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散騎常侍時常接近皇帝,故常作為加官,用以尊崇文武大員。比如有權勢的中書監、令劉放、孫資仍然都加散騎常侍。據清人洪飴孫《三國職官表》的統計,加散騎常侍職者有七十人左右。
孫吳亦有散騎常侍的官號。如《三國誌》卷64《王蕃傳》言王蕃“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附馬都尉,時論清之。”說明其職亦由士人擔任,並係正員,而非加官。
給事中與給事黃門侍郎曹魏時,同侍中、散騎常侍一樣既是內朝官又屬加官的還有給事中及給事黃門侍郎。它們都參與共平尚書事。給事中因供職殿中,在皇帝身邊備顧問,故稱給事中,給事中多以加官出現。如黃初中,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加;曹真以中軍大將軍加;董昭以光錄大夫加;蘇林以博士加。太和中,劉放、孫資以中書監令加等。
秦漢時,宮禁門皆黃色,故號黃門。給事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亦簡稱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除侍從皇帝、關通內外之外,還與侍中俱省尚書事,俱管門下眾事,故亦稱門下侍郎。後世所以稱侍中為門下省亦因於此。魏鍾會於正始中為秘書郎,遷中書郎。毌丘儉反於淮南,鍾會隨司馬師東征,典知密事。司馬昭輔政,會謀謨帷幄,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說明黃門侍郎亦為親密之任。
蜀漢亦設有黃門侍郎。據《三國誌》卷39《董允傳》載:董允……後主襲位,遷黃門侍郎。丞相亮將北征……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當時董允的職務即為黃門侍郎,可見黃門侍郎的職掌主要是參謀議、拾遺補缺,與侍中相同,隻是秩位稍次而已。
中書監令曹魏時尚書台固為總攬行政的機構,唯中樞實權仍逐漸向更加靠近皇帝的中書監、令轉移。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前。監、令皆挑選文學通達的士人擔任。若有密詔下達州郡或邊將時,往往不經尚書,逕自中書發出。因之逐漸形成中書監、令“實握事要”情況。遇有不測事變,中書監、令即可就近操縱其間,所謂“斷割朝命”。本書前在述說曹睿臨死挑選輔政大臣時,已詳細論及中書監劉放及中書令孫資從中排擠燕王曹宇而推轂曹爽、司馬懿,以致釀成司馬氏專魏政的重大變局,足以說明中書監、令權勢的炙熱。此處自無庸再行贅述。
中書監、令下,設有中書侍郎,簡稱中書郎。曹睿時,詔舉中書郎,時吏部尚書為盧毓。曹睿因言:“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說明皇帝對挑選中書郎相當重視。司馬昭當權時,張華“遷長史,兼中書郎。朝議表奏,多見施用,遂即真”。司馬炎在位時,荀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後守尚書令,甚罔罔悵悵。或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何賀我邪!”從荀勖這種因離開中書而悵惘的情況看,可知尚書台的重要權力已被中書省所奪。
下麵再談談與尚書令、司隸校尉號稱“三獨坐”的禦史中丞。西漢初,禦史大夫有兩丞,一曰禦史丞,一曰中丞(也叫禦史中執法),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即在殿中察舉非法,中丞之名亦由此來)。西漢末,禦史大夫轉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禦史台率(實即執行舊禦史大夫職權)。東漢及曹魏均如此,魏黃初中,一度將禦史中丞改稱“宮正”。旋復稱中丞。史言魏以鮑勛為宮正,“百僚嚴憚,罔不肅然”。說明認真執行舉劾任務的宮正或中丞,還是為眾臣畏懼的。陳群、崔林等均曾任禦史中丞。中丞與司隸校尉都是糾察官。
禦史中丞和尚書一樣,雖出自少府,權力大於少府,蓋因專製皇帝為了控製群臣,常以小臣監視和舉劾大臣,如州刺史秩位雖低於二千石,但領導二千石,而為一州之長,即其明例。
次於中丞的有治書侍禦史,掌律令。衛凱、陳群等曾為之。又有治書執法,掌奏劾。高柔、鮑勛等曾為之。鮑勛早時因執法忠直,得罪了曹丕,丕銜恨在心,終置之於死地,專製皇帝之製法不遵,類多如此。
曹魏時,隨著君主專製的加強,監察官的作用日益衰退。一次當大會,殿中禦史(侍禦史)簪白筆側陛而坐,明帝問此何官主何事?辛毗曰:“此謂禦史,舊時簪筆以奏不法,何當如今者,直備位,但毦筆耳!”,說明監察官是趨於沒落了。
一、州官
司隸校尉漢武帝時置,因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故稱司隸校尉。簡稱司隸。司隸轄地稱司州。曹魏司州下轄河南、河內、河東、弘農、平陽五郡。司隸不隻負責糾察貴戚、百官及近郡犯法者,且有直接保衛皇帝及曹操自身的重任。故曹操至洛陽迎獻帝時,先自兼司隸校尉。操為經略關中,用鍾繇為司隸,先治弘農,後治洛陽。由於鍾繇措置有方,關中諸將馬騰、韓遂“各遣子入侍”。正始初,徐邈為司隸,“百官敬憚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時,以其親信畢軌為司隸。畢軌與曹爽同時被殺。劉備在蜀稱帝,以張飛為司隸校尉。飛死,丞相諸葛亮自領司隸校尉。凡此,均說明司隸校尉職位的重要性。《後漢書·百官誌》注引蔡質《漢儀》言司隸校尉:
