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約……包括一個特別附件,承認巴勒斯坦在法律上的獨立,允許它參加聯盟理事會的工作。這一立場符合阿拉伯世界的公眾輿論,公眾的輿論認為聯盟如不包括巴勒斯坦在內,那將是不完整的。另一附件就非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參加聯盟各委員會工作的問題作了規定,並保證聯盟將“採取一切可能採取的政治手段”為這些國家的利益效力。所指的國家顯然是在外國統治下的北非國家。
5月10日,敘利亞和黎巴嫩拒絕同法國談判條約,原因有二:第一,法國提出的條件是它們所不能接受的;
第二,它們認為法軍登陸的目的是恫嚇它們。這就形成了阿拉伯聯盟麵臨的第一個危機。在 3 月份的代表大會上被選為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的阿卜德?拉赫曼?阿紮姆於5月21日宣稱:“法國的出兵使事態惡化,它並向這兩個國家提出了皮動的、過時的要求;它的行為反映了帝國主義的心理狀態。”22日,據宣布,召集阿拉伯聯盟理事會的要求已被提出,開會日期最終定為6月4日。那時,在大馬士革發生的危機早已到達嚴重關頭,英國施加的壓力業已迫使法園人停火併聽從英國的命令。英國常駐中東大臣接著解釋說:343 我們……迫不得已進行了幹預,因為敘利亞人認為他們要未屈服於武力,要未請阿拉伯鄰國前來援助,而它的鄰國也勢必會慷慨相助。在那種情況下,中東將會出亂子,中東基地的工作也會陷於混亂。
人們將會意識到,這一聲明對於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效能並未表明任何看法,因而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的教訓是與它無關的,聲明隻是提到了阿拉伯國家不可否認的騷擾作用,因為那時英國為遠東戰爭的需要,仍然希望繼續使用中東基地。當聯盟理事會舉行會議時,努克拉希對英國進行幹預和結束大馬士革的流血表示感激,同時也對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崇高態度”表示謝忱。伊木?沙特的代表,敘利亞民族主義者出身的謝赫。優素福?亞辛,接著作了激烈的發言。經過四次秘密會議,6月7日發表了一項公報。公報說:
聯盟理事會支持敘利亞和黎巴嫩提出的立即從這兩個共和國撤出法國軍隊的要求。當理事會作出這一決定時,它並不認為其他外國軍隊有可能繼續留在這兩個國家。英國人己毫不遲疑地表明了撤出其軍隊的意向。……阿拉伯聯盟決定採取必要措施抵抗法國的侵略。聯盟理事會最後於6月11 日休會。據稱敘利亞總理曾建議,倘法國拒絕從近東各國撤軍,聯盟的所有成員國應採取以下措施:
1.斷絕(或在某些情況下“中止”)外交關係。
2.暫停用法語廣播和教學。
3.沒收法國財產,以賠償法國的軍事行動在近東各國造成的損失。
可是,在這第一次考驗中,阿拉伯聯盟國家的利益分歧似乎就顯露出來了。據報導,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曾表示願意出兵援助敘利亞憲兵隊,但是埃及拒絕與法國斷交,說它不能“驅除法帝國主義而讓英帝國主義從中漁利”。
幾項關於由北非那些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國家要求獨立來同法國作難的建議,也沒有得到響應。法國終於同意:
從近東各國撤軍,從而使阿拉伯國家的決議沒有遭受進一步的考驗,這對阿拉伯聯盟來說,或許是幸運的。
英國的政策對阿拉伯聯盟的孕育和誕生所起的作用。須待有關的秘密文件披露出來之後方能真相大白。但已有人提到,英國外交大臣曾對阿拉伯國家的願望表示友好同情。對英國的中東政策持批評態度的種種意見(不管是從巴黎或莫斯科發出的,還是從散布猶太復國主義宣傳的那個百口齊吼的女巫洞發出的),則堅決一致地把矛頭指向英國駐中東某些官員的出場和所謂活動,其中涉及i?n?克萊頓準將(後為爵士,英國常駐中東大臣的阿拉伯事務顧問,後任英國中東事務局顧問)和沃爾特?斯馬特爵士(英國駐開羅大使館負責東方事務的公使)。在阿拉伯聯盟成立以前和成立以來,英國官員,特別是克菜頓,同聯盟的大多數領導人有密切而經常的官方聯繫,這是無可爭論的;然而,將克萊頓或英國的一般政策描繪成為聯盟之父(如同那些批評者所聲稱的),那就未免言過其實了。英國的政策,也許隻不過對阿拉伯政治家們主動的作為採取了默許態度而已。
第五章 阿拉伯半島與大戰;阿拉伯石油 第一節 戰前美國在阿拉伯的活動
阿拉伯半島的風雲人物,在戰前十五年期間是國王阿卜德?阿齊茲?伊本?沙特,在戰爭爆發時也是他。從1936年到1937年間,他同鄰國和宿仇伊拉克王國和葉門王國簽訂了“阿拉伯兄弟盟邦條約”,並同科威特和埃及締結條約解決了久懸未決的分歧,從而終於能為其王國的鞏固而舉行慶祝。在列強之中,他同英國的關係最為密切,最初的那項條約,就是英國在1915年同他簽訂的。那時,他還是內誌的埃米爾,卻已宣稱從奧斯曼帝國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隨後通過兼井奧斯曼帝國的哈薩省而同英國在波斯灣的勢力範圍有了直接接觸。他在1925年征服國王海珊屬下的漢誌後,威望陡增,繼而又於 1927 年修改了英國和他的“漢誌和內誌王國及其屬地”的條約關係,後來這一領地名稱從國家統一的意義來說,感到有缺陷,因此在 1932年9月22日終於把它廢棄,改稱為沙烏地阿拉伯。
