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地麵引導軍官雖然在雷達螢光屏上發現兩個光點(戰鬥機和轟炸機)已經碰到一起,但戰鬥機飛行員卻仍未發現敵機。有時是高度數據不準,敵我之間的間隔過大;有時明明在戰鬥機前麵發現一個黑影,敵機就在眼前,但飛行員往往還是撲空。待地麵引導軍官重新引導時,敵轟炸機大都已穿過雷達探測區域。“維爾茨堡”型雷達丟失目標,戰鬥機隻好一無所獲地返航。因為它無法接受相鄰的其他雷達的引導。
如果夜間戰鬥機上裝有雷達,能夠準確地探測出離那個“黑點”(敵機)有幾百米或幾千米的話,恐怕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一九四一年八月八日夜,盧德維希·貝克爾少尉和他的通信員約瑟夫·施陶普上上從荷屬弗利斯蘭的呂代登機場出擊。在他那架me 110式飛機的機頭上,伸出了一些奇怪的“精緻的金屬棒”,這是德國最早的機載雷達的二極天線。人們管這種雷達叫做“利希滕施泰因bc”。最先安裝機載雷達的是 bf 110f-4 型,安裝 fug202 利希滕施泰因bc 型雷達
盧德維希·貝克爾也是最初在夜空中什麽也看不見的人之一,由於他年輕又有抱負,所以並不灰心。他畢業於工科大學,很早就認識到要想使戰果進一步擴大,隻有進行有雷達導航的夜戰。一九四零年秋,是他第一個按地麵引導軍官赫爾曼·迪爾中尉(使用“夫累雅”型雷達)指示的航向發現了敵轟炸機,並在一九四零年十月十六日創造了夜戰首次擊落敵機的記錄。這一回也是他頭一個試驗夜間戰鬥機機載雷達。
“利希滕施泰因”的顯示裝置和現在的各種電視機上的顯象管完全一樣。它安裝在通信員座椅的前麵。當突然在那塊螢光屏上看到光點的時候,施陶普上士頓時緊張起來,他想這一定是轟炸機。
施陶普馬上報告說:“‘利希股施泰因’捕獲了‘信使’,距離二千米。”然後,他轉向貝克爾少尉。這時飛行員如同瞎子一樣,隻能按照通信員測定的方向和距離飛行。梅塞施米特式飛機按照地麵引導軍官雅馬克少尉的指示,看準敵機迅速撲了過去。科學技術的發展結束了空中飛行的浪漫性,它要求機上人員形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密的整體,互相協作。
看來英國轟炸機好象察覺到已被跟蹤,在這危險的空域中做起蛇行機動來。貝克爾這架夜間戰鬥機曾兩次丟失目標,因為“利希滕施泰因”的天線隻能向前方作二十五度以下的掃描。貝克爾憑藉自己的感覺轉了一個彎兒,又接近了敵機。
他緊緊咬住敵轟炸機,對準機身橫掃了一排炮彈,於是“黑點”消失了。一九四一年八月八日夜這次戰鬥的戰果表明,夜間戰鬥機已經不再是瞎子,它們有自己的眼睛了。
從德國當時的雷達技術水平來看,早在一年以前就應當達到這種程度。一九三九年,無線電訊公司研製的機載雷達裝置曾在ju 52式飛機上進行過試驗,並把它送到了空軍技術局。然而,卻遭到了輕率的拒絕。但是,技術人員們盡管沒有合同,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這隻魔術般的小盒子先作為高度表組裝起來,因為當時不需要“這種東西”。到了一九四零年春天,當技術局需要夜間戰鬥機機載雷達的時候,這個研製計劃才重見天日。這時,隻要把造出來的“高度表”倒過來裝在飛機上,即將電波改為直接向前方發射,問題就解決了。事情很簡單,但關鍵是天線問題。安裝 fug202 雷達的 bf 110g-4 夜間戰鬥機
