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們都走吧,從此我也要亡命天涯了!”
刑徒們見了劉邦的舉動很感動,當時就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他。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斬白蛇事件,從此聚在他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這些故事裏大概也都有傳說的成分,但僅僅有傳說是不能當皇帝的。劉邦從小就不愛讀書,年輕時遊手好閑,不事生產,但為人豁達大度,曾經擔任泗水亭長這樣的小職務,有許多交好的朋友。如果他生活在一個太平世界裏,大概一輩子也就這麽吃喝玩樂地過去了。但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一個亂世中,他本人又從來沒有什麽道德觀念和循規蹈矩的意識,而這種為所欲為的態度偏偏又與亂世的生存法則極度契合。時勢造英雄,正是秦末的亂世成就了劉邦一生的功業。
劉邦起兵
劉邦需要一個亂世來嶄露頭角,但他決不可能憑自己的力量造出一個亂世。從這種意義上說,正是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昏庸給了劉邦建功立業的機會。自從秦始皇去世之後,即位的胡亥昏庸無能,宦官趙高把持朝政,搞得朝堂內外烏煙瘴氣,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秦末亂世一觸即發。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所在的沛縣縣令也想起兵響應,就在蕭何與曹參的建議下讓樊噲去找劉邦和他的部隊。但等到劉邦真的帶著幾百人回到沛縣的時候,縣令卻又擔心劉邦會對他不利,於是關緊了城門不許劉邦的隊伍進去,還想要殺了蕭何和曹參。蕭曹兩人趕緊逃出城去找劉邦,劉邦就寫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進城去,歷數縣令平日的無道行為,號召城中父老殺死縣令,在亂世中起兵自保。
有了平日裏的這許多傳說做輿論基礎,城裏的父老鄉親們果然很相信劉邦。他們一齊動手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城,又擁戴他做了首領,大家稱他為“沛公”。劉邦還要說推辭的話,父老們卻說:
“我們都知道你不是個平凡的人,就不要推辭了!”
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這時都成了劉邦的助手,他們號召當地青年加入隊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後來這支隊伍與項梁的隊伍會合,共同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從此劉邦就和項羽在名義上成了同一領導下的兩支軍事勢力。
楚漢相爭的開端
在劉邦和項羽生活的年代裏,曾經有一句話廣泛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末年的亂世裏雖然有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但劉邦和項羽的家鄉都是昔日的楚國領地,劉項二人的爭鬥其實也隻是楚人內部的鬥爭,秦王朝終於還是亡在楚人手中了。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進入鹹陽的劉邦立即被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數不清的金銀珍玩迷住了眼睛,準備住進鹹陽宮裏過太平日子。但當樊噲和謀士張良來勸阻他,告誡他不要沉溺於眼前的富貴而忘記遠大目標時,他立即醒悟過來,封存了所有的財物,回到軍中去居住。劉邦的部下當然為這件事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看出自己追隨的人誌向遠大,絕不是個隻會盯著眼前一點蠅頭小利的庸人;但項羽的謀士範增卻感到了隱隱的擔憂,他認為劉邦的誌向遠大,將來一定是個可怕的敵手,建議項羽盡快殺了他免除後患。
此時的劉邦還在鹹陽城裏與關中父老們建立感情。他宣布廢除秦朝的苛酷法律,宣布了著名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如此簡明而充滿公平精神的宣言令鹹陽百姓們歡欣鼓舞,“約法三章”也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有效安撫政策之一。等到劉邦真的做了皇帝之後,就覺得當年的約法三章過於簡單,遠遠不能適應新王朝處理各種事件的需要,於是讓蕭何製定了九章漢律,成為一部成熟的法典。
劉邦的態度贏得了關中百姓的好感,人們爭相帶著牛羊酒食去犒勞他的軍隊,但劉邦卻謝絕說:“倉庫裏的糧食還多,不用勞煩百姓。”這使得父老鄉親們對他越發欣賞讚嘆,所有人都盼望這個廉潔、寬厚、不擾百姓的人成為關中的新統治者。但麵對亂世中瞬息萬變的局勢,他們也很擔心會再發生什麽變故。
結果這種令人擔心的變故很快就到來了。在擊潰了秦軍部隊之後,項羽也提兵攻入函穀關。他聽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不禁勃然大怒,打算動手消滅劉邦。隨後就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事件,它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政治事件之一。在這段歷史插曲裏,劉項雙方各有幾名身份相似的人出場,他們分別是劉邦一方的曹無傷、張良、樊噲和項羽一方的項伯、範增、項莊。雖然身份類似,但最終起到的作用和結果卻有天壤之別。這場較量可以看做是劉項爭鬥的縮影,前者的勝利和後者的失敗似乎從這時起就已經註定了。
鴻門宴
在兩千多年前混亂的中國大地上,曾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對陣的雙方領袖,一個是莽撞的英雄,一個是聰明的無賴。較量的結果,無賴獲得了天下,英雄獲得了傳奇。楚漢相爭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其中幾乎所有的細節都以各種藝術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盡可以為項羽的失敗扼腕嘆息,但劉邦之所以能取得最終勝利,必然也有其背後的原因。如果用道德標準來衡量,或許劉邦一無是處;但如果用政治家的標準來衡量,他卻是一個卓越的領導者,一個成功的皇帝。
