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蘇聯正式發表的材料說:“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我國新式飛機的生產增加了四倍。在同年上半年,生產的‘拉格-3’型戰鬥機隻有三百二十二架,而下半年一下躍升到二千一百四十一架,猛增了六倍多。同樣,‘雅克-1’型戰鬥機由三百三十五架增長到一千零一十九架。‘伊爾-2’型強擊機由二百四十九架猛增到一千二百九十三架。同年下半年共生產轟炸機一千八百六十七架,相當於戰前的三倍。”
“一九四一年,交付紅軍的各型飛機共達一萬五千七百三十五架……”。
僅僅幾個月,飛機的生產就增長了這麽多!德國的轟炸機幾乎沒有使蘇聯的生產受到影響,充其量就象被蚊子叮了一口似的。
德國空軍的致命錯誤是,沒有生產韋威爾將軍一九三五年提出研製的那種四發遠程轟炸機——“烏拉爾轟炸機”。至少在開始這場地域廣闊的戰爭時,應把手中現有的轟炸航空團集中編成一個“戰略航空隊”,統一指揮使用。如果能這樣做,就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就能把兵力集中投入到戰爭的焦點和敵人的結合部。在德機的最大航程所能及的地方,隻要那裏有一個坦克工廠或飛機工廠也不應放過。
因為轟炸機本來就是一種應該集中使用的兵器。
盡管誰都知道分散使用轟炸機沒有什麽效果,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往往違背這一原則。把轟炸航空團這裏放一個,那裏派一個,一忽兒配屬給航空軍一個團,一忽兒又配屬給陸軍的集團軍一個團,總之,濫用它們去執行過多的任務。支援地麵部隊,這本來不是它們的任務,是俯衝轟炸機和強擊機的任務,卻經常硬要它們去完成。
高爾基坦克工廠一天生產的t-34坦克,轟炸機在戰場上奮戰一個星期也打不完,而且自己還會受到損失。這種打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因為轟炸機沒有完成它本身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夜,莫斯科防空司令m·s·格羅馬丁少將向首都第一次發出防空警報。德國轟炸機是從明斯克、奧爾沙、維帖布斯克、沙塔洛夫卡地區的前方基地起飛前來空襲的。在這些機場上可以聽得見附近斯摩棱斯克包圍戰的炮聲。從這兒到莫斯科還需要飛行四百五十至六百公裏。
在七月八日舉行的戰況匯報會議上,希特勒曾表示過自己的“堅強決心”,這就是“用空軍來摧毀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時過一周,未能如願,於是,他叫來了戈林:
“怎麽,難道空軍沒有敢飛往莫斯科的航空團嗎?”
這樣,空襲蘇聯首都就成為一個關係到德國威信的問題,也成為一項德國空軍不容推託的義務。盡管還有許多其他更為重要的任務需要去完成。
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首都,也不隻是蘇聯政府和蘇共中央的所在地,而且,還是蘇聯的心髒,軍事和經濟的中心。尤其重要的是,它是全國交通的樞紐,是向各條戰線進行各種運輸的支撐點。因而,希特勒把它作為首要攻擊目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七月二十一日夜,空襲莫斯科時,德國空軍好不容易才搜羅到幾支轟炸機部隊,共一百二十七架飛機。它們是第三、第五十四轟炸航空團的ju 88和第五十三、五十五轟炸航空團的he 111式飛機。此外,還有從西線調來的第二十八轟炸航空團的兩個大隊。
東部戰線的各航空軍堅決反對抽調自己的部隊,誰都強調自己的戰線最為重要。陸軍司令官們也完全支持他們的意見。
這支拚湊起來的轟炸機部隊在飛到離莫斯科還有三十公裏的地方時,發現在它們經過的航線上亮起了探照燈。雖然各大隊幾乎通行無阻地到達了克裏姆林宮的上空,但是轉瞬之間,莫斯科卻變成了一座突然迸發的火山。原來,有幾十個輕重高炮團在守衛著莫斯科的領空。
三百多部探照燈照得德國飛行員頭暈目眩,無法找到目標。莫斯科是一座防空要塞,就象英國本土空戰時期的倫敦一樣。
那一夜,德方投下普通炸彈一百零四噸,燃燒彈四萬六千顆,但沒有取得戰果。盡管到達莫斯科上空的第五十五轟炸航空團第二大隊自信有數百顆燃燒彈命中了目標,然而,克裏姆林宮並沒有起火。第二天,據原駐莫斯科德國空軍武官報告說,克裏姆林宮的屋頂是用十七世紀的厚瓦鋪蓋的,極其堅固,輕型燃燒彈是穿不透的。
第二天夜間,空襲莫斯科的飛機隻有一百一十五架。第三天隻有一百架。
此後,投入空襲的飛機急劇減少,五十架,三十架、十五架。在一九四一年這一年中,對莫斯科進行夜間空襲共七十六次,其中五十九次隻有三架到十架轟炸機。
就這樣,這場對敵人心髒的空襲在已經開始但還談不上真正開始的時候就無聲無息了。事實上,在戰場上作為空中炮兵的空軍是否一直沒有戰果呢?一九四一年九月中旬結束的基輔東部包圍戰使敵人遭到重大損失。希特勒在這次包圍戰的鼓舞下,曾經這樣預言:冬季塗裝的 ju 87d
“敵人已經失敗,他們被打得再也不能站起來了。”
但是,約瑟夫·史達林反駁說:“同誌們,我們的力量是無限的,驕橫的敵人不久就會認識到這一點。”