研製負責人穆特說;“由於空氣阻力增大以及隨之產生的速度降低,開始時並未打算在駕駛艙前部安裝大型天線。”同時,空軍也拒絕這一方案。
在飛機的尾部安裝天線的試驗進行了幾個月,但不理想,電波通過座艙後變得很微弱。
“幫幫忙吧!”德國的雷達之父,高頻科學家威廉·龍格博士跟維利·梅塞施米特教授說,“對於夜間戰鬥機來說,眼睛和炮是兩位一體。如果看不見目標,那隻好回家了事。總之一句話,我們得給眼睛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
但是,衝破這一阻力需要等到夜間戰鬥機部隊要求安裝機載雷達的呼聲高漲起來才行。最後,卡姆胡貝爾行使了希特勒授予他的全權,以最高命令要求盡快搞成機載雷達。當然,最後天線還是安裝在飛機頭部。就這樣,白白浪費了一年時間。夜戰部隊在夜空中真正能夠“看見”目標,那已是一九四零年深秋以後的事了。
夜間戰鬥機安裝上“利希滕施泰因”以後,擊落敵機的架數飛躍上升。長期以來一直領先的是文洛基地的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一大隊大隊長維爾納·施特賴布上尉。在呂伐登,赫爾穆特·倫特中尉也相當活躍。幾個月前,他曾因為什麽也看不見而自暴自棄地申請過調動呢。他的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一中隊的保羅·吉爾德納準尉擊落了十二架敵機。吉爾德納是夜戰部隊下級軍官中頭一個獲得騎士十字勳章的人。
在這裏,我們應該向讀者介紹一位後起之秀,他就是埃格蒙特·普林茨·察·利佩·魏森費爾德中尉。他在貝爾根安澤組織了一個夜間戰鬥機指揮所。到一九四一年秋,他和同機的費勒雷爾少尉、拉斯帕爾準尉、勒爾中士一起,共擊落敵機二十五架。有一次,這位察·利佩中尉在駕駛me110式飛機進行一次大膽的攻擊訓練時,飛機的一個機翼折斷。他和通信員萊奈特中士一起掉在離海岸不遠的海裏。很幸運,他們獲救脫險。後來,卡姆胡貝爾將軍在拍給他的一封電報裏曾詼諧地說:“是誰允許你去洗海水澡的?”
如果夜間戰鬥機上裝有雷達,能夠準確地探測出離那個“黑點”(敵機)有幾百米或幾千米的話,恐怕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一九四一年八月八日夜,盧德維希·貝克爾少尉和他的通信員約瑟夫·施陶普上上從荷屬弗利斯蘭的呂代登機場出擊。在他那架me 110式飛機的機頭上,伸出了一些奇怪的“精緻的金屬棒”,這是德國最早的機載雷達的二極天線。人們管這種雷達叫做“利希滕施泰因bc”。最先安裝機載雷達的是 bf 110f-4 型,安裝 fug202 利希滕施泰因bc 型雷達
盧德維希·貝克爾也是最初在夜空中什麽也看不見的人之一,由於他年輕又有抱負,所以並不灰心。他畢業於工科大學,很早就認識到要想使戰果進一步擴大,隻有進行有雷達導航的夜戰。一九四零年秋,是他第一個按地麵引導軍官赫爾曼·迪爾中尉(使用“夫累雅”型雷達)指示的航向發現了敵轟炸機,並在一九四零年十月十六日創造了夜戰首次擊落敵機的記錄。這一回也是他頭一個試驗夜間戰鬥機機載雷達。
“利希滕施泰因”的顯示裝置和現在的各種電視機上的顯象管完全一樣。它安裝在通信員座椅的前麵。當突然在那塊螢光屏上看到光點的時候,施陶普上士頓時緊張起來,他想這一定是轟炸機。
