學會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勢力,並耐心與他們合作。苦難的生活鍛鍊了他的決心和勇氣,他憑藉堅韌的意誌將對手一個個消滅,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正驗證了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
同樣是從社會下層奮鬥出來的領導者,朱元璋卻比同時代的群雄們走得更遠,這其中固然有不少運氣的因素,卻也與他個人的先天性格有關。並不是每個飽經磨難的人都會擁有奮力拚搏的勇氣,也不是每個遍嚐人間冷暖的人都能擁有洞察世事的能力,朱元璋與同時代群雄們的不同正表現了個體的差異。 從朱元璋少年時代的行動來看,他身上具備冒險、力行和理想主義等特質,潛意識中具有較強的領導和支配慾,這些素質都是成功的領導者們所普遍具備的人格特徵。對於一無所有的創業者來說,冒險可能會帶來成功,從而使他們的自身境況和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即使是徹底失敗,他們的生活也不會變得更糟。所以冒險特質在他們身上會發出格外強大的能量,這也是此類型創業者格外容易獲得成功的原因。 引言
繼承人問題
與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壯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標的性格比較寬容敦厚,後來他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也繼承了他這種性格。朱元璋覺得太子過於寬厚,希望他更嚴厲一些,而皇太子也經常覺得父親過於暴虐苛刻。曾經有一個傳說,說是太子向皇帝進言,請他不要殺人過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滿是荊刺的條杖扔在地上讓太子去拿。看到太子無處下手的窘狀,朱元璋這才說:“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你去掉這些紮手的荊刺,否則將來你怎麽坐江山?”太子卻不以為然,說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臣民,這一下把朱元璋氣得大發雷霆,順手抄起一把椅子就朝太子扔過去,嚇得太子隻好逃跑。從這個故事裏,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標完全是不同的性格和治國思路。
皇帝和太子意見不合,夾在中間的大臣也跟著倒黴。有一次朱元璋要大開殺戒,皇太子覆審案卷時卻打算從寬處理,朱元璋就問禦史袁凱究竟自己和太子誰對誰錯,袁凱不好直說,隻好回答說皇帝是為了執法,太子是出於仁慈。朱元璋聽了大發脾氣,說袁凱是在耍滑頭,想要兩邊討好,這一下把袁凱嚇壞了,幹脆也裝瘋扮傻起來,任憑朱元璋怎麽命人折磨他也不聲不響,回家後自己用鐵鏈鎖住脖子,蓬頭亂髮唱歌不止,做出種種瘋癲的舉動,騙過了朱元璋派來探察的使者,總算留住一條命。
後來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傷心不已,讓誰當繼承人就成了心頭一件大事。皇太孫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怕他做不穩皇位,就有些想把大位傳給和自己頗為相似的四子燕王朱棣。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朱棣和朱允炆來對,結果朱允炆說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讓朱元璋很生氣,而朱棣開口卻是“日照龍鱗萬點金”,頗有帝王氣象,朱元璋不禁喜出望外。但改變繼承人畢竟是件大事,他自己也猶豫不決,就去和大臣商量。大臣回答說:如果讓第四個兒子當太子,那麽老二老三往哪兒擺?他們的心裏會服燕王嗎?一句話說進了朱元璋心裏,他也隻能感嘆說:“一切都看天意吧!”
朱元璋平時很注意對兒子們的教育,把許多兒子都培養得精明能幹。後來幾次大案把開國元勛宿將幾乎殺光,他就把對蒙古勢力的防務交給了燕王等幾個兒子,北邊一線成了他們的封地。正是在邊境的守禦生涯鍛鍊了朱棣的能力,也培養了他的勢力,後來他能夠奪取朱允炆的皇位,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七十一歲的朱元璋患病臥床不起,三十天以後去世。他被葬在南京城外鍾山下的明孝陵中,周圍是幾座功臣陪葬墓,墓主分別是開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和海國公吳禎等。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曾在朱元璋剿滅功臣的行動中受到牽連,但能夠附葬在這裏,終究也是一種幸運。
朱元璋去世之後,皇孫朱允炆繼位,四年後被燕王朱棣推翻代替。朱元璋立下的許多製度被明朝的後代帝王所繼承、發展和完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生前曾經那麽努力地鞏固皇權,希望子孫後代永享太平富貴,但大明王朝終究還是被推翻了,他的許多子孫也都落到極其悲慘的境遇,朱元璋在世時又怎能想到這些呢? 結語
在朱元璋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多舛的命運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都說磨難是財富,白手起家者的優勢正在於此。由於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無所畏懼,在閱盡人間滄桑的漂泊生活中,朱元璋學會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勢力,並耐心與他們合作。苦難的生活鍛鍊了他的決心和勇氣,他憑藉堅韌的意誌將對手一個個消滅,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正驗證了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
同樣是從社會下層奮鬥出來的領導者,朱元璋卻比同時代的群雄們走得更遠,這其中固然有不少運氣的因素,卻也與他個人的先天性格有關。並不是每個飽經磨難的人都會擁有奮力拚搏的勇氣,也不是每個遍嚐人間冷暖的人都能擁有洞察世事的能力,朱元璋與同時代群雄們的不同正表現了個體的差異。 從朱元璋少年時代的行動來看,他身上具備冒險、力行和理想主義等特質,潛意識中具有較強的領導和支配慾,這些素質都是成功的領導者們所普遍具備的人格特徵。對於一無所有的創業者來說,冒險可能會帶來成功,從而使他們的自身境況和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即使是徹底失敗,他們的生活也不會變得更糟。所以冒險特質在他們身上會發出格外強大的能量,這也是此類型創業者格外容易獲得成功的原因。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