孫吳亦有散騎常侍的官號。如《三國誌》卷64《王蕃傳》言王蕃“與賀邵、薛瑩、虞汜俱為散騎中常侍,皆加附馬都尉,時論清之。”說明其職亦由士人擔任,並係正員,而非加官。
給事中與給事黃門侍郎曹魏時,同侍中、散騎常侍一樣既是內朝官又屬加官的還有給事中及給事黃門侍郎。它們都參與共平尚書事。給事中因供職殿中,在皇帝身邊備顧問,故稱給事中,給事中多以加官出現。如黃初中,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加;曹真以中軍大將軍加;董昭以光錄大夫加;蘇林以博士加。太和中,劉放、孫資以中書監令加等。
秦漢時,宮禁門皆黃色,故號黃門。給事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亦簡稱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除侍從皇帝、關通內外之外,還與侍中俱省尚書事,俱管門下眾事,故亦稱門下侍郎。後世所以稱侍中為門下省亦因於此。魏鍾會於正始中為秘書郎,遷中書郎。毌丘儉反於淮南,鍾會隨司馬師東征,典知密事。司馬昭輔政,會謀謨帷幄,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說明黃門侍郎亦為親密之任。
蜀漢亦設有黃門侍郎。據《三國誌》卷39《董允傳》載:董允……後主襲位,遷黃門侍郎。丞相亮將北征……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當時董允的職務即為黃門侍郎,可見黃門侍郎的職掌主要是參謀議、拾遺補缺,與侍中相同,隻是秩位稍次而已。
中書監令曹魏時尚書台固為總攬行政的機構,唯中樞實權仍逐漸向更加靠近皇帝的中書監、令轉移。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前。監、令皆挑選文學通達的士人擔任。若有密詔下達州郡或邊將時,往往不經尚書,逕自中書發出。因之逐漸形成中書監、令“實握事要”情況。遇有不測事變,中書監、令即可就近操縱其間,所謂“斷割朝命”。本書前在述說曹睿臨死挑選輔政大臣時,已詳細論及中書監劉放及中書令孫資從中排擠燕王曹宇而推轂曹爽、司馬懿,以致釀成司馬氏專魏政的重大變局,足以說明中書監、令權勢的炙熱。此處自無庸再行贅述。
中書監、令下,設有中書侍郎,簡稱中書郎。曹睿時,詔舉中書郎,時吏部尚書為盧毓。曹睿因言:“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說明皇帝對挑選中書郎相當重視。司馬昭當權時,張華“遷長史,兼中書郎。朝議表奏,多見施用,遂即真”。司馬炎在位時,荀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後守尚書令,甚罔罔悵悵。或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何賀我邪!”從荀勖這種因離開中書而悵惘的情況看,可知尚書台的重要權力已被中書省所奪。
下麵再談談與尚書令、司隸校尉號稱“三獨坐”的禦史中丞。西漢初,禦史大夫有兩丞,一曰禦史丞,一曰中丞(也叫禦史中執法),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即在殿中察舉非法,中丞之名亦由此來)。西漢末,禦史大夫轉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禦史台率(實即執行舊禦史大夫職權)。東漢及曹魏均如此,魏黃初中,一度將禦史中丞改稱“宮正”。旋復稱中丞。史言魏以鮑勛為宮正,“百僚嚴憚,罔不肅然”。說明認真執行舉劾任務的宮正或中丞,還是為眾臣畏懼的。陳群、崔林等均曾任禦史中丞。中丞與司隸校尉都是糾察官。
禦史中丞和尚書一樣,雖出自少府,權力大於少府,蓋因專製皇帝為了控製群臣,常以小臣監視和舉劾大臣,如州刺史秩位雖低於二千石,但領導二千石,而為一州之長,即其明例。
次於中丞的有治書侍禦史,掌律令。衛凱、陳群等曾為之。又有治書執法,掌奏劾。高柔、鮑勛等曾為之。鮑勛早時因執法忠直,得罪了曹丕,丕銜恨在心,終置之於死地,專製皇帝之製法不遵,類多如此。
曹魏時,隨著君主專製的加強,監察官的作用日益衰退。一次當大會,殿中禦史(侍禦史)簪白筆側陛而坐,明帝問此何官主何事?辛毗曰:“此謂禦史,舊時簪筆以奏不法,何當如今者,直備位,但毦筆耳!”,說明監察官是趨於沒落了。
一、州官
司隸校尉漢武帝時置,因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故稱司隸校尉。簡稱司隸。司隸轄地稱司州。曹魏司州下轄河南、河內、河東、弘農、平陽五郡。司隸不隻負責糾察貴戚、百官及近郡犯法者,且有直接保衛皇帝及曹操自身的重任。故曹操至洛陽迎獻帝時,先自兼司隸校尉。操為經略關中,用鍾繇為司隸,先治弘農,後治洛陽。由於鍾繇措置有方,關中諸將馬騰、韓遂“各遣子入侍”。正始初,徐邈為司隸,“百官敬憚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時,以其親信畢軌為司隸。畢軌與曹爽同時被殺。劉備在蜀稱帝,以張飛為司隸校尉。飛死,丞相諸葛亮自領司隸校尉。凡此,均說明司隸校尉職位的重要性。《後漢書·百官誌》注引蔡質《漢儀》言司隸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