刑徒們見了劉邦的舉動很感動,當時就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他。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斬白蛇事件,從此聚在他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這些故事裏大概也都有傳說的成分,但僅僅有傳說是不能當皇帝的。劉邦從小就不愛讀書,年輕時遊手好閑,不事生產,但為人豁達大度,曾經擔任泗水亭長這樣的小職務,有許多交好的朋友。如果他生活在一個太平世界裏,大概一輩子也就這麽吃喝玩樂地過去了。但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一個亂世中,他本人又從來沒有什麽道德觀念和循規蹈矩的意識,而這種為所欲為的態度偏偏又與亂世的生存法則極度契合。時勢造英雄,正是秦末的亂世成就了劉邦一生的功業。
劉邦起兵
劉邦需要一個亂世來嶄露頭角,但他決不可能憑自己的力量造出一個亂世。從這種意義上說,正是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昏庸給了劉邦建功立業的機會。自從秦始皇去世之後,即位的胡亥昏庸無能,宦官趙高把持朝政,搞得朝堂內外烏煙瘴氣,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秦末亂世一觸即發。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所在的沛縣縣令也想起兵響應,就在蕭何與曹參的建議下讓樊噲去找劉邦和他的部隊。但等到劉邦真的帶著幾百人回到沛縣的時候,縣令卻又擔心劉邦會對他不利,於是關緊了城門不許劉邦的隊伍進去,還想要殺了蕭何和曹參。蕭曹兩人趕緊逃出城去找劉邦,劉邦就寫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進城去,歷數縣令平日的無道行為,號召城中父老殺死縣令,在亂世中起兵自保。
有了平日裏的這許多傳說做輿論基礎,城裏的父老鄉親們果然很相信劉邦。他們一齊動手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城,又擁戴他做了首領,大家稱他為“沛公”。劉邦還要說推辭的話,父老們卻說:
“我們都知道你不是個平凡的人,就不要推辭了!”
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這時都成了劉邦的助手,他們號召當地青年加入隊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後來這支隊伍與項梁的隊伍會合,共同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從此劉邦就和項羽在名義上成了同一領導下的兩支軍事勢力。
楚漢相爭的開端
在劉邦和項羽生活的年代裏,曾經有一句話廣泛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末年的亂世裏雖然有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但劉邦和項羽的家鄉都是昔日的楚國領地,劉項二人的爭鬥其實也隻是楚人內部的鬥爭,秦王朝終於還是亡在楚人手中了。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出降,秦朝滅亡。進入鹹陽的劉邦立即被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數不清的金銀珍玩迷住了眼睛,準備住進鹹陽宮裏過太平日子。但當樊噲和謀士張良來勸阻他,告誡他不要沉溺於眼前的富貴而忘記遠大目標時,他立即醒悟過來,封存了所有的財物,回到軍中去居住。劉邦的部下當然為這件事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看出自己追隨的人誌向遠大,絕不是個隻會盯著眼前一點蠅頭小利的庸人;但項羽的謀士範增卻感到了隱隱的擔憂,他認為劉邦的誌向遠大,將來一定是個可怕的敵手,建議項羽盡快殺了他免除後患。
此時的劉邦還在鹹陽城裏與關中父老們建立感情。他宣布廢除秦朝的苛酷法律,宣布了著名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如此簡明而充滿公平精神的宣言令鹹陽百姓們歡欣鼓舞,“約法三章”也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有效安撫政策之一。等到劉邦真的做了皇帝之後,就覺得當年的約法三章過於簡單,遠遠不能適應新王朝處理各種事件的需要,於是讓蕭何製定了九章漢律,成為一部成熟的法典。
劉邦的態度贏得了關中百姓的好感,人們爭相帶著牛羊酒食去犒勞他的軍隊,但劉邦卻謝絕說:“倉庫裏的糧食還多,不用勞煩百姓。”這使得父老鄉親們對他越發欣賞讚嘆,所有人都盼望這個廉潔、寬厚、不擾百姓的人成為關中的新統治者。但麵對亂世中瞬息萬變的局勢,他們也很擔心會再發生什麽變故。
結果這種令人擔心的變故很快就到來了。在擊潰了秦軍部隊之後,項羽也提兵攻入函穀關。他聽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不禁勃然大怒,打算動手消滅劉邦。隨後就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事件,它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政治事件之一。在這段歷史插曲裏,劉項雙方各有幾名身份相似的人出場,他們分別是劉邦一方的曹無傷、張良、樊噲和項羽一方的項伯、範增、項莊。雖然身份類似,但最終起到的作用和結果卻有天壤之別。這場較量可以看做是劉項爭鬥的縮影,前者的勝利和後者的失敗似乎從這時起就已經註定了。
鴻門宴
在兩千多年前混亂的中國大地上,曾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對陣的雙方領袖,一個是莽撞的英雄,一個是聰明的無賴。較量的結果,無賴獲得了天下,英雄獲得了傳奇。楚漢相爭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其中幾乎所有的細節都以各種藝術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盡可以為項羽的失敗扼腕嘆息,但劉邦之所以能取得最終勝利,必然也有其背後的原因。如果用道德標準來衡量,或許劉邦一無是處;但如果用政治家的標準來衡量,他卻是一個卓越的領導者,一個成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