蘇聯正式發表的材料說:“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我國新式飛機的生產增加了四倍。在同年上半年,生產的‘拉格-3’型戰鬥機隻有三百二十二架,而下半年一下躍升到二千一百四十一架,猛增了六倍多。同樣,‘雅克-1’型戰鬥機由三百三十五架增長到一千零一十九架。‘伊爾-2’型強擊機由二百四十九架猛增到一千二百九十三架。同年下半年共生產轟炸機一千八百六十七架,相當於戰前的三倍。”
“一九四一年,交付紅軍的各型飛機共達一萬五千七百三十五架……”。
僅僅幾個月,飛機的生產就增長了這麽多!德國的轟炸機幾乎沒有使蘇聯的生產受到影響,充其量就象被蚊子叮了一口似的。
德國空軍的致命錯誤是,沒有生產韋威爾將軍一九三五年提出研製的那種四發遠程轟炸機——“烏拉爾轟炸機”。至少在開始這場地域廣闊的戰爭時,應把手中現有的轟炸航空團集中編成一個“戰略航空隊”,統一指揮使用。如果能這樣做,就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就能把兵力集中投入到戰爭的焦點和敵人的結合部。在德機的最大航程所能及的地方,隻要那裏有一個坦克工廠或飛機工廠也不應放過。
因為轟炸機本來就是一種應該集中使用的兵器。
盡管誰都知道分散使用轟炸機沒有什麽效果,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往往違背這一原則。把轟炸航空團這裏放一個,那裏派一個,一忽兒配屬給航空軍一個團,一忽兒又配屬給陸軍的集團軍一個團,總之,濫用它們去執行過多的任務。支援地麵部隊,這本來不是它們的任務,是俯衝轟炸機和強擊機的任務,卻經常硬要它們去完成。
高爾基坦克工廠一天生產的t-34坦克,轟炸機在戰場上奮戰一個星期也打不完,而且自己還會受到損失。這種打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因為轟炸機沒有完成它本身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夜,莫斯科防空司令m·s·格羅馬丁少將向首都第一次發出防空警報。德國轟炸機是從明斯克、奧爾沙、維帖布斯克、沙塔洛夫卡地區的前方基地起飛前來空襲的。在這些機場上可以聽得見附近斯摩棱斯克包圍戰的炮聲。從這兒到莫斯科還需要飛行四百五十至六百公裏。
在七月八日舉行的戰況匯報會議上,希特勒曾表示過自己的“堅強決心”,這就是“用空軍來摧毀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時過一周,未能如願,於是,他叫來了戈林:
“怎麽,難道空軍沒有敢飛往莫斯科的航空團嗎?”
這樣,空襲蘇聯首都就成為一個關係到德國威信的問題,也成為一項德國空軍不容推託的義務。盡管還有許多其他更為重要的任務需要去完成。
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首都,也不隻是蘇聯政府和蘇共中央的所在地,而且,還是蘇聯的心髒,軍事和經濟的中心。尤其重要的是,它是全國交通的樞紐,是向各條戰線進行各種運輸的支撐點。因而,希特勒把它作為首要攻擊目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七月二十一日夜,空襲莫斯科時,德國空軍好不容易才搜羅到幾支轟炸機部隊,共一百二十七架飛機。它們是第三、第五十四轟炸航空團的ju 88和第五十三、五十五轟炸航空團的he 111式飛機。此外,還有從西線調來的第二十八轟炸航空團的兩個大隊。
東部戰線的各航空軍堅決反對抽調自己的部隊,誰都強調自己的戰線最為重要。陸軍司令官們也完全支持他們的意見。
這支拚湊起來的轟炸機部隊在飛到離莫斯科還有三十公裏的地方時,發現在它們經過的航線上亮起了探照燈。雖然各大隊幾乎通行無阻地到達了克裏姆林宮的上空,但是轉瞬之間,莫斯科卻變成了一座突然迸發的火山。原來,有幾十個輕重高炮團在守衛著莫斯科的領空。
三百多部探照燈照得德國飛行員頭暈目眩,無法找到目標。莫斯科是一座防空要塞,就象英國本土空戰時期的倫敦一樣。
那一夜,德方投下普通炸彈一百零四噸,燃燒彈四萬六千顆,但沒有取得戰果。盡管到達莫斯科上空的第五十五轟炸航空團第二大隊自信有數百顆燃燒彈命中了目標,然而,克裏姆林宮並沒有起火。第二天,據原駐莫斯科德國空軍武官報告說,克裏姆林宮的屋頂是用十七世紀的厚瓦鋪蓋的,極其堅固,輕型燃燒彈是穿不透的。
第二天夜間,空襲莫斯科的飛機隻有一百一十五架。第三天隻有一百架。
此後,投入空襲的飛機急劇減少,五十架,三十架、十五架。在一九四一年這一年中,對莫斯科進行夜間空襲共七十六次,其中五十九次隻有三架到十架轟炸機。
就這樣,這場對敵人心髒的空襲在已經開始但還談不上真正開始的時候就無聲無息了。事實上,在戰場上作為空中炮兵的空軍是否一直沒有戰果呢?一九四一年九月中旬結束的基輔東部包圍戰使敵人遭到重大損失。希特勒在這次包圍戰的鼓舞下,曾經這樣預言:冬季塗裝的 ju 87d
“敵人已經失敗,他們被打得再也不能站起來了。”
但是,約瑟夫·史達林反駁說:“同誌們,我們的力量是無限的,驕橫的敵人不久就會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