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日本參謀部在中國各地駐在的武官,是非常活動的。在民國五年以後,在南京各地的武官,更加活動。而外務省所轄的領事官,除了管理僑民之外,對於本地方的政治上,沒有什麽關係,他們也不大和軍政界幹部的人們來往,所以取得情報的能力,陸海軍人較之領事官為大。自從國民黨改組而後,國民黨的中央,對於日本取一個不理睬的態度。而各地的民眾,是絕對排日。兩三年當中,在南方各地的駐在武官,和當地的軍政領袖,幾乎失了關係。此時黨的組織,漸加嚴密,從前兩院的政客們,除了真是做革命黨的而外,也不能東奔西跑,日本人取得情報而操縱的線索,因此更少了一個大部分。因此參謀本部對於中國問題,足以時時處處,勝過外務省的能力少起來了。這是前內閣的對華方針居然可以自己決定,而外務省居然可以不受參謀本部指揮的一個大原因。
本來,日本人的對華觀念和日本政府的對華方針,可以說無論什麽人,大體都差不多。維持在滿洲的特權,和在直魯及三特區福建等的特殊地位,維持日本在中國的最優發言權支配權,尤其是經濟的支配權。這幾種根本政策,現在在政治上的人物,誰也沒有兩樣。當然外務省係的人和參謀本部係的人,決沒有根本上的不同。然而因為對於世界關係的認識兩樣,所取的手段和所持的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尤其近年來我們覺察到日本對華的態度,有一個轉換。從前屬於外交係的人,在國際關係上,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崇拜英國,事事聽英國的話。關於中國的方針,盡管遇事主張日本的特殊利益、特殊權力,而遇事都仰英國的鼻息,尤其是加藤高明統率外部和總理內閣的時代,這一個趨向,是很真切而極端。本來加藤是替桂公爵辦事的一個人,然而他隻懂得桂太郎親英,不懂得桂太郎排英。桂太郎死後,他領袖憲政黨十年,這十年的當中,他把桂太郎早認為已經任務終了的日英同盟,仍舊奉為天經地義。直到歐戰既終,日本以歐戰當中積極、消極對於英國那樣的幫忙,到底不能得到英國的感謝。滿期的英日同盟,日本政府和民間,還想要勉強運動保持,然而被英國半文不值的丟了。自此以後,外交係的人,對於英國,才漸漸不像從前那樣恭順。在一方麵,這幾年來,中國極度的排日熱,一轉而為排英熱,同時不能有兩物生存於同一個空間,積極排英,當然便把日本問題冷淡了下去。外交係的人,他們很留意中國人心的趨向,看到這一個情形,很了解這是挽回中國民間排日風潮的機會,絕不願意再跟英國走,不惟得不到利益,反替英國人負責。在陸海軍係的人,尤其是陸軍係的人,他們對於中國一切的方針,向來是抱定一個進取的國防計劃,所謂“蠍形的政策”,一切方法都從這裏麵打算出來。他們向來不問國際情形如何,便一意孤行,也要遂行他的策略,所以倒不像外交係的人那樣奉英國若神明。而在近兩三年來陸軍參謀部內的日英協調論非常濃厚起來了。他們認為中國的革命運動發展,是絕不利於日本,而在南方中國,日本又沒有獨行其意的勢力基礎。為壓伏中國革命運動計,他們便想取一個“北日南英中協調”的政策,就是對於南部中國,英國獨立處理之。北部中國,日本獨立處理之。而對於中部,則日英兩國以協調的精神取協調的形式。在今年英國出兵上海的時候,陸軍方麵極力主張出兵,前內閣則不願意如此。及南京問題發生,出兵論更盛,而外務省方麵,還是取鄭重態度。