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如果從敘利亞公眾輿論的觀點來看,塔傑丁遠遠不能享有阿塔西總統所能享有的那種全國一致的支持;但如果塔傑丁遇到富有戰鬥性的民族主義派的反對時……卻具有阿塔西所缺少的素質:大膽果敢,政治敏銳,手腕高明,精力充沛。他已經同我們攜手合作。我們可以信賴他會俗守諾言,不會為外國人的獻媚所勾引,或為其威脅所嚇倒。謝赫?塔傑丁同近東國家的委任統治強同曾有過長久而變化多端的政治聯繫的歷史。本《概覽》前幾卷中對此已有一些記載。盟國占領大馬士革後,繼續執政的哈利德?阿茲姆臨時政府現已辭職,一個新政府隨之組成,新政府中雖然容納了三個“持不同意見的民族主義分子”,但民族集團當前的領導人則均被排除在外。9 月27日,賈德魯正式宣布了敘利亞共和國的獨立和主權,這種獨立和主權僅僅因為當前戰爭的迫切要求而受到限製。新國家有權任命其國外的外交代表,並有權徵召自己的軍事力量;但在戰時,這些軍事力量以及一切公用事業,尤其是交通工具,都應受盟軍司令官的支配。盟軍司令官和總代表也將同敘利亞共和國的憲兵隊、警察以及安全當局保持最密切的合作。“戰時的敘利亞確實需要保衛,不隻是為了抵禦外來敵人,還要防備內部敵人。”11月26日輪到宣布黎巴嫩獨立。賈德魯直言不諱地宣稱,黎121巴嫩仍然是法國政策的一個“人為的結構”;它本身沒有任何聚合力,相反,它是處於的黎波裏民族統一主義的一種離心力壓力之下。然而,由於“遍於各地、異口同聲的……而且異常迫切的”公眾輿論使他確信,如果沒有法國的繼續幫助和友誼,黎巴嫩的獨立是不能想像的,他在聲明槁中宣布,“自由法國認為,黎巴嫩國在政治上和領土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完整性不容任何侵犯”;斯皮爾斯(根據外交部的指示)對他的保證是否明智提出了疑問,他把這說成“與其說是惡劣的描繪,還不如說是一種拙劣的攻擊”。德高望重的艾爾弗雷德?納卡什保持了總統的職位,把兩個主要黨的領袖排除在外;受到排擠的政黨領袖之一貝沙拉?扈利指責新政權不符合憲法,獨立是虛假的,要求舉行新的選舉。他得到馬龍派大主教的有力支持。英國立即承認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而且非正式地敦促美國予以承認,它提出的理由是這將給中東帶來更大的穩定,並增強盟國在那裏的地位。然而國務院卻猶豫不決:如果不談判簽訂一項新的條約而就予以承認,可能要損害1924年同法國簽訂的條約中所規定的近東國家美國公民的權利;他們仍然同維希政府保持著關係;而自由法國提出的在近東國家居於首要地位的要求,含意又十分複雜。他們還主張,隻要拖延承認,他們就可以留有餘地,以便堅持要法國人澄清其提出的特權要求,這一立場卻是英國人所難以堅持的,因為他們早已原則上接受了這些要求。不過美國政府還是在11月19日發表了一項聲明,對兩國人民的這種自然與合法的願望表示同情。報紙的控製和配給。


    這時,近東地區法英軍事指揮部的關係已經安定下來,從技術角度來講,堪稱融洽無間,它們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奮鬥,而從個人角度來講,也能相互容忍(事實上常常是親切的)。但令人遺憾的是,雙方政治機構之間的關係卻不能與此相提並論,前麵已經剖析過的那些根本分歧,甚至連純粹的技術問題都難免要被波及。例如1941—1942年冬,糧食的嚴重匾缺是一個頭等重大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敘利亞人的囤積居奇(大量的是屬於投機牟利的性質,同時也是由於對國家的政治和戰略確實有前途茫茫之感和缺乏適當的管理所致)。糧價上漲到戰前的十一倍,是1941—1942年世界糧價的兩倍半;有些地區和城市貧民受到飢餓的威脅,在一些城鎮發生了嚴重的騷亂。根據駐開羅的國務大臣建議,斯皮爾斯代表團設法通過中東補給中心從海外進口小麥以打垮囤積商人的集團。但由於現有補給不足,他們弄到手的不滿十萬噸;商人們動用他們埋藏的大批金幣,把進口的糧食悉數購迸;“市場象海綿一樣吸盡了糧食”;這一試驗對糧價的水平還不曾產生任何實效就不得不予以放棄,不過它畢竟還是渡過了飢謹,也製止了搶糧的騷亂。敘利亞出產它所需的大部分糧食,但謝赫?塔傑丁的政府拒絕同法國人所創立的混合辦事處合作,除非其中也有他們和英國的代表參加,理由是他們不願意從屬於總代表,也不想領教法國特種後勤部隊官員和奉法國之命徵購糧食的憲兵隊的那種獨斷專行的辦事方法。既然無法使賈德魯滿足他們的要求,敘利亞政府就(不免使賈德魯覺得惱火)求助於斯皮爾斯,他已於1942年2月8日被任命為駐敘利亞和黎巴嫩公使。斯皮爾斯向賈德魯表明,糧食問題如不解決,事關軍事安全,因此建議,糧食的徵購和分配應委託英國第九軍總指揮官負責。然而這樣做是法國的特權和尊嚴所不能容忍的。經過在貝魯特和開羅的長期談判,終於在5月16日達成協議,建立了一個糧食局,由一名敘利亞人任局長;法國、英國和黎巴嫩都派人參加;由英國人主持財務以保證提供賢金;法國總代表和英國公使有共同的最後裁決權。英國人和法國人擔任董事的人數相等,有一大批法國和英國徵購人員,各級機構都有敘利亞的地方官員任事。這一新的機構行使其職能直到戰爭結束,使糧食的消費和出口得到足夠的供應,隻是價格上漲在所難免。可是對賈德魯來說,這樣的解決辦法乃是“勝敗參半”,因為他不得不允許英國人在按照委任統治權和利特爾頓一戴高樂協議規定的法國人權力範圍內享有對等的權利。他聲稱,糧食局的創立,使斯皮爾斯的“一大批經濟官員在這個國家裏充斥泛濫,這些人大都是政治宣傳員”;但是,為了對付法國人的批評而為他的政策辯護,  124 他爭辯說,在這個問題上也同在其他問題上一樣,法國人必須作出抉擇,如果不同英國人妥協,就是實行決裂,而決裂就意味著自由法國在近東國家的權力到了末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