施陶普馬上報告說:“‘利希股施泰因’捕獲了‘信使’,距離二千米。”然後,他轉向貝克爾少尉。這時飛行員如同瞎子一樣,隻能按照通信員測定的方向和距離飛行。梅塞施米特式飛機按照地麵引導軍官雅馬克少尉的指示,看準敵機迅速撲了過去。科學技術的發展結束了空中飛行的浪漫性,它要求機上人員形成一個比以往更加緊密的整體,互相協作。
看來英國轟炸機好象察覺到已被跟蹤,在這危險的空域中做起蛇行機動來。貝克爾這架夜間戰鬥機曾兩次丟失目標,因為“利希滕施泰因”的天線隻能向前方作二十五度以下的掃描。貝克爾憑藉自己的感覺轉了一個彎兒,又接近了敵機。
他緊緊咬住敵轟炸機,對準機身橫掃了一排炮彈,於是“黑點”消失了。一九四一年八月八日夜這次戰鬥的戰果表明,夜間戰鬥機已經不再是瞎子,它們有自己的眼睛了。
從德國當時的雷達技術水平來看,早在一年以前就應當達到這種程度。一九三九年,無線電訊公司研製的機載雷達裝置曾在ju 52式飛機上進行過試驗,並把它送到了空軍技術局。然而,卻遭到了輕率的拒絕。但是,技術人員們盡管沒有合同,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這隻魔術般的小盒子先作為高度表組裝起來,因為當時不需要“這種東西”。到了一九四零年春天,當技術局需要夜間戰鬥機機載雷達的時候,這個研製計劃才重見天日。這時,隻要把造出來的“高度表”倒過來裝在飛機上,即將電波改為直接向前方發射,問題就解決了。事情很簡單,但關鍵是天線問題。安裝 fug202 雷達的 bf 110g-4 夜間戰鬥機
研製負責人穆特說;“由於空氣阻力增大以及隨之產生的速度降低,開始時並未打算在駕駛艙前部安裝大型天線。”同時,空軍也拒絕這一方案。
在飛機的尾部安裝天線的試驗進行了幾個月,但不理想,電波通過座艙後變得很微弱。
“幫幫忙吧!”德國的雷達之父,高頻科學家威廉·龍格博士跟維利·梅塞施米特教授說,“對於夜間戰鬥機來說,眼睛和炮是兩位一體。如果看不見目標,那隻好回家了事。總之一句話,我們得給眼睛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
但是,衝破這一阻力需要等到夜間戰鬥機部隊要求安裝機載雷達的呼聲高漲起來才行。最後,卡姆胡貝爾行使了希特勒授予他的全權,以最高命令要求盡快搞成機載雷達。當然,最後天線還是安裝在飛機頭部。就這樣,白白浪費了一年時間。夜戰部隊在夜空中真正能夠“看見”目標,那已是一九四零年深秋以後的事了。
夜間戰鬥機安裝上“利希滕施泰因”以後,擊落敵機的架數飛躍上升。長期以來一直領先的是文洛基地的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一大隊大隊長維爾納·施特賴布上尉。在呂伐登,赫爾穆特·倫特中尉也相當活躍。幾個月前,他曾因為什麽也看不見而自暴自棄地申請過調動呢。他的第一夜戰航空團第一中隊的保羅·吉爾德納準尉擊落了十二架敵機。吉爾德納是夜戰部隊下級軍官中頭一個獲得騎士十字勳章的人。
在這裏,我們應該向讀者介紹一位後起之秀,他就是埃格蒙特·普林茨·察·利佩·魏森費爾德中尉。他在貝爾根安澤組織了一個夜間戰鬥機指揮所。到一九四一年秋,他和同機的費勒雷爾少尉、拉斯帕爾準尉、勒爾中士一起,共擊落敵機二十五架。有一次,這位察·利佩中尉在駕駛me110式飛機進行一次大膽的攻擊訓練時,飛機的一個機翼折斷。他和通信員萊奈特中士一起掉在離海岸不遠的海裏。很幸運,他們獲救脫險。後來,卡姆胡貝爾將軍在拍給他的一封電報裏曾詼諧地說:“是誰允許你去洗海水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