後來內閣一交替,山東出兵的事便實現了。山東出兵的意義,在日本人方麵,他們說是僅為保護日本僑民。而其實際是因為革命軍占領了江蘇,更向北進展,他們所最愛的孫傳芳的勢力,差不多已經消滅幹淨,張宗昌又是絕無戰鬥能力而且天怒人怨的東西。倘若革命軍一氣嗬成地北攻,山東的底定,是很不難的。於是以維持“蠍形政策”為目的的參陸兩部的人,便不能不以對付郭鬆齡的精神而出兵了。出的兵雖然很有限,但是意思是很深長的。戰鬥力消失幹淨殘餘北渡而逃的孫傳芳當時敗卒不及兩萬,而不到幾個月工夫,又有了七萬以上的軍隊,這一次再渡江的隊伍,已經有四萬左右,豈不是很奇怪嗎?當南京政變發生,孫軍從新反攻的時候,日本忽然宣告退兵了,不用說這是他們認為革命軍再不能北攻濟南的證據。所謂“蠍形政策”是一個什麽東西,我也得講一講。大家都曉得蠍子的利害,全在兩個鰲和一個尾。日本既定了要侵入大陸的計劃,他們軍事的眼光,一麵注意在南方的海陸,一麵注意在北方的諸省。他們認定確實掌握渤海灣,是非常要緊的。對於渤海灣,一個遼東半島,一個山東半島,是要緊的形勝。中日戰爭之後,日本在南方已經占據了蠍尾的台灣,以為根據,可以控製南部中國和海洋一帶。還想要占領遼東半島,而被三國幹涉逼到不得不退步。其後德國卻拿了膠州,俄國租了旅大,這一個大蠍的兩鰲,被俄德兩個歐洲大陸的強國占了。日俄戰爭之後,奪了遼東,歐戰之後,又奪了青島,在形式上,似乎像完成了蠍形政策了。然而以後把持得住把持不住,如何把持,這些都是今天日本軍人所最苦心的。
第24節 今天的田中大將(2)
田中大將的政治興味是很濃的。他很有軍人策士的稱譽。他也和桂太郎一樣,看見今後要在政治上的活動,非有政治上的與黨不可。恰巧逢著政友會失卻統率的時候,便因緣際遇而被熱中政權的政客們推為總裁。但是一部分較有民主氣習的人,決不願如此。而政友會的勢力便因此永無結合之期。以二十餘年來維持第一黨地位的政友會,由此便化為第二黨與第三黨。政友本黨的領袖床次竹二郎說:“田中的人物如何?政策如何?姑置不問,其歷史和環境,決不能作憲法下麵的政治家,我寧可永遠作少數黨作在野黨,而不能與之聯合。”這個話的確是一大部分政友會議員的心理。
本來,日本人的對華觀念和日本政府的對華方針,可以說無論什麽人,大體都差不多。維持在滿洲的特權,和在直魯及三特區福建等的特殊地位,維持日本在中國的最優發言權支配權,尤其是經濟的支配權。這幾種根本政策,現在在政治上的人物,誰也沒有兩樣。當然外務省係的人和參謀本部係的人,決沒有根本上的不同。然而因為對於世界關係的認識兩樣,所取的手段和所持的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尤其近年來我們覺察到日本對華的態度,有一個轉換。從前屬於外交係的人,在國際關係上,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崇拜英國,事事聽英國的話。關於中國的方針,盡管遇事主張日本的特殊利益、特殊權力,而遇事都仰英國的鼻息,尤其是加藤高明統率外部和總理內閣的時代,這一個趨向,是很真切而極端。本來加藤是替桂公爵辦事的一個人,然而他隻懂得桂太郎親英,不懂得桂太郎排英。桂太郎死後,他領袖憲政黨十年,這十年的當中,他把桂太郎早認為已經任務終了的日英同盟,仍舊奉為天經地義。直到歐戰既終,日本以歐戰當中積極、消極對於英國那樣的幫忙,到底不能得到英國的感謝。滿期的英日同盟,日本政府和民間,還想要勉強運動保持,然而被英國半文不值的丟了。