5月10日,敘利亞和黎巴嫩拒絕同法國談判條約,原因有二:第一,法國提出的條件是它們所不能接受的;
第二,它們認為法軍登陸的目的是恫嚇它們。這就形成了阿拉伯聯盟麵臨的第一個危機。在 3 月份的代表大會上被選為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的阿卜德?拉赫曼?阿紮姆於5月21日宣稱:“法國的出兵使事態惡化,它並向這兩個國家提出了皮動的、過時的要求;它的行為反映了帝國主義的心理狀態。”22日,據宣布,召集阿拉伯聯盟理事會的要求已被提出,開會日期最終定為6月4日。那時,在大馬士革發生的危機早已到達嚴重關頭,英國施加的壓力業已迫使法園人停火併聽從英國的命令。英國常駐中東大臣接著解釋說:343 我們……迫不得已進行了幹預,因為敘利亞人認為他們要未屈服於武力,要未請阿拉伯鄰國前來援助,而它的鄰國也勢必會慷慨相助。在那種情況下,中東將會出亂子,中東基地的工作也會陷於混亂。
人們將會意識到,這一聲明對於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效能並未表明任何看法,因而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的教訓是與它無關的,聲明隻是提到了阿拉伯國家不可否認的騷擾作用,因為那時英國為遠東戰爭的需要,仍然希望繼續使用中東基地。當聯盟理事會舉行會議時,努克拉希對英國進行幹預和結束大馬士革的流血表示感激,同時也對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崇高態度”表示謝忱。伊木?沙特的代表,敘利亞民族主義者出身的謝赫。優素福?亞辛,接著作了激烈的發言。經過四次秘密會議,6月7日發表了一項公報。公報說:
聯盟理事會支持敘利亞和黎巴嫩提出的立即從這兩個共和國撤出法國軍隊的要求。當理事會作出這一決定時,它並不認為其他外國軍隊有可能繼續留在這兩個國家。英國人己毫不遲疑地表明了撤出其軍隊的意向。……阿拉伯聯盟決定採取必要措施抵抗法國的侵略。聯盟理事會最後於6月11 日休會。據稱敘利亞總理曾建議,倘法國拒絕從近東各國撤軍,聯盟的所有成員國應採取以下措施:
1.斷絕(或在某些情況下“中止”)外交關係。
2.暫停用法語廣播和教學。
3.沒收法國財產,以賠償法國的軍事行動在近東各國造成的損失。
可是,在這第一次考驗中,阿拉伯聯盟國家的利益分歧似乎就顯露出來了。據報導,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曾表示願意出兵援助敘利亞憲兵隊,但是埃及拒絕與法國斷交,說它不能“驅除法帝國主義而讓英帝國主義從中漁利”。
幾項關於由北非那些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國家要求獨立來同法國作難的建議,也沒有得到響應。法國終於同意:
從近東各國撤軍,從而使阿拉伯國家的決議沒有遭受進一步的考驗,這對阿拉伯聯盟來說,或許是幸運的。
英國的政策對阿拉伯聯盟的孕育和誕生所起的作用。須待有關的秘密文件披露出來之後方能真相大白。但已有人提到,英國外交大臣曾對阿拉伯國家的願望表示友好同情。對英國的中東政策持批評態度的種種意見(不管是從巴黎或莫斯科發出的,還是從散布猶太復國主義宣傳的那個百口齊吼的女巫洞發出的),則堅決一致地把矛頭指向英國駐中東某些官員的出場和所謂活動,其中涉及i?n?克萊頓準將(後為爵士,英國常駐中東大臣的阿拉伯事務顧問,後任英國中東事務局顧問)和沃爾特?斯馬特爵士(英國駐開羅大使館負責東方事務的公使)。在阿拉伯聯盟成立以前和成立以來,英國官員,特別是克菜頓,同聯盟的大多數領導人有密切而經常的官方聯繫,這是無可爭論的;然而,將克萊頓或英國的一般政策描繪成為聯盟之父(如同那些批評者所聲稱的),那就未免言過其實了。英國的政策,也許隻不過對阿拉伯政治家們主動的作為採取了默許態度而已。
第五章 阿拉伯半島與大戰;阿拉伯石油 第一節 戰前美國在阿拉伯的活動
阿拉伯半島的風雲人物,在戰前十五年期間是國王阿卜德?阿齊茲?伊本?沙特,在戰爭爆發時也是他。從1936年到1937年間,他同鄰國和宿仇伊拉克王國和葉門王國簽訂了“阿拉伯兄弟盟邦條約”,並同科威特和埃及締結條約解決了久懸未決的分歧,從而終於能為其王國的鞏固而舉行慶祝。在列強之中,他同英國的關係最為密切,最初的那項條約,就是英國在1915年同他簽訂的。那時,他還是內誌的埃米爾,卻已宣稱從奧斯曼帝國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隨後通過兼井奧斯曼帝國的哈薩省而同英國在波斯灣的勢力範圍有了直接接觸。他在1925年征服國王海珊屬下的漢誌後,威望陡增,繼而又於 1927 年修改了英國和他的“漢誌和內誌王國及其屬地”的條約關係,後來這一領地名稱從國家統一的意義來說,感到有缺陷,因此在 1932年9月22日終於把它廢棄,改稱為沙烏地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