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維斯中尉用光學瞄準具瞄準敵機左內側的發動機。這架瞄準具與“斜射炮”,即安裝在座艙後麵的兩門可以上仰七十二度的二十毫米機炮是聯動的。也就是說,夜間戰鬥機可以在敵機下方直接去中敵機,而不受其尾部機槍的威脅。
德雷維斯接下射擊按鈕,他瞄得很準,敵機的機翼立即冒起了小火苗。如果直接瞄準敵機的機身,很可能引爆轟炸機攜帶的炸彈,這樣,夜間戰鬥機將和敵機同歸於盡。
敵機機翼的火苗忽地一下躥得老高,夜間戰鬥機立即向左轉彎迅速脫離這危險的空域。那架蘭開斯特式飛機掙紮了五分多鍾,帶著滿身烈火飛了一陣後,機身刷地一斜栽了下去。從地麵上發生的巨大爆炸來看,彈艙一定裝的很滿。
德雷維斯、漢德克和佩茨三人繼續爬高向東飛去。在那個方向上,天空中有好幾個“小火球”在浮動。通過這個線索可以找到英國轟炸機。
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夜至三十一日淩晨,英國轟炸機司令部在德國上空遭到的損失最慘。相反,德國夜戰部隊取得的戰果最大。良好的天氣條件、戰鬥機預先集結以及插進敵機編隊戰術,的確是這次取得勝利的主要因素。不過,這次使用的戰術跟一九四三年夏天使用的戰術一樣,但為什麽在六個月後竟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呢?這要歸功於兩件新式武器:“利希滕施泰因sn2”型雷達和“斜射炮”。
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英軍在對漢堡的大轟炸中首次使用了被稱為“反射體”或“騙子”的銀箔雲。德軍除了引導戰鬥機和地麵高炮的雷達受到幹擾外,夜間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也受到了幹擾。這兩種雷達使用的波長都是五十三厘米,再加上老式的“利希滕施泰因b/c”型雷達的天線張角很小,隻有二十四度,戰鬥機用它隻能探測正前方很狹窄的一塊空域。一旦敵機擺脫了雷達就很難再找到它。因此,針對以上缺點,在改進“利希滕施泰因”型雷達時,考慮到原來的波長曾受過全麵幹擾,要求“sn2”型新式雷達成為整個夜戰部隊的“救星”。這種新型雷達兼有兩個優點:天線張角一下子可擴大到一百二十度,波長增加到三點三零米。這樣一來,就不容易被英軍幹擾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sn2”型雷達被確定優先生產。十月初,裝有新式雷達的夜間戰鬥機便開始裝備部隊。又過了三個月,多一半航空團的飛機都裝上了這種雷達。這種從飛機頭部伸出的“鹿角”天線比原有的天線大得多。但是,為了使飛機不致“失明”也隻好這樣。
“sn2”型雷達探測距離比老式雷達遠,並能少許超過飛機的飛行高度。比如飛機的飛行高度是五千五百米,它可以探測到六千米高度。隻要地麵指揮員把夜間戰鬥機引向敵轟炸機編隊,它就可以自行搜索敵機。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確信自己完全取得了德國上空的夜間製空權。可是,到十二月,他卻為蒙受巨大的損失而哀嘆了。損失的曲線在翌年一、二月份繼續上升,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到達了頂點。
德軍取得這一戰果應歸功於跟蹤夜戰這個新戰術。而這一戰術隻是在應用上“利希滕施泰因sn2”型雷達後方顯出了威力。與此同時,“斜射炮”也作出很大貢獻。這種武器是參戰部隊發明的。現在,人們把赫爾穆特·倫特和海因茨·沃爾夫岡·施瑙費爾以及被譽為兩大夜戰明星的利佩·韋爾森費爾德和賽恩·維特根施泰因這幾位著名的夜戰飛行員當成了它的創始人。其實,“斜射炮”是負責軍械維護工作的保羅·馬勒準尉設計出來的。
當馬勒在塔爾維茨武器試驗場散步時,看到了do 17式轟炸機上裝著的“斜射炮”。這是這種飛機防禦敵戰鬥機的自衛武器。以後,他一直琢磨這件事。他想,要是在me 110式飛機上也裝上可以向斜上方射擊的機關炮,不就可以利用英國四發轟炸機防禦火力的死角,從下方打它麽。
現在使用的戰術雖然也大都是從下方進行攻擊,可是使用的都是固定在飛機頭部的火器,攻擊時飛機必須爬升。這樣,不得不進入敵機尾部四管機槍的火力網。如果用“斜射炮”從下麵攻擊,不僅可以避免這個弊病,還可以增大敵機的被彈麵,況且,敵機腹部沒有裝甲,那笨重的發動機和兼作油箱的寬大機翼隻要命中幾發炮彈就會起火燃燒。
馬勒立即用手頭現有的器材著手改裝。他把兩挺mgff式二十毫米機炮固定在一塊結實的木板上,把光學瞄準具裝在座艙上麵。馬勒所在的第五夜戰航空團第二大隊(駐帕爾希姆)的飛行員們剛見到改裝好的“斜射炮”時,對它的作用半信半疑。不久,它就在遊獵戰中初露了鋒芒。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七日夜,佩內明德遭到轟炸時,這個航空團第五中隊的赫爾克爾中士首次用“斜射炮”打下兩架敵人的轟炸機。接著第六中隊的佩特·埃哈德少尉在三十分鍾內一舉擊落四架。大隊長曼弗雷德·莫伊雷爾上尉在十月二日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到現在為止,我們第五夜戰航空團第二大隊用試驗性裝備“斜射炮”擊落了十八架敵機,而自已未被一彈……”
