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夫脫黨仍拒絕合作。


    203     由於運輸困難,英國向埃及所購1940年生產的棉花至多隻運出了百分之六十。為了不使埃及棉花落入不友好的中立國家之手,而又不使埃及經濟受到損失,英國曾於1940年8月以兩千五百萬英鎊左右買下了埃及1940年的全部產量。雖然埃及農業部已經勸告減少棉花種植,種植人依然指望英國會再次收購1941年的全部棉花收成,且會提高價格,因為生產成本增加了。他們還期望戰後也會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樣,出現繁榮局麵。不過,英國政府卻不願如此遭受盤剝,隻同意按上一年的價格與埃及政府分購當年所產棉花,最高額不超過八百萬埃擔(三十五萬噸)。埃及首相在作此宣布的同時,把規定來年植棉麵積減少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法律遞交議會討論,隨後又宣讀了英國大使的一封信,聲言:本屆議會如不通過此項法律,英國政府就將認為不再負有收購的義務。當指出由於埃及貨物無法出口,其棉花價格不能隨美棉價格(已經上漲)核定的時候,貪心重利的地主和商人都不信服,有些人甚至主張埃及政府收購全部收成,並以此作為儲備,發行必要的公債以解決支付問題。政府堅決拒絕了這一建議,因為在財政上和經濟上都不妥善,但最後,為了安撫他們,卻不得不犧牲埃及納稅人的利益,提出對全部棉花收成每埃擔付給四十皮阿斯特(八先令)的附加費。


    政府此時又麵臨肉食業出現的危機,開羅和亞歷山大的肉食供應已經中斷數日。零售商訴苦說,他們無法按管製價格出售,因為他們不得不以高價向批發商買進;而批發商則又抱怨牲口販子索價太高。物價委員會於是決定提高價格,同時頒布一項法令,規定對牲畜實行徵購。在此之前,其他一些商品如食糖、石蠟、棉線等等,也發生了嚴重危機,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不得不實行徵購辦法。這時另一個困難是開羅電車和公共汽車司機舉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以敷日益增漲的生活開支,據估計,當時的生活費用已為1939年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二,並正以每月百分之四的速度繼續增加。罷工很明顯是由王室子弟、工會主席納比爾?阿巴斯?哈勒姆組織的,他聲言,工人幾經努力要求政府考慮他們的情況,但均遭失敗,最後才不得已舉行罷工。當首相向納比爾保證半月之內滿足某些要求之後,罷工宣告終止。9月24日,軍方發布命令,宣布嚴懲囤積居奇或違反管製價格的生產者或商人,並規定強迫申報庫存物資。9月29日,內閣同意凡月薪不滿十英鎊的職工一律增加百分之十,此項標準經與主要私營企業的董事們商定,同樣適用於他們的企業。與此同時,政府發出正式警告,凡企圖罷工、煽動罷工或製造事端者都將嚴懲不貸。


    雖然證購了大量食品,並努力實行價格管製,危機卻更趨嚴重。  10月2日,供應大臣宣布,自5日起開始配給含有百分之八十五小麥和百分之十五大米的麵粉,磨坊主和商人還必須在10月5日前申報所有與官方規定比例不符的麵粉存量,麵粉商拒不服從。10月8日,開羅麵包商由於無法弄到麵粉,被迫停業;據報導,位於三角洲的紮加濟格市已有四天不見麵包。不過到 10 月月中,首相就宣稱已作好安排,將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大 205批小麥和玉米;20日,供應委員會也已能宣布本國儲備的小麥和玉米正在運抵開羅了。與此同時,政府發出呼籲,要求種植人將棉田麵積減低到最近法律規定的最高限度以下,以改種糧食,還提出凡種植糧食超過規定限額者受獎。第五縱隊當然不會坐失時機,他們立即指責英國囤積埃及出產的糧食,造成了糧荒,其實英國在1941年所購糧食還不超過全部產量的百分之二,而在1940年則是應埃及政府的請求而購買的。再一個困難是由於囤積貧民日常購物不可缺少的小輔幣而造成的,要兌開一張一鎊的紙幣就得付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六的貼水。據統計,紙幣的流通量與戰前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五皮阿斯特與十皮阿斯特(一先令與二先令)的輔幣增加了百分之百,而小輔幣卻隻增加了百分之十二,同時,突然回收第一批發行的十皮阿斯特的紙幣也造成恐慌。但在10月底,據宣布,價值十萬英鎊的小輔市正從伯明罕運來,另有七萬五千英鎊的銀市將由國內鑄市廠鑄造。此外,由於棉織品生產戰前隻占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之1941年進口棉布又降低到1938年大批進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於是又引起衣著奇缺。國內生產當時已經擴大,工廠主也被強迫生產一定數量的“大眾棉織品”;但在向各省、各縣分配時卻需“根據購買力和心理上的地位加以調整,結果等於城市的配給量兩倍於小的城鎮,三借於鄉村”。


    11月議會復會時,經濟情況仍無好轉,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又立即引起了爭購進口貨,尤其是美同貨。這種不論價格隻顧搶購的現象促使商店老闆把價格又提高了206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而另一方麵,議員菲克裏?阿巴紮則埋怨說,政府要商號與政府一致行動,將雇員的最低工資增加百分之十的建議,沒有收到什麽效果,或者根本無效。12月末,亞歷山大和蘇伊士再次發生麵包和麵粉短缺現象,其原因不一,有的由於種植人、商人和消費者的囤積,有的由於規定麵粉摻合玉米粉和米粉後麵粉廠的工作混亂。據農業部估計,消費者的糧食需要量總共短缺百分之九。下一季節作物播種數量和麵積分配雖已作出規定,但卻遲遲未經落實,阻力主要來自大地主集中而又為資本家伊斯梅爾?西德基所把持的“農業協商委員會”,《金字塔報》和其他報紙對此紛紛提出強烈抗議。《金字塔報》(1942年1月12日)指責某些人由於不願“開罪大多數種植人”而對此事聽之任之。政府乃提出建議,將棉田麵積作一定程度的削減,做到通過鼓勵種植糧食,可望增加糧產二百七十萬伊爾達卜(irdabb),以此彌補預料的不足之數。但是華夫脫黨則要求完全用進口來彌補差額,並且質問:戰爭如果很快結束而埃及卻有大量餘糧在手,後果將會如何?在1942年1月19日的第二次辯論中,伊斯梅爾?西德基爭辯說,戰時匱乏是不可避免的,按現有麵包供應量削減百分之七點五左右絕不致造成饑荒。如果不作削減,國家的整個經濟結構勢必崩漬。棉花仍舊是埃及經濟的根本。但是首相提醒議院,英國不會以高於1941年的價格購買1942年收穫的棉花,甚至很可能降低價格。供應部大臣並宣稱,大家作為依據的糧食差額數字是過於樂觀的,實際的差額不是二百萬伊爾達卜,而是四百萬,近乎消費者需要量的百分之十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