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蜀漢統治者注意興修水利,加上前麵所說的諸葛亮積極推行屯田,自耕農因所受官吏豪強的額外役使和榨取有所減輕,從而使他們得以維持簡單的生產和再生產,所以蜀國的農業生產獲得了一定的發展。袁準稱讚蜀漢“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已見前引),即可說明蜀漢社會經濟當然主要是農業經濟呈現出的一派繁榮景象。左思在《蜀都賦》中盛讚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裏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連接,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反映了成都平原溝渠交錯,稼穡興旺,稻浪滾滾的如畫景象。當時的廣漢、綿竹一帶,是農業高產區,稻稼能夠畝收30至50斛。據《晉書》卷47《傅玄傳》載傅玄言曰:“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水田收數十斛。”北方水田猶能畝收數十斛,則作“為蜀淵府”的綿竹等地畝收30至50斛,當非誇大之辭。不過那時斛小,所謂畝產30至50斛,也不過當今之畝產780—1160斤左右而已。
諸葛亮所以能把蜀國治理得很好,除了他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外,也賴有益州殷富作為物質基礎。兩者相互推動和影響,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汗水滴灌著益州的大地,從而在三國紛擾的戰爭年代,蜀漢的農業仍有一定的發展。
四、手工業與商業
前已言及,劉備少時與母以販履織席為業,說明劉備對於手工技藝並不陌生。諸葛亮長於巧思,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史言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加以亮素誌在於吞魏還都,故對於攻守武器與軍糧運送工具的研究尤為注意。《諸葛亮集》有《作斧教》、《作鋼鎧教》、《作七首教》以督勵有關官吏提高武器製造質量。陝西漢中地區城固縣三國墓出土了九件銅弩機;在定軍山附近,出土了大量紮馬釘和銅箭鏃、鐵刀等兵器。以上二地都是蜀漢軍隊打過仗或駐紮過的,應屬蜀漢遺物。紮馬釘有銅鐵兩種,四角鋒利,每角約長0.5市寸,隨手擲地,總有一角朝上直立。1964年3月在四川郫縣太平公社出土的銅弩機上刻有銘文,係劉禪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機上銘文說係“十石機”(一石為120斤),一次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以諸葛亮的慎密、持重,若非其軍隊的裝備確已達到精良程度,安能如此出言。魏將鄧艾也說過蜀軍“五兵犀利”的話。這些都說明蜀漢手工業發展水平是很高的。
諸葛亮對於關係國計民生最密切的鹽鐵手工業是極重視的,《三國誌》卷41《王連傳》載:
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自連所拔也。遷蜀郡太守、興業將軍,領鹽府如故。
蜀中多鹽井,以廣都縣為例,“有鹽井、漁田之饒,大豪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數所”。在蜀漢以前,益州的煮鹽事業由民辦者甚多,所謂民辦,實際是由大小豪民辦。《三國誌》卷43《張嶷傳》言:“定莋、台登、卑水三縣去郡三百餘裏,舊出鹽鐵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越巂太守張嶷率所領奪取,署長吏……遂獲鹽鐵,器用周贍”。越巂郡屬於南中少數民族地區,這裏尚將鹽鐵收歸國營,內地各郡自然更不例外。蜀漢除先以王連領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外,還以張裔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由於王連、張裔領導鹽鐵生產成效卓著,後來都升為丞相長史,說明蜀漢政府對鹽鐵事業是重視的。
蜀郡之臨邛縣除有井鹽及鐵礦石外,還有火井,即天然氣。至遲到三國時,人們已知用井火可以煮鹽,用井火煮鹽,“一斛水得五鬥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相傳諸葛亮曾多次到臨邛視察火井,還說井火因亮“一窺而更盛”。這當然沒有可能,不過,對於這樣奇妙而功效特殊的井火,急於增產富國而又長於巧思的諸葛亮,不可能不饒有興趣而挖盡心思加以研究,他至少也會把前人已取得的最佳成果予以利用。據說諸葛亮任蒲元為西曹掾,令他在漢中熔金造器,可是,“漢水純弱,不任淬火”,蒲元就派人去四川取涪水來淬火,最後製出了削鐵如泥的鋼刀三千口。從現在已經高度發展的煉鋼技術來觀察,恐怕涪水也沒有多少強於漢水的地方,我個人揣度,蒲元派人到蜀取來的涪水也許即係利用井火,出於保密原因,而故意奇化其事,也未可知。
