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918年,阿保機在漢人的幫助下修建了都城上京。這是一座借鑑中原城市的特點,並有效兼顧農耕民族特點的城市。城的北半部是皇城,包括宮殿、衙署、寺廟等機構,西北部保留有空闊的地麵,用以照顧民族習俗,安紮帳篷。南城是居民區和作坊,居住著漢人、渤海人和回鶻人,還有供使臣居住的驛館。在這座城市裏,已經能夠看出契丹兼收並蓄的大國風貌,並體現出作為一個多民族政權的特色了。
阿保機的家庭關係
在稱帝之後,阿保機借用古老傳說中三皇的名稱,分別以天皇帝、地皇後和人皇王作為自己和妻子、長子的尊號,以此確立權威。青牛白馬的故事也被借用過來,據說當述律後出行時,契丹母權的象徵——乘青牛車的仙人為了不妨礙她的出行,從路中間突然消失。這個故事在部眾間流傳開來之後,人們對阿保機家族的天賦權力更加深信不疑,遊牧民族中對女性參政的限製本就不像中原王朝那樣嚴格,述律後從此更成為地神化身,與天神的化身阿保機一起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當來自後唐的使臣在契丹朝見阿保機時,他發現契丹的皇帝竟然和皇後對坐在穹廬中接見自己,感到非常吃驚。更令漢人無法想像的是,述律後竟然不向自己的母親和婆婆行禮,而是坐在榻上接受她們的朝拜,按照這位皇後的說法,她隻拜天而不拜人,人們應當向她的權力致敬。
以天、地、人皇的順序來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似乎更有理由繼承皇位,但最終的繼承者卻是次子耶律德光。這兩人都擁有引人注目的能力與功績,阿保機也曾按遊牧民族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過考察。他讓三個兒子都去撿柴,結果耶律德光撿回了所有能見到的柴草,最早回到父親身邊;耶律倍在經過仔細的挑選後僅帶回了質量不錯的幹柴,花費了較多時間;而最受述律後寵愛的李胡卻取少棄多,讓阿保機很不滿意。最後他得出結論,認為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李胡則差得太遠。
耶律倍是個漢文化的篤信者,他敬仰孔子與儒家學說,喜歡藏書,對於陰陽、醫藥、音律等也頗有研究,他有很深的繪畫造詣,據記載,他最喜歡描繪的題材是本族人的騎射、鹿群、踏雪等生活場景,一些作品甚至被收進了宋朝的大內秘庫。
大概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述律後並不太喜歡耶律倍。從阿保機去世之後述律後所做的一係列行為來看,她更關注傳統的草原經濟,而對於漢臣和漢人的農業經濟、文化並不太感興趣。當渤海被征服後,阿保機在這個位於東方的國家故地上建立了東丹國,人皇王耶律倍得到了這片富庶而繁榮的土地,卻從此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資格。關於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按照遊牧民族的傳統,長子在得到本部以外的領土後就自動放棄了即位的權力;也有人說述律後認為耶律德光更能振興契丹的事業,在她的堅持下,阿保機讓耶律倍前往東丹,正是有意讓他遠離政治統治的中心;還有人說耶律倍和渤海國帶有過於濃厚的漢化色彩,一旦耶律倍以渤海故地的人力和物力統治契丹,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角色就會從此倒置,這是傳統的契丹貴族所不願看到的。
在這些說法的背後,述律後總在發揮著或隱或現的作用。但阿保機在世時似乎並沒有最終確立繼承人,當他去世以後,按照述律後的意思,耶律德光比他的哥哥早三天得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搶先趕回去準備繼承皇位。此時契丹人推舉新皇帝的貴族大會依然帶有濃厚的世選色彩,述律後讓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同時騎馬立在帳前,讓眾酋長們上前去挽住他們心目中新皇帝的馬韁。這些人都明白述律後早已經意屬耶律德光,一擁而上,推舉他作了新皇帝。
於是耶律德光即位,就是後來的遼太宗。耶律倍在失望之餘想要投奔後唐,卻被邊疆的官員攔住。隨後他被弟弟扣留了很久,回到東丹後受到越發嚴重的監視。為了限製東丹國的勢力,渤海人被強製遷徙,曾經輝煌的渤海國故城和文化因此毀滅殆盡。耶律倍再也無法容忍下去,此後的行為流露出明顯的中原文化影響:他留下一首詩訴說自己激憤而無奈的心情,隨後帶著高美人載書渡海,投奔後唐而去,在那裏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穿行在藩鎮之間
在唐末北方藩鎮的混戰時期裏,阿保機的目光不僅僅盯著草原,也經常試圖插手藩鎮間的事務。與此同時,藩鎮們也想借契丹的力量消滅自己的對手。於是他們爭相拉攏阿保機,阿保機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也沒有什麽誠實守信的概念,隻是盡可能地從中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晉王李克用曾經想要和契丹聯合去攻打後梁的朱溫,雙方進行了一次會談,互贈金銀駿馬,握手結為兄弟,相約共同出兵。但阿保機回到草原之後,卻看中了朱溫更為強大的實力,同時希望獲得後梁政權的承認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背盟棄約,轉而和後梁結為甥舅之國了。雖然李克用對他這種朝秦暮楚的行為感到無比憤怒,但阿保機本人依然宣稱他們結有兄弟之誼,並在李克用的兒子、後唐明宗派來的使者麵前以長輩自居。此後阿保機經常介入到朱溫、李克用及其盟友之間的混亂爭鬥中,他表現得非常狡猾,不打算和他們中的任何一方徹底決裂,總給自己留有餘地。