德雷維斯接下射擊按鈕,他瞄得很準,敵機的機翼立即冒起了小火苗。如果直接瞄準敵機的機身,很可能引爆轟炸機攜帶的炸彈,這樣,夜間戰鬥機將和敵機同歸於盡。
敵機機翼的火苗忽地一下躥得老高,夜間戰鬥機立即向左轉彎迅速脫離這危險的空域。那架蘭開斯特式飛機掙紮了五分多鍾,帶著滿身烈火飛了一陣後,機身刷地一斜栽了下去。從地麵上發生的巨大爆炸來看,彈艙一定裝的很滿。
德雷維斯、漢德克和佩茨三人繼續爬高向東飛去。在那個方向上,天空中有好幾個“小火球”在浮動。通過這個線索可以找到英國轟炸機。
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夜至三十一日淩晨,英國轟炸機司令部在德國上空遭到的損失最慘。相反,德國夜戰部隊取得的戰果最大。良好的天氣條件、戰鬥機預先集結以及插進敵機編隊戰術,的確是這次取得勝利的主要因素。不過,這次使用的戰術跟一九四三年夏天使用的戰術一樣,但為什麽在六個月後竟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呢?這要歸功於兩件新式武器:“利希滕施泰因sn2”型雷達和“斜射炮”。
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英軍在對漢堡的大轟炸中首次使用了被稱為“反射體”或“騙子”的銀箔雲。德軍除了引導戰鬥機和地麵高炮的雷達受到幹擾外,夜間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也受到了幹擾。這兩種雷達使用的波長都是五十三厘米,再加上老式的“利希滕施泰因b/c”型雷達的天線張角很小,隻有二十四度,戰鬥機用它隻能探測正前方很狹窄的一塊空域。一旦敵機擺脫了雷達就很難再找到它。因此,針對以上缺點,在改進“利希滕施泰因”型雷達時,考慮到原來的波長曾受過全麵幹擾,要求“sn2”型新式雷達成為整個夜戰部隊的“救星”。這種新型雷達兼有兩個優點:天線張角一下子可擴大到一百二十度,波長增加到三點三零米。這樣一來,就不容易被英軍幹擾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sn2”型雷達被確定優先生產。十月初,裝有新式雷達的夜間戰鬥機便開始裝備部隊。又過了三個月,多一半航空團的飛機都裝上了這種雷達。這種從飛機頭部伸出的“鹿角”天線比原有的天線大得多。但是,為了使飛機不致“失明”也隻好這樣。
“sn2”型雷達探測距離比老式雷達遠,並能少許超過飛機的飛行高度。比如飛機的飛行高度是五千五百米,它可以探測到六千米高度。隻要地麵指揮員把夜間戰鬥機引向敵轟炸機編隊,它就可以自行搜索敵機。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確信自己完全取得了德國上空的夜間製空權。可是,到十二月,他卻為蒙受巨大的損失而哀嘆了。損失的曲線在翌年一、二月份繼續上升,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到達了頂點。
德軍取得這一戰果應歸功於跟蹤夜戰這個新戰術。而這一戰術隻是在應用上“利希滕施泰因sn2”型雷達後方顯出了威力。與此同時,“斜射炮”也作出很大貢獻。這種武器是參戰部隊發明的。現在,人們把赫爾穆特·倫特和海因茨·沃爾夫岡·施瑙費爾以及被譽為兩大夜戰明星的利佩·韋爾森費爾德和賽恩·維特根施泰因這幾位著名的夜戰飛行員當成了它的創始人。其實,“斜射炮”是負責軍械維護工作的保羅·馬勒準尉設計出來的。
當馬勒在塔爾維茨武器試驗場散步時,看到了do 17式轟炸機上裝著的“斜射炮”。這是這種飛機防禦敵戰鬥機的自衛武器。以後,他一直琢磨這件事。他想,要是在me 110式飛機上也裝上可以向斜上方射擊的機關炮,不就可以利用英國四發轟炸機防禦火力的死角,從下方打它麽。
現在使用的戰術雖然也大都是從下方進行攻擊,可是使用的都是固定在飛機頭部的火器,攻擊時飛機必須爬升。這樣,不得不進入敵機尾部四管機槍的火力網。如果用“斜射炮”從下麵攻擊,不僅可以避免這個弊病,還可以增大敵機的被彈麵,況且,敵機腹部沒有裝甲,那笨重的發動機和兼作油箱的寬大機翼隻要命中幾發炮彈就會起火燃燒。
馬勒立即用手頭現有的器材著手改裝。他把兩挺mgff式二十毫米機炮固定在一塊結實的木板上,把光學瞄準具裝在座艙上麵。馬勒所在的第五夜戰航空團第二大隊(駐帕爾希姆)的飛行員們剛見到改裝好的“斜射炮”時,對它的作用半信半疑。不久,它就在遊獵戰中初露了鋒芒。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七日夜,佩內明德遭到轟炸時,這個航空團第五中隊的赫爾克爾中士首次用“斜射炮”打下兩架敵人的轟炸機。接著第六中隊的佩特·埃哈德少尉在三十分鍾內一舉擊落四架。大隊長曼弗雷德·莫伊雷爾上尉在十月二日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到現在為止,我們第五夜戰航空團第二大隊用試驗性裝備“斜射炮”擊落了十八架敵機,而自已未被一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