植桑養蠶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諸葛亮自言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可知諸葛亮是把植桑養蠶和耕地種穀同樣看待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當地人民是把有桑多寡作為衡量家財的尺度之一。當然,更可由此看出諸葛亮對紡織業的倡導和重視。如眾所知,諸葛亮說過:“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諸葛亮深知與強大的魏國為敵,光靠增產糧食和向農民征取賦稅是不行的。因為過分徵收賦稅會失去民心,糧食也難以久存和遠運。所以為蜀漢開闢財源的唯一捷徑是用名貴的蜀錦去賺取巨額利潤,從而支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在諸葛亮的大力倡導和提高技藝的情況下,蜀漢織錦業盛極一時,左思《蜀都賦》說:“闤圚之裏,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籝金所過”。這幾句話,第一,描寫了織錦作房的眾多和興旺;第二,形容蜀錦質高物美,冠絕一時;第三,表明蜀錦能換回大量黃金。《丹陽記》謂“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太平禦覽》卷185布帛條說:“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三國誌》卷32《先主傳》注引《典略》言曹操死,劉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弔,並貢錦布”。劉備素日以漢宗室自居,視操父子為篡漢仇敵,但因吳襲殺關羽,攫取荊州,備將東伐,故偷偷向曹丕弔唁曹操之喪,並送錦布,以行權宜之計。正如曹操曾給諸葛亮贈送雞舌香一樣,故《典略》的記述可能屬實。《後漢書》卷82下《左慈傳》記有曹操“遣人到蜀買錦”之事,按操比較崇尚節儉,而且禁止穿錦,尚且有購買蜀錦之事,說明魏蜀之間實際貿易並不很少。就蜀漢而論,諸葛亮以賺錢富國為先急之務,自然樂於與魏貿易,且貿易品種也不會隻限於蜀錦一項。《左慈傳》還言操向左慈表示喜吃“蜀中生薑”,於是,“語頃,即得薑還”。左慈即刻得到蜀薑之事,不過是玩弄魔術,進行欺詐,但魏境已有商販出售蜀薑,則是完全可能的。諸葛亮曾經多次給孫權送去蜀錦,如《三國誌》卷47《吳主傳》注引《吳歷》曰:“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士所出,以答其厚意焉”。吳蜀既為與國,且有長江水運之便,故二國之間的貿易當較蜀魏之間為興盛,自不待言。而蜀錦當能通過吳境從海道與東南亞及中亞各國進行貿易,也是意料中事。《蜀都賦》說成都市:“市■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布有橦華,麫有桄榔。邛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三國誌》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曰:“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有陸道”。可以設想,蜀漢時與大秦(即羅馬帝國)等國進行包括蜀錦在內的貿易必然較兩漢有更大的發展,隻是史書失載罷了。
諸葛亮所以能把蜀國治理得很好,除了他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外,也賴有益州殷富作為物質基礎。兩者相互推動和影響,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汗水滴灌著益州的大地,從而在三國紛擾的戰爭年代,蜀漢的農業仍有一定的發展。
四、手工業與商業
前已言及,劉備少時與母以販履織席為業,說明劉備對於手工技藝並不陌生。諸葛亮長於巧思,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史言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加以亮素誌在於吞魏還都,故對於攻守武器與軍糧運送工具的研究尤為注意。《諸葛亮集》有《作斧教》、《作鋼鎧教》、《作七首教》以督勵有關官吏提高武器製造質量。陝西漢中地區城固縣三國墓出土了九件銅弩機;在定軍山附近,出土了大量紮馬釘和銅箭鏃、鐵刀等兵器。以上二地都是蜀漢軍隊打過仗或駐紮過的,應屬蜀漢遺物。紮馬釘有銅鐵兩種,四角鋒利,每角約長0.5市寸,隨手擲地,總有一角朝上直立。1964年3月在四川郫縣太平公社出土的銅弩機上刻有銘文,係劉禪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機上銘文說係“十石機”(一石為120斤),一次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以諸葛亮的慎密、持重,若非其軍隊的裝備確已達到精良程度,安能如此出言。魏將鄧艾也說過蜀軍“五兵犀利”的話。這些都說明蜀漢手工業發展水平是很高的。
諸葛亮對於關係國計民生最密切的鹽鐵手工業是極重視的,《三國誌》卷41《王連傳》載:
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自連所拔也。遷蜀郡太守、興業將軍,領鹽府如故。