阿保機的家庭關係
在稱帝之後,阿保機借用古老傳說中三皇的名稱,分別以天皇帝、地皇後和人皇王作為自己和妻子、長子的尊號,以此確立權威。青牛白馬的故事也被借用過來,據說當述律後出行時,契丹母權的象徵——乘青牛車的仙人為了不妨礙她的出行,從路中間突然消失。這個故事在部眾間流傳開來之後,人們對阿保機家族的天賦權力更加深信不疑,遊牧民族中對女性參政的限製本就不像中原王朝那樣嚴格,述律後從此更成為地神化身,與天神的化身阿保機一起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當來自後唐的使臣在契丹朝見阿保機時,他發現契丹的皇帝竟然和皇後對坐在穹廬中接見自己,感到非常吃驚。更令漢人無法想像的是,述律後竟然不向自己的母親和婆婆行禮,而是坐在榻上接受她們的朝拜,按照這位皇後的說法,她隻拜天而不拜人,人們應當向她的權力致敬。
以天、地、人皇的順序來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似乎更有理由繼承皇位,但最終的繼承者卻是次子耶律德光。這兩人都擁有引人注目的能力與功績,阿保機也曾按遊牧民族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過考察。他讓三個兒子都去撿柴,結果耶律德光撿回了所有能見到的柴草,最早回到父親身邊;耶律倍在經過仔細的挑選後僅帶回了質量不錯的幹柴,花費了較多時間;而最受述律後寵愛的李胡卻取少棄多,讓阿保機很不滿意。最後他得出結論,認為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李胡則差得太遠。
耶律倍是個漢文化的篤信者,他敬仰孔子與儒家學說,喜歡藏書,對於陰陽、醫藥、音律等也頗有研究,他有很深的繪畫造詣,據記載,他最喜歡描繪的題材是本族人的騎射、鹿群、踏雪等生活場景,一些作品甚至被收進了宋朝的大內秘庫。
大概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述律後並不太喜歡耶律倍。從阿保機去世之後述律後所做的一係列行為來看,她更關注傳統的草原經濟,而對於漢臣和漢人的農業經濟、文化並不太感興趣。當渤海被征服後,阿保機在這個位於東方的國家故地上建立了東丹國,人皇王耶律倍得到了這片富庶而繁榮的土地,卻從此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資格。關於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按照遊牧民族的傳統,長子在得到本部以外的領土後就自動放棄了即位的權力;也有人說述律後認為耶律德光更能振興契丹的事業,在她的堅持下,阿保機讓耶律倍前往東丹,正是有意讓他遠離政治統治的中心;還有人說耶律倍和渤海國帶有過於濃厚的漢化色彩,一旦耶律倍以渤海故地的人力和物力統治契丹,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角色就會從此倒置,這是傳統的契丹貴族所不願看到的。
在這些說法的背後,述律後總在發揮著或隱或現的作用。但阿保機在世時似乎並沒有最終確立繼承人,當他去世以後,按照述律後的意思,耶律德光比他的哥哥早三天得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搶先趕回去準備繼承皇位。此時契丹人推舉新皇帝的貴族大會依然帶有濃厚的世選色彩,述律後讓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同時騎馬立在帳前,讓眾酋長們上前去挽住他們心目中新皇帝的馬韁。這些人都明白述律後早已經意屬耶律德光,一擁而上,推舉他作了新皇帝。
於是耶律德光即位,就是後來的遼太宗。耶律倍在失望之餘想要投奔後唐,卻被邊疆的官員攔住。隨後他被弟弟扣留了很久,回到東丹後受到越發嚴重的監視。為了限製東丹國的勢力,渤海人被強製遷徙,曾經輝煌的渤海國故城和文化因此毀滅殆盡。耶律倍再也無法容忍下去,此後的行為流露出明顯的中原文化影響:他留下一首詩訴說自己激憤而無奈的心情,隨後帶著高美人載書渡海,投奔後唐而去,在那裏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穿行在藩鎮之間
在唐末北方藩鎮的混戰時期裏,阿保機的目光不僅僅盯著草原,也經常試圖插手藩鎮間的事務。與此同時,藩鎮們也想借契丹的力量消滅自己的對手。於是他們爭相拉攏阿保機,阿保機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也沒有什麽誠實守信的概念,隻是盡可能地從中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晉王李克用曾經想要和契丹聯合去攻打後梁的朱溫,雙方進行了一次會談,互贈金銀駿馬,握手結為兄弟,相約共同出兵。但阿保機回到草原之後,卻看中了朱溫更為強大的實力,同時希望獲得後梁政權的承認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背盟棄約,轉而和後梁結為甥舅之國了。雖然李克用對他這種朝秦暮楚的行為感到無比憤怒,但阿保機本人依然宣稱他們結有兄弟之誼,並在李克用的兒子、後唐明宗派來的使者麵前以長輩自居。此後阿保機經常介入到朱溫、李克用及其盟友之間的混亂爭鬥中,他表現得非常狡猾,不打算和他們中的任何一方徹底決裂,總給自己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