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壬午宰執百官赴畏壇奏告欽宗諡號。
徐嘉張掄朝辭。
知濠州劉光時以擅移治降兩宮。
臣僚上言積壓濠州劉光時昨自五月二十日北界有被逐將欲渡淮者光時聞之倉皇失措不為守禦於二十七日遂驅闔城入橫山澗謂之移治止留軍兵防把本州光時亦便出城自為得策是時淮上諸郡傳聞人情恐懼動搖不安其北界人尋便歸元未嚐渡淮光時妄作如此。若不加罪,豈不虧弱國體乎!。又聞鄰近有數十尋人入濠州界光時不詳審以為賊徒不稟朝廷擅行殺戮反奏功希賞是是欺朝廷也。臣愚欲望將光時降兩官具令在職以責後效如更不。
悛當重作行遣。
劉澤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
遺史曰:泰興縣令尤袤以揚楚頻易帥守作詩以諷之曰:維揚五易帥山陽四易守我來七八月月月常奔走帑藏憂翦熬官民困馳驟世態競趨新人情益異舊如其數移易是使政紛揉彼席不得溫設施亦何有淮南重堖┦室空八九況復甘將迎不忍更回首嚐聞古為治必假歲月久安得如弈棋易置翻覆手。
十三日甲申淵聖皇帝諡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十六日丁亥湖北京西路製置使成閔至鄂州。
遺史曰:成閔以馬軍司諸軍發臨安在道除湖北京西路製置使是時邊事未動鄂州軍中罔測其情或勸都統田師中善為備者,於是人情市井驚惶至有妄言來取師中者或請師中以素隊迎接之為便師中從之迎見閔於路交從情乃安閔屯於古將壇之左閔受鄂州左軍統製郝黃金三百兩以知襄陽府為京西安撫自此人皆知閔為不足與成事矣。。
十九日庚寅責受周麟之秘書少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是時完顏亮因遣指求大臣欲麵諭兩淮事意周麟之見任宰執被命充稱賀使往而麟之自度此去或問對之閑難以答應況金人已露背約勢不可已徒祗取辱耳故辭不行而言者攻之 故罷同知樞密院事再有是命。
二十一日壬辰徐嘉讚美盱眙軍金人遣韓汝嘉(舊校雲:按汝嘉字公度宛平人)渡淮止之嘉先前秘召還。
時盱眙軍中辰時承州安撫蒲察屠穆(今蒲察久安也。。蒲察屠穆改作富察國們)傳語盱眙軍北界遣中靖大夫翰林學士韓汝嘉帶金牌到來欲與本朝國信使副宣諭公文當日巳時使副徐嘉張掄遣通事指使並親事官同本軍虞候李保六人過淮前去傅與韓侍講乞令傳語所宣諭語言欲乞約中流相見繼而韓汝嘉已上船過淮到本軍岸下徐嘉欲就淮河岸口亭子相見韓汝嘉已到遂就燕館使副不會望闕拜止是跪受宣諭雲:向來北邊有蒙古韃靼等從東魍跏犯邊境自朕即位久已甯息近準邊將屢申此輩。又復作過比之以前保聚尤甚眾至數十萬或仍與西夏通。
好鎮戍突厥奚契丹人失利。若不即行誅滅恐致滋蔓重念祖宗山陵盡在中都西北密邇彼界是以朕心不安以承平歲久全無得力宿將可委專征須朕親往以平寇亂故雖宮室始建方此巡幸而勢不容留已擬於十月十一月閑親臨北邊用行討伐然一二年閑卻當還此今有司奏聞有使稱賀本欲差人遠邪如期入見緣近以國信使副高景山王全等傳旨一二近上官位有所宣諭今卿穡是來即非所召卿等到闕而歸徐遣所召官等定見遲留有妨北討之期故今卿便回即令指定官位人等前來亦可以就稱賀仍須九月初定到闕實慮未詳上件事意或致疑訝故茲宣示想宜知悉是時徐嘉藉資政殿大學士張掄借節度使未至盱眙而韓汝嘉已先在泗州伏匿不使人知覺以待我國信之來既至聞報泗州方知而韓汝嘉即便過淮傳此宣諭雲:
遺史曰:徐嘉張掄為泛使去盱眙軍館中以待金人接伴使副到泗州即渡淮金人忽遣諫議大夫韓汝嘉走馬八匹徑度淮直入館中嘉掄大驚皆朝服以待汝嘉走馬三節人皆出包門外闔其扉知盱眙軍周淙在館外穴壁以窺汝嘉令嘉掄與三節人皆列庭下大呼曰:有敕遂宣言其大意謂皇帝以蒙古作過親提大兵五百萬恭行天討某宋國奉使未得渡淮候九月皇帝巡幸淮甸日引見言畢上庭分賓主坐嘉戰忄栗無詞掄乃稍進步而問曰:蒙古小邦何煩皇帝親行汝嘉不能對掄曰:諫議遠來口言有敕本朝書於紙容掄聞奏汝嘉即索紙書畢而去嘉掄送衤頡段香茶皆不受以汝嘉所書聞奏知必用兵即召嘉掄等回未幾金人復報已差接伴使副請奉使渡淮朝廷不從而命沿江沿河嚴飭邊備。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二十九校勘記。
批答不允詔(不允二字一作允) 宰報服孝服(脫下服字)其。又何尤(一作於時何尤) 刺配千裏外牢城(城誤作賊) ,豈不漏泄禁中事耶(耶誤作矣。)
以擅移治降兩官(官誤作宮) 。且令在職以責後效(。且誤作具)。
●卷二百三十
炎興下帙一百三十。
起紹興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壬辰,盡八月十三日癸醜。
元探士乙科元符黨人朝奉郎崔陟孫淮夫梁叟上兩府蜃印
淮夫等本貫應天府昨緣郊地這後歸省鄉墳尋復隔絕自念家世仕宦久被國恩不忍自棄於左衽(改作北境)閑關來歸本朝竊有管窺所見輒敢冒聞,庶幾一得之慮少裨朝廷採擇之萬一淮夫等伏睹金人有可攻之勢三有不可不攻之勢三就其可攻之中。又有二策何謂可攻之勢一曰:上天悔禍二曰:民心歸往三曰:戰具有備所謂上天悔禍者金人自頃以來所不可與敵者正以一時用事將兵之臣智勇有以過人故也。自酋(改作亮)篡位前此功臣誅鋤已盡向使此曹尚存本朝雖以百萬之兵苦戰數十年,豈能盡除之哉!及先所掠京師寶貨法物今綿送至京師此乃天意欲還中國也。所謂民心歸往者虜(改作金)主。若不大興土木牛羊用人則中國遺民亦。且安之矣。本朝雖欲恢復既已人心不搖亦何以求功所謂戰具。
徐嘉張掄朝辭。
知濠州劉光時以擅移治降兩宮。
臣僚上言積壓濠州劉光時昨自五月二十日北界有被逐將欲渡淮者光時聞之倉皇失措不為守禦於二十七日遂驅闔城入橫山澗謂之移治止留軍兵防把本州光時亦便出城自為得策是時淮上諸郡傳聞人情恐懼動搖不安其北界人尋便歸元未嚐渡淮光時妄作如此。若不加罪,豈不虧弱國體乎!。又聞鄰近有數十尋人入濠州界光時不詳審以為賊徒不稟朝廷擅行殺戮反奏功希賞是是欺朝廷也。臣愚欲望將光時降兩官具令在職以責後效如更不。
悛當重作行遣。
劉澤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
遺史曰:泰興縣令尤袤以揚楚頻易帥守作詩以諷之曰:維揚五易帥山陽四易守我來七八月月月常奔走帑藏憂翦熬官民困馳驟世態競趨新人情益異舊如其數移易是使政紛揉彼席不得溫設施亦何有淮南重堖┦室空八九況復甘將迎不忍更回首嚐聞古為治必假歲月久安得如弈棋易置翻覆手。
十三日甲申淵聖皇帝諡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十六日丁亥湖北京西路製置使成閔至鄂州。
遺史曰:成閔以馬軍司諸軍發臨安在道除湖北京西路製置使是時邊事未動鄂州軍中罔測其情或勸都統田師中善為備者,於是人情市井驚惶至有妄言來取師中者或請師中以素隊迎接之為便師中從之迎見閔於路交從情乃安閔屯於古將壇之左閔受鄂州左軍統製郝黃金三百兩以知襄陽府為京西安撫自此人皆知閔為不足與成事矣。。
十九日庚寅責受周麟之秘書少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是時完顏亮因遣指求大臣欲麵諭兩淮事意周麟之見任宰執被命充稱賀使往而麟之自度此去或問對之閑難以答應況金人已露背約勢不可已徒祗取辱耳故辭不行而言者攻之 故罷同知樞密院事再有是命。