蜀中多鹽井,以廣都縣為例,“有鹽井、漁田之饒,大豪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數所”。在蜀漢以前,益州的煮鹽事業由民辦者甚多,所謂民辦,實際是由大小豪民辦。《三國誌》卷43《張嶷傳》言:“定莋、台登、卑水三縣去郡三百餘裏,舊出鹽鐵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越巂太守張嶷率所領奪取,署長吏……遂獲鹽鐵,器用周贍”。越巂郡屬於南中少數民族地區,這裏尚將鹽鐵收歸國營,內地各郡自然更不例外。蜀漢除先以王連領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外,還以張裔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由於王連、張裔領導鹽鐵生產成效卓著,後來都升為丞相長史,說明蜀漢政府對鹽鐵事業是重視的。
蜀郡之臨邛縣除有井鹽及鐵礦石外,還有火井,即天然氣。至遲到三國時,人們已知用井火可以煮鹽,用井火煮鹽,“一斛水得五鬥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相傳諸葛亮曾多次到臨邛視察火井,還說井火因亮“一窺而更盛”。這當然沒有可能,不過,對於這樣奇妙而功效特殊的井火,急於增產富國而又長於巧思的諸葛亮,不可能不饒有興趣而挖盡心思加以研究,他至少也會把前人已取得的最佳成果予以利用。據說諸葛亮任蒲元為西曹掾,令他在漢中熔金造器,可是,“漢水純弱,不任淬火”,蒲元就派人去四川取涪水來淬火,最後製出了削鐵如泥的鋼刀三千口。從現在已經高度發展的煉鋼技術來觀察,恐怕涪水也沒有多少強於漢水的地方,我個人揣度,蒲元派人到蜀取來的涪水也許即係利用井火,出於保密原因,而故意奇化其事,也未可知。
植桑養蠶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諸葛亮自言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可知諸葛亮是把植桑養蠶和耕地種穀同樣看待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當地人民是把有桑多寡作為衡量家財的尺度之一。當然,更可由此看出諸葛亮對紡織業的倡導和重視。如眾所知,諸葛亮說過:“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諸葛亮深知與強大的魏國為敵,光靠增產糧食和向農民征取賦稅是不行的。因為過分徵收賦稅會失去民心,糧食也難以久存和遠運。所以為蜀漢開闢財源的唯一捷徑是用名貴的蜀錦去賺取巨額利潤,從而支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在諸葛亮的大力倡導和提高技藝的情況下,蜀漢織錦業盛極一時,左思《蜀都賦》說:“闤圚之裏,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籝金所過”。這幾句話,第一,描寫了織錦作房的眾多和興旺;第二,形容蜀錦質高物美,冠絕一時;第三,表明蜀錦能換回大量黃金。《丹陽記》謂“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太平禦覽》卷185布帛條說:“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三國誌》卷32《先主傳》注引《典略》言曹操死,劉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弔,並貢錦布”。劉備素日以漢宗室自居,視操父子為篡漢仇敵,但因吳襲殺關羽,攫取荊州,備將東伐,故偷偷向曹丕弔唁曹操之喪,並送錦布,以行權宜之計。正如曹操曾給諸葛亮贈送雞舌香一樣,故《典略》的記述可能屬實。《後漢書》卷82下《左慈傳》記有曹操“遣人到蜀買錦”之事,按操比較崇尚節儉,而且禁止穿錦,尚且有購買蜀錦之事,說明魏蜀之間實際貿易並不很少。就蜀漢而論,諸葛亮以賺錢富國為先急之務,自然樂於與魏貿易,且貿易品種也不會隻限於蜀錦一項。《左慈傳》還言操向左慈表示喜吃“蜀中生薑”,於是,“語頃,即得薑還”。左慈即刻得到蜀薑之事,不過是玩弄魔術,進行欺詐,但魏境已有商販出售蜀薑,則是完全可能的。諸葛亮曾經多次給孫權送去蜀錦,如《三國誌》卷47《吳主傳》注引《吳歷》曰:“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士所出,以答其厚意焉”。吳蜀既為與國,且有長江水運之便,故二國之間的貿易當較蜀魏之間為興盛,自不待言。而蜀錦當能通過吳境從海道與東南亞及中亞各國進行貿易,也是意料中事。《蜀都賦》說成都市:“市■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布有橦華,麫有桄榔。邛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三國誌》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曰:“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有陸道”。可以設想,蜀漢時與大秦(即羅馬帝國)等國進行包括蜀錦在內的貿易必然較兩漢有更大的發展,隻是史書失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