自此以後,外交係的人,對於英國,才漸漸不像從前那樣恭順。在一方麵,這幾年來,中國極度的排日熱,一轉而為排英熱,同時不能有兩物生存於同一個空間,積極排英,當然便把日本問題冷淡了下去。外交係的人,他們很留意中國人心的趨向,看到這一個情形,很了解這是挽回中國民間排日風潮的機會,絕不願意再跟英國走,不惟得不到利益,反替英國人負責。在陸海軍係的人,尤其是陸軍係的人,他們對於中國一切的方針,向來是抱定一個進取的國防計劃,所謂“蠍形的政策”,一切方法都從這裏麵打算出來。他們向來不問國際情形如何,便一意孤行,也要遂行他的策略,所以倒不像外交係的人那樣奉英國若神明。而在近兩三年來陸軍參謀部內的日英協調論非常濃厚起來了。他們認為中國的革命運動發展,是絕不利於日本,而在南方中國,日本又沒有獨行其意的勢力基礎。為壓伏中國革命運動計,他們便想取一個“北日南英中協調”的政策,就是對於南部中國,英國獨立處理之。北部中國,日本獨立處理之。而對於中部,則日英兩國以協調的精神取協調的形式。在今年英國出兵上海的時候,陸軍方麵極力主張出兵,前內閣則不願意如此。及南京問題發生,出兵論更盛,而外務省方麵,還是取鄭重態度。後來內閣一交替,山東出兵的事便實現了。山東出兵的意義,在日本人方麵,他們說是僅為保護日本僑民。而其實際是因為革命軍占領了江蘇,更向北進展,他們所最愛的孫傳芳的勢力,差不多已經消滅幹淨,張宗昌又是絕無戰鬥能力而且天怒人怨的東西。倘若革命軍一氣嗬成地北攻,山東的底定,是很不難的。於是以維持“蠍形政策”為目的的參陸兩部的人,便不能不以對付郭鬆齡的精神而出兵了。出的兵雖然很有限,但是意思是很深長的。戰鬥力消失幹淨殘餘北渡而逃的孫傳芳當時敗卒不及兩萬,而不到幾個月工夫,又有了七萬以上的軍隊,這一次再渡江的隊伍,已經有四萬左右,豈不是很奇怪嗎?當南京政變發生,孫軍從新反攻的時候,日本忽然宣告退兵了,不用說這是他們認為革命軍再不能北攻濟南的證據。所謂“蠍形政策”是一個什麽東西,我也得講一講。大家都曉得蠍子的利害,全在兩個鰲和一個尾。日本既定了要侵入大陸的計劃,他們軍事的眼光,一麵注意在南方的海陸,一麵注意在北方的諸省。他們認定確實掌握渤海灣,是非常要緊的。對於渤海灣,一個遼東半島,一個山東半島,是要緊的形勝。中日戰爭之後,日本在南方已經占據了蠍尾的台灣,以為根據,可以控製南部中國和海洋一帶。還想要占領遼東半島,而被三國幹涉逼到不得不退步。其後德國卻拿了膠州,俄國租了旅大,這一個大蠍的兩鰲,被俄德兩個歐洲大陸的強國占了。日俄戰爭之後,奪了遼東,歐戰之後,又奪了青島,在形式上,似乎像完成了蠍形政策了。然而以後把持得住把持不住,如何把持,這些都是今天日本軍人所最苦心的。
第24節 今天的田中大將(2)
田中大將的政治興味是很濃的。他很有軍人策士的稱譽。他也和桂太郎一樣,看見今後要在政治上的活動,非有政治上的與黨不可。恰巧逢著政友會失卻統率的時候,便因緣際遇而被熱中政權的政客們推為總裁。但是一部分較有民主氣習的人,決不願如此。而政友會的勢力便因此永無結合之期。以二十餘年來維持第一黨地位的政友會,由此便化為第二黨與第三黨。政友本黨的領袖床次竹二郎說:“田中的人物如何?政策如何?姑置不問,其歷史和環境,決不能作憲法下麵的政治家,我寧可永遠作少數黨作在野黨,而不能與之聯合。”這個話的確是一大部分政友會議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