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有一位關心這段時期英國與衣索比亞關係的觀察家評論說:
由於喪失掉衣索比亞對一個為它恢復它所萬分珍惜的獨立的那個國家的良好情誼,而去批評駐在當地的英國官員,自然是便當不過的事(批評倫敦當局更加便當),但是也應該承認他們的困難和成績。這些人在戰爭結束後為法律和秩序的恢復作出了大好的開端。他們人員不足,一籌莫展,加之大多數人員雖然都是受過訓練的殖民地行政人員,卻都不曾有過同一個以其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和獨立的人民打交道的經驗。大多數人員有生以來隻同迤南一帶的討人歡喜、秩序井然而又馴服易管的東非班圖人打過交道。根據他們以往的一套堂堂不列顛帝國的治政方法的經驗,他們對周圍的腐敗無能以及他們要為之負責的那一批人民的公然侮慢和故意阻礙感到沒有信心。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未能體察衣索比亞人的性格,把衣索比亞人同英國屬地的和藹可親、善迎人意的非洲人對比而使前者相形見絀,這一點也許是可以理解的。最優秀的官員自然有本事對付這一情況,不因衣索比亞人表麵上乖戾粗暴的特性而束手無策,他們懂得存在於他們自身和他們的新職務所要治理的人民之間的不同的心理關係;他們也就得到了那些人民忠心耿耿、竭誠擁戴的報答。但是在戰爭時期,行政人員不能個個都是經過挑選的,很多英國官員提到衣索比亞人的時候,說出許多考慮不周、心直口快的話,對兩國人民的關係趨於惡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說英國的官員以及後來的英國顧問感到他們所處的地位並不十分令人稱羨,那麽回返故國的皇帝本人也同樣發現此時的衣索比亞同他倉皇出走時的衣索比亞相比,問題複雜得多。他必須不斷討好英國人,但又不能搞得那麽完善,使自己的一批滿腹狐疑的民族主義者同他疏遠。他必須使他的玉國現代化,它那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已經一去不復返:但也不能搞得那麽快,使他的那些反動的貴族和教士們同他疏遠。他的知識分子已經被格拉齊亞尼殺光,他不得不起用年輕人擔任異常重大的職務。他的各種問題也同伊拉克已故國王費薩爾的那些問題羞不多。此刻在他身邊的那些尚未成熟的政治顧問們之所以焦急不安,並且心懷疑慮,擔心會有什麽外來的政治影響,或許不是不合人情的。……
說來有趣,衣索比亞人在他們自己的頭腦裏把英國人嚴格地劃為兩類,一類叫做“宗主國的”,另一類叫做“殖民地的”。他們相信,前者大體上都已超越了比較低級形式的帝國主義、膚色偏見和白人主宰的意識。對於後者,他們幹脆不信任。不管這一幹淨利落的分類有什麽謬誤,可是必須認識到亞的斯亞貝巴對此是深信不疑的。調派到衣索比亞軍事代表團去的皇家非洲步槍隊的英國軍官一開頭就在這一方麵遇到障礙。如果這些軍官裏麵有誰在入伍前是定居在肯亞的,人們對他的懷疑就更嚴重。有些人靠以後的表現消除了人家的懷疑;另一些人卻不幸成為火上加油的人。說一句不免要顯得有失厚道的話,南非部隊在解放衣索比亞的部隊中所占百分比高,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沒有他們及時來援,衣索比亞的解放就會推遲相當長的時間。然而,無可迴避的事實是,南非人對待膚色問題的態度,實在不容易為受到種族歧視的人們所理解。還應該記住一點,解放衣索比亞的兵力都是從非洲各地抽調來的,那些地方的非洲土著在白人麵前所處的社會地位決非驕傲的阿姆哈拉人或紹阿人所能忍受。可是,衣索比亞人自己就是把許多非洲種族看作是生來隻配充當奴隸的,他們也沒有資格對南非人提出指責。
從國內當局方麵來說,他們對於重大的政治問題的鄭重關汪,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使他們把這一次解放的困難看得小了。在戰爭開始時,負擔過重的文官有其他更加迫切的問題須待解決。在這場為了不列顛帝國的生存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鬥爭中,對於那些比較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問題有深切了解的人,或者甚至說,有所關心的人,即使有,也不多。……