二十一日壬辰徐嘉讚美盱眙軍金人遣韓汝嘉(舊校雲:按汝嘉字公度宛平人)渡淮止之嘉先前秘召還。
時盱眙軍中辰時承州安撫蒲察屠穆(今蒲察久安也。。蒲察屠穆改作富察國們)傳語盱眙軍北界遣中靖大夫翰林學士韓汝嘉帶金牌到來欲與本朝國信使副宣諭公文當日巳時使副徐嘉張掄遣通事指使並親事官同本軍虞候李保六人過淮前去傅與韓侍講乞令傳語所宣諭語言欲乞約中流相見繼而韓汝嘉已上船過淮到本軍岸下徐嘉欲就淮河岸口亭子相見韓汝嘉已到遂就燕館使副不會望闕拜止是跪受宣諭雲:向來北邊有蒙古韃靼等從東魍跏犯邊境自朕即位久已甯息近準邊將屢申此輩。又復作過比之以前保聚尤甚眾至數十萬或仍與西夏通。
好鎮戍突厥奚契丹人失利。若不即行誅滅恐致滋蔓重念祖宗山陵盡在中都西北密邇彼界是以朕心不安以承平歲久全無得力宿將可委專征須朕親往以平寇亂故雖宮室始建方此巡幸而勢不容留已擬於十月十一月閑親臨北邊用行討伐然一二年閑卻當還此今有司奏聞有使稱賀本欲差人遠邪如期入見緣近以國信使副高景山王全等傳旨一二近上官位有所宣諭今卿穡是來即非所召卿等到闕而歸徐遣所召官等定見遲留有妨北討之期故今卿便回即令指定官位人等前來亦可以就稱賀仍須九月初定到闕實慮未詳上件事意或致疑訝故茲宣示想宜知悉是時徐嘉藉資政殿大學士張掄借節度使未至盱眙而韓汝嘉已先在泗州伏匿不使人知覺以待我國信之來既至聞報泗州方知而韓汝嘉即便過淮傳此宣諭雲:
遺史曰:徐嘉張掄為泛使去盱眙軍館中以待金人接伴使副到泗州即渡淮金人忽遣諫議大夫韓汝嘉走馬八匹徑度淮直入館中嘉掄大驚皆朝服以待汝嘉走馬三節人皆出包門外闔其扉知盱眙軍周淙在館外穴壁以窺汝嘉令嘉掄與三節人皆列庭下大呼曰:有敕遂宣言其大意謂皇帝以蒙古作過親提大兵五百萬恭行天討某宋國奉使未得渡淮候九月皇帝巡幸淮甸日引見言畢上庭分賓主坐嘉戰忄栗無詞掄乃稍進步而問曰:蒙古小邦何煩皇帝親行汝嘉不能對掄曰:諫議遠來口言有敕本朝書於紙容掄聞奏汝嘉即索紙書畢而去嘉掄送衤頡段香茶皆不受以汝嘉所書聞奏知必用兵即召嘉掄等回未幾金人復報已差接伴使副請奉使渡淮朝廷不從而命沿江沿河嚴飭邊備。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二十九校勘記。
批答不允詔(不允二字一作允) 宰報服孝服(脫下服字)其。又何尤(一作於時何尤) 刺配千裏外牢城(城誤作賊) ,豈不漏泄禁中事耶(耶誤作矣。)
以擅移治降兩官(官誤作宮) 。且令在職以責後效(。且誤作具)。
●卷二百三十
炎興下帙一百三十。
起紹興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壬辰,盡八月十三日癸醜。
元探士乙科元符黨人朝奉郎崔陟孫淮夫梁叟上兩府蜃印
淮夫等本貫應天府昨緣郊地這後歸省鄉墳尋復隔絕自念家世仕宦久被國恩不忍自棄於左衽(改作北境)閑關來歸本朝竊有管窺所見輒敢冒聞,庶幾一得之慮少裨朝廷採擇之萬一淮夫等伏睹金人有可攻之勢三有不可不攻之勢三就其可攻之中。又有二策何謂可攻之勢一曰:上天悔禍二曰:民心歸往三曰:戰具有備所謂上天悔禍者金人自頃以來所不可與敵者正以一時用事將兵之臣智勇有以過人故也。自酋(改作亮)篡位前此功臣誅鋤已盡向使此曹尚存本朝雖以百萬之兵苦戰數十年,豈能盡除之哉!及先所掠京師寶貨法物今綿送至京師此乃天意欲還中國也。所謂民心歸往者虜(改作金)主。若不大興土木牛羊用人則中國遺民亦。且安之矣。本朝雖欲恢復既已人心不搖亦何以求功所謂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