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原為操次子,他之最終被定為嗣子,還是幾經周折的。他曾說:“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事實上,最危及丕太子寶座的,還是比他小五歲的同母弟植。史稱丕:“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陳壽也說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但曹植的文才口辯,更為突出,因之特受操寵愛。史言:“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根據“立子以長不以賢”的傳統習製,丕居有天然的優勢,操手下大臣擁戴丕的占多數,丕也想盡各種辦法,爭取為繼承人。而植卻未用全力追逐。史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禦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曹丕在位六、七年中的政治措施,值得注意的約有以下數端:


    (1)頒布有利或關心庶民的詔令。


    如《文帝紀》載:


    (黃初)三年(222年)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飢,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


    (黃初)五年……十一月庚寅,以冀州飢,遣使者開倉廩振之。


    (黃初)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盡沛郡,問民所疾苦,貧者振貸之。


    《文帝紀》注引《魏書》載癸酉詔曰:


    近之不綏,何遠之懷?今事多而民少,上下相弊以文法,百姓無所措其手足……廣議輕刑,以惠百姓。


    《文帝紀》又雲:


    (黃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篤……遣後宮淑媛、昭儀以下歸其家。


    (2)禁止婦人、宦官、外戚幹預政事。《文帝紀》載延康元年二月令:


    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黃初三年九月甲午詔曰:


    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3)下詔禁止厚葬、淫祀。《文帝紀》載黃初三年: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製曰“……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禍由乎厚葬封樹……若違今詔,妄有所改造,吾為戮屍地下”……。


    同書又載黃初五年十二月詔曰:


    叔世衰亂,崇信巫史,至乃宮殿之內,戶牖之間,無不沃酹,甚矣其惑也。自今,其敢設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執左道論,著於令典”。


    (4)尊孔崇儒。黃初二年詔曰:


    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因魯史而製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聖以成謀。谘!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


    於是令魯郡修起舊廟,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黃初五年夏四月,立太學,製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5)下詔選用賢智之士。《文帝紀》載:


    (黃初)二年……初令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戶口。


    (黃初)三年春正月……詔曰:“今之計、孝,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於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


    (黃初)四年夏五月,有鵜鶘鳥集靈芝池。詔曰:“此詩人所謂汙澤也。……今豈有賢智之士處於下位乎?否則,斯鳥何為而至?其舉天下Φ旅才、獨行君子”。


    (6)製九品官人之法。《三國誌》卷22《陳群傳》言:曹丕為魏王後,通過尚書陳群的建議,製定了“九品官人”法。其內容即在州郡置中正,擇本地之賢而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上)。然後由吏部選用。但九品中正之製,並非丕一人突然決定施行,早在曹操當權時,何夔即向操建議:


    自軍興以來,製度草創,用人未詳其本,是以各引其類,時忘道德,……以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鄉閭,使長幼順敘,無相踰越……又可修保舉故不以實之令,使有司別受其負。在朝之臣,時受教與曹並選者,各任其責,上以觀朝臣之節,下以塞競爭之源。


    操對以上建議,已經表示“稱善”,隻是未及推行。操死,丕即位不過兩三個月,即頒布了九品官人之法。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製之目的與結果:第一,為了讓世族官僚擁護他代漢為帝,故推行了有利於世族的仕進位度;第二,設中正官以品評人物,如選用後發現名實不符,尚可治以保舉不實之罪,以避免選官好壞無人負責;第三,由吏部選用人才,即意味著減少公卿二千石辟用屬員名額,有助於加強皇權;第四,從史料上看,九品官人之法推行後,舊有察舉徵辟等製度,並未因之廢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