總的看來,可以說,這麽一個極易導致相互觸犯的階段畢竟是經歷過來了,其結果也不是那麽糟不可言,象當初可能會擔心的那樣。但是,衣索比亞的新政府在英國的直接控製放鬆之後,就立即動手把自己身上任何形式的英國建議,特別是英國控製的痕跡,都要急急匆勿地揩拭幹淨,幾乎到了有失體統的地步,這也是不足為奇的。
第三章 伊拉克的獨立要求1940—1941年
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國內最活躍的力量是軍隊、青年和德國公使館。常備軍約二萬至二萬八千人,並有一支有四、五十架飛機的空軍,主要是想約束北部的強悍多事的庫德人以及幾乎同樣難於駕馭的下伊拉克的阿拉伯部族。委任統治期間,在英國監督下,伊拉克軍隊的規模一直不大,但1932年伊拉克獨立後開始實行徵兵製,軍隊即已擴大。根據1930年英伊(拉克)條約,英國政府保證:“在可能向它提出要求的任何時候……(給予)一切可能的方便……以提供可以得到的最新型武器、彈藥、裝備、船隻和飛機。……”然而, 1935年以後,英國武裝力量的擴充使英國政府無法滿足伊拉克的軍備要求:1937 年以後,雖然伊拉克不再堅持要求最新型的武器,並同英方商妥由伊拉克接受英軍在更新裝備後替換下來並經修復的陳舊槍炮,但在談判尚未完全結束時,戰爭即已爆發。一些較年輕的伊拉克軍官,所負軍事任務不足,對西方世界與文官老爺們懷有同樣錯綜複雜的心情:這種半是明言、半是隱忍的心情中,交織著自卑感和妒忌心,緬懷往昔歷史上依稀存在的輝煌業績,藉以寄託精神,他們渴望有所作為,把外國巨人打翻在地,象大衛王射殺歌利亞那樣凱旋而回;這種隱忍不言的要傷人、要復仇的願望特別是針對著一個強國,它通過隱藏在一項不平等條約中的監督特權,使他們處於無法動彈(這是他們的想法)的境地,還用翻新的槍炮和廢棄的飛機來使他們喪盡體麵。
由於喪失掉衣索比亞對一個為它恢復它所萬分珍惜的獨立的那個國家的良好情誼,而去批評駐在當地的英國官員,自然是便當不過的事(批評倫敦當局更加便當),但是也應該承認他們的困難和成績。這些人在戰爭結束後為法律和秩序的恢復作出了大好的開端。他們人員不足,一籌莫展,加之大多數人員雖然都是受過訓練的殖民地行政人員,卻都不曾有過同一個以其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和獨立的人民打交道的經驗。大多數人員有生以來隻同迤南一帶的討人歡喜、秩序井然而又馴服易管的東非班圖人打過交道。根據他們以往的一套堂堂不列顛帝國的治政方法的經驗,他們對周圍的腐敗無能以及他們要為之負責的那一批人民的公然侮慢和故意阻礙感到沒有信心。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未能體察衣索比亞人的性格,把衣索比亞人同英國屬地的和藹可親、善迎人意的非洲人對比而使前者相形見絀,這一點也許是可以理解的。最優秀的官員自然有本事對付這一情況,不因衣索比亞人表麵上乖戾粗暴的特性而束手無策,他們懂得存在於他們自身和他們的新職務所要治理的人民之間的不同的心理關係;他們也就得到了那些人民忠心耿耿、竭誠擁戴的報答。但是在戰爭時期,行政人員不能個個都是經過挑選的,很多英國官員提到衣索比亞人的時候,說出許多考慮不周、心直口快的話,對兩國人民的關係趨於惡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說英國的官員以及後來的英國顧問感到他們所處的地位並不十分令人稱羨,那麽回返故國的皇帝本人也同樣發現此時的衣索比亞同他倉皇出走時的衣索比亞相比,問題複雜得多。他必須不斷討好英國人,但又不能搞得那麽完善,使自己的一批滿腹狐疑的民族主義者同他疏遠。他必須使他的玉國現代化,它那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已經一去不復返:但也不能搞得那麽快,使他的那些反動的貴族和教士們同他疏遠。他的知識分子已經被格拉齊亞尼殺光,他不得不起用年輕人擔任異常重大的職務。他的各種問題也同伊拉克已故國王費薩爾的那些問題羞不多。此刻在他身邊的那些尚未成熟的政治顧問們之所以焦急不安,並且心懷疑慮,擔心會有什麽外來的政治影響,或許不是不合人情的。……
