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嵇康、阮籍的哲學思想


    (1)嵇康的簡歷


    嵇康(223至262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宿縣西)人。父昭,曾為魏督軍糧治書侍禦史。康早孤,靠母、兄撫育成人。康少有俊才,豪邁不群,任性而行。不修名譽,博覽群書,尤好老、莊。景初三年(239年),魏少帝曹芳即位時,康年十七,後娶曹操子沛王林的孫女為妻,曾作過中散大夫。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及其黨何晏等,獨攬政柄,從此嵇康隱居不仕,他與阮籍等寓居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修武)。史稱: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鹹、河內向秀、琅玡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休七賢”。


    竹林七賢結伴遊處的時間大概在正始末年至嘉平末年的五、六年內。七人中,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二人一生的言行和遭遇也多類似。至於其他五人,或者在司馬氏手下作了大官,或者在學術、人品上表現平庸。我們在此隻談談嵇康和阮籍的政治處境和哲學思想。


    嵇康隻活了四十歲,便被司馬昭殺害。他短促的一生,可以司馬懿發動政變為分界線而分為兩段。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歲以前,“康以魏長樂亭主婿,遷郎中,拜中散大夫”。這時,大致過的是讀書彈琴、飲酒詠詩,“自足於懷”的無憂慮生活。後一段則過著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所以我們說:司馬懿殺曹爽政變不僅使魏政權落於司馬氏之手,也使嵇康一生發生重要轉折。司馬氏要篡位,主要依靠軍事實力和儒家豪門的支持。但篡位的勾當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司馬氏除廣泛籠絡有名望的士大夫以外,還為自己圖謀篡代製造理論根據。於是漢朝統治者先已行之有效的儒家倫理名教便應時而出。司馬氏首先標榜一個孝字,用以誘導士人慎言保身,勿為禍先;另外又宣揚堯舜禪代、湯武革命,給士人指明政治方向,讓他們為新王朝的建立出力效勞。


    在司馬氏的威逼利誘下,不僅儒門世族紛紛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賢”也起了分化,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相繼作了或大或小的官。阮籍則採取既應詔作官又不好好幹,既諷刺又間或為之效勞的左右搖擺的對策。隻有嵇康依然橫眉冷眼,堅持“守誌無二”的一貫立場。他說:


    有弘達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闊,方而不製,廉而不割,超世獨步,懷玉被褐,交不苟合……見素抱樸,內不愧心,外不負俗……


    以上對弘達先生的描述,無疑是嵇康的自我表白。他“義不負心”、“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性格,畢竟不能見容於當世,而死在司馬氏及其依附者的屠刀之下了。


    嵇康的著作流傳下來的有魯迅輯校的《嵇康集》、戴明揚的《嵇康集校注》。魯迅對嵇康的著作用力甚勤,對嵇康的人品評價甚高。戴明揚的《校注》,在校正文字、收集舊聞方麵,多有創穫,是研究嵇康的較為完備的著作。


    (2)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名教與自然的關係,是魏晉思想界經常研討的問題之一,也是嵇康政治思想的核心。前已言及,何晏、王弼援道入儒,把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相結合,認為名教出於自然。由於何晏、王弼代表了當權派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君主無為,大臣掌權。曹爽、何晏等被殺以後,嵇康所麵臨的政治環境已經不同於往日,這時的情況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身為曹氏之婿的嵇康,因年少官微,沒有像魏親戚大臣何晏、夏侯玄那樣相繼被殺。但剛直任性的嵇康畢竟不曾向司馬氏投降,他對司馬氏所宣揚的禪讓和禮教等名堂一概嗤之以鼻,給以相應的揭露和抗爭。


    儒家名教和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自兩漢以來即是統治者束縛下民、維護封建統治的得力工具,司馬氏以臣下而覬覦君位,自然無法利用忠節作為欺騙口號。因此,司馬氏倡導的名教特別突出一個“孝”字。他們每逢廢君弒主,都把不孝的大帽子扣到被害者頭上。嵇康對此深惡痛絕,他強調了“名教”和“自然”的對立,主張取締假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說:“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他認為六經與禮法都是統治者用以束縛人性的工具,隻有恢復人的本性,才能符合自然的規律,社會上所以存在虛詐和爭奪,是在上者假造所謂仁義道德的結果。他說:


    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別群物,使有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製其名分,以檢其外,勸學講文,以神其教;故六經紛錯,百家繁熾,開榮利之塗,故奔騖而不覺。


    嵇康把社會上出現貴賤等級和追逐榮利的現象,歸之於至人不存和大道衰微的結果,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的。但他對統治者製造仁義、等級、崇經等以束縛下民的手腳,予以無情的揭露和批駁,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說:


    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謀國,不吝灰沉。賞罰雖存,莫勸莫禁。若乃驕盈肆誌,阻兵擅權,矜威縱虐,禍蒙丘山。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