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生以上講法,過去也為我所折服,唯最近我細讀《晉書》卷92《文苑·趙至傳》,覺得唐先生的提法還有商榷的餘地。《趙至傳》不僅未能真正表明士家子弟不能仕進,反而透漏了一些可以仕進的跡象。首先,當趙母看到緱氏縣令到任時的顯赫場麵,而產生希冀其子將來也能如是的想法,便表明了士伍子弟仍能仕進。假若毫無仕進可能,趙母豈能產生若是念頭。再者,假若年僅十三歲的趙至原來沒有讀過書而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他豈能一感母言,立即詣師受業,到次年便“詣洛陽,遊太學”,往後又多次遠行,訪尋名流嵇康等人。所有這些都非一般士家子弟和農民所能辦到,且趙至縱然富有文采和縱橫才氣,假若趙家經濟拮據,亦無盤纏可供趙至支出。唐先生認為趙至所以能外出遊學求宦,乃係隱瞞了他的名姓和士家子弟身份,但卻未及考慮到趙家的經濟狀況和趙至母子所產生逐名求仕意向的客觀因素,且看《趙至傳》中所載趙至與嵇康長侄嵇蕃書自陳其誌趣之語曰:


    顧景中原,憤氣雲踴,哀物悼世,激情風厲。龍嘯大野,獸睇六合,猛誌紛紜,雄心四據。思躡雲梯,橫奮八極,披艱掃穢,盪海夷嶽,蹴崑侖使西倒,蹋太山令東覆,平滌九區,恢維宇宙,斯吾之鄙願也。時不我與,垂翼遠逝,鋒距靡加,六翮摧屈,自非知命,孰能不憤悒者哉!吾子……翱翔倫黨之間,弄姿帷房之裹,從容顧眄,綽有餘裕,俯仰吟嘯,自以為得誌矣,豈能與吾曹同大丈夫之憂樂哉!


    由上可知,出身士伍家庭的趙至乃是一個心高意廣,胸懷遠誌,豪邁不羈之人,這樣的人不會滿足於《晉書》本傳所謂“欲以宦學立名,期於榮養”。本傳稱嵇康死後,趙“至詣魏興太守張嗣宗,嗣宗遷江夏相,隨到溳川,欲因入吳,而嗣宗卒,乃向遼西而占戶焉”。如此看來,趙至之所以一度有入吳之意,恐與嵇康被司馬昭殺害,趙至因而對司馬氏心懷不滿有關。正因為趙至對晉不滿,所以他欲“蹴崑侖使西倒,蹋太山令東覆,平滌九區,恢維宇宙”。這是他的唯一大願。但他畢竟是一個敏於思維而短於務實的文人。當他剛開始“以良吏赴洛”,有了在晉朝宦達的可能,但又違背個人素願,就在這種矛盾心理中與世長辭了。如果說趙至臨死前的遺恨是未能“榮養”,還不如說他陷於進退兩難的政治處境中,更為切合他的為人和誌趣。當嵇康死後,趙至尚思棄魏入吳,那裏有顧念雙親而思榮養的念頭呢?連《晉書》的作者都未能看穿趙至的內心憂悒所在,更何論生於千餘年後的唐先生呢?至於我現在的看法是否有可取之處,也隻有等待閱者評定了。


    從三國時的情況看,出身士伍的人也非絕不能仕進。曹操時作過郡守等官的河內人楊俊。就提拔過“本皆出自兵伍”的審固、衛恂二人,後審固歷官郡守;衛恂為禦史、縣令。河內人王象少為人仆隸,被楊俊贖免,後象官至散騎常侍。仆隸是史家公認為低於士伍的下賤者,仍能得到仕進,商豎市儈之人,隻要能折節力學,亦有出頭為官之日。三國時代統治者都以“強者為兵,弱者補戶”,如果說戰士的社會地位反而不如一般百姓,恐怕是顛倒了輕重。曹操對戰士生活待遇的關注一向勝過餘事。魏晉之際,“人物播越,仕無當朝,人無定處,郎吏蓄於軍府”。軍中正是吏士常被拔擢之地,武將如於禁、樂進,均被拔於“行列之間”。許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同日拜為將,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這樣,如果認為士伍無仕進可能,恐怕是與事實不符的。


    綜上以觀,把士家的待遇和地位說得過分低賤是不適宜的。


    關於士家的生活和作用,史書極少言及。唯《三國誌》卷19《陳思王傳》注引《魏略》有一大段極可珍視的記載:


    是後大發士息,及取諸國士。植以近前諸國士息已見發,其遺孤稚弱,在者無幾,而復被取,乃上書曰:“……臣初受封……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順,或不踰矩,虎賁官騎及親事凡二百餘人。正復不老,皆使年壯,備有不虞,檢校乘城,顧不足以自救,況皆復耄耋罷曳乎?而名為魏東藩,使屏翰王室,臣竊自羞矣。就之諸國,國有士子,合不過五百人,伏以為三軍損益,不復賴此。方外不定,必當須辦者,臣願將部曲倍道奔赴,夫妻負繈,子弟懷糧,蹈鋒履刃,以徇國難,何但習業小兒哉!愚誠以揮涕增河,鼷鼠飲海,於朝萬無損益,於臣家計甚有廢損。又臣士息前後三送,兼人(體健力強者)已竭。惟尚有小兒,七八歲以上,十六七已還,三十餘人。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蓆,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才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惟正須此小兒,大者可備宿衛,雖不足以禦寇,粗可以警小盜;小者未堪大使,為可使耘鉏穢草,驅護鳥雀。休候人則一事廢,一日獵則眾業散,不親自經營則功不攝;常自躬親,不委下吏而已。陛下聖仁,恩詔三至,士子給國,長不復發……定習業者並復見送,晻若晝晦,悵然失圖……若陛下聽臣,悉還部曲,罷官屬,省監官,使解璽釋紱……雖進無成功,退有可守,身死之日,猶鬆、喬也”……皆遂還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