說來有趣,衣索比亞人在他們自己的頭腦裏把英國人嚴格地劃為兩類,一類叫做“宗主國的”,另一類叫做“殖民地的”。他們相信,前者大體上都已超越了比較低級形式的帝國主義、膚色偏見和白人主宰的意識。對於後者,他們幹脆不信任。不管這一幹淨利落的分類有什麽謬誤,可是必須認識到亞的斯亞貝巴對此是深信不疑的。調派到衣索比亞軍事代表團去的皇家非洲步槍隊的英國軍官一開頭就在這一方麵遇到障礙。如果這些軍官裏麵有誰在入伍前是定居在肯亞的,人們對他的懷疑就更嚴重。有些人靠以後的表現消除了人家的懷疑;另一些人卻不幸成為火上加油的人。說一句不免要顯得有失厚道的話,南非部隊在解放衣索比亞的部隊中所占百分比高,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沒有他們及時來援,衣索比亞的解放就會推遲相當長的時間。然而,無可迴避的事實是,南非人對待膚色問題的態度,實在不容易為受到種族歧視的人們所理解。還應該記住一點,解放衣索比亞的兵力都是從非洲各地抽調來的,那些地方的非洲土著在白人麵前所處的社會地位決非驕傲的阿姆哈拉人或紹阿人所能忍受。可是,衣索比亞人自己就是把許多非洲種族看作是生來隻配充當奴隸的,他們也沒有資格對南非人提出指責。
從國內當局方麵來說,他們對於重大的政治問題的鄭重關汪,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使他們把這一次解放的困難看得小了。在戰爭開始時,負擔過重的文官有其他更加迫切的問題須待解決。在這場為了不列顛帝國的生存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鬥爭中,對於那些比較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問題有深切了解的人,或者甚至說,有所關心的人,即使有,也不多。……
總的看來,可以說,這麽一個極易導致相互觸犯的階段畢竟是經歷過來了,其結果也不是那麽糟不可言,象當初可能會擔心的那樣。但是,衣索比亞的新政府在英國的直接控製放鬆之後,就立即動手把自己身上任何形式的英國建議,特別是英國控製的痕跡,都要急急匆勿地揩拭幹淨,幾乎到了有失體統的地步,這也是不足為奇的。
第三章 伊拉克的獨立要求1940—1941年
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國內最活躍的力量是軍隊、青年和德國公使館。常備軍約二萬至二萬八千人,並有一支有四、五十架飛機的空軍,主要是想約束北部的強悍多事的庫德人以及幾乎同樣難於駕馭的下伊拉克的阿拉伯部族。委任統治期間,在英國監督下,伊拉克軍隊的規模一直不大,但1932年伊拉克獨立後開始實行徵兵製,軍隊即已擴大。根據1930年英伊(拉克)條約,英國政府保證:“在可能向它提出要求的任何時候……(給予)一切可能的方便……以提供可以得到的最新型武器、彈藥、裝備、船隻和飛機。……”然而, 1935年以後,英國武裝力量的擴充使英國政府無法滿足伊拉克的軍備要求:1937 年以後,雖然伊拉克不再堅持要求最新型的武器,並同英方商妥由伊拉克接受英軍在更新裝備後替換下來並經修復的陳舊槍炮,但在談判尚未完全結束時,戰爭即已爆發。一些較年輕的伊拉克軍官,所負軍事任務不足,對西方世界與文官老爺們懷有同樣錯綜複雜的心情:這種半是明言、半是隱忍的心情中,交織著自卑感和妒忌心,緬懷往昔歷史上依稀存在的輝煌業績,藉以寄託精神,他們渴望有所作為,把外國巨人打翻在地,象大衛王射殺歌利亞那樣凱旋而回;這種隱忍不言的要傷人、要復仇的願望特別是針對著一個強國,它通過隱藏在一項不平等條約中的監督特權,使他們處於無法動彈(這是他們的想法)的境地,還用翻新的槍炮和廢棄的飛機來使他們喪盡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