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些官僚階層已經和那種種政策結下不解之緣,那些政策都把中東視為迄今尚不知二十世紀的烏煙瘴氣為何物的世外桃源,如果可能的話,還要好生保持它玉潔冰清的姿質,以利於維護阿拉伯世界最講究排場的一切和英國社會最勢利的一切。
戴維?本-古裏安本來就是一位由於主張立即無限製移民而名聲大噪的巴勒斯坦領袖人物。他曾力促猶太社會“不因有白皮書而影響戰爭,不因有戰爭而影響反對白皮書”;猶太青年踴躍登記從軍,為數之多,使焦急不安的巴勒斯坦行政機關感到為難,而與此同時,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則緊張地投入了一場雖說是迂迴曲折,然而卻是決心堅持到底的運動,以迫使白皮書政策改弦易轍。他們的努力因為當局採取了立法措施和行政措施而遭到挫敗,未能非法引進大量移民,並在巴勒斯坦取得他們日後擴展所需的位於成略要衝的土地,這就使他們認識到,他們從現存的委任統治下所能取得的已經達到最大限度,如果要達到進一步的目的,他們必須獲得更大程度的主權。 1942年夏天,希特勒的政策是把猶太人斬盡殺絕,這項消息點點滴滴由東歐傳來,因此,猶太復國運動中的壓倒多數贊同“比爾特莫爾計劃”,主張把整個巴勒斯坦改變為一個猶太國或共和國。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總理事會行動委員會以百分之八十四的多數通過了這項政策,這時德軍在阿拉曼敗北才不過一周。猶太代辦處的人員同英國的委任統治官員接觸時的舉止態度,也立即變得幾乎是另外一個主權國家的代表了。韋茨曼能夠直接同邱吉爾和羅斯福打交道,猶太復國主義者還設法要象英國人和美國人那樣同蘇聯打交道。代辦處一麵同英國人一起工作,同時又致力於組織它自己的地下力量,並贊助一項有係統的政策,即通過偷盜和賄賂從英國在中東的庫存中取得武器彈藥。猶太復國主義者隨後一麵大肆吹噓他們從事這些非法勾當的手法,而在英國採取反擊措施的時候,猶太復國主義的領袖們卻又一再發出一陣言不山衷的否認,推卸責任,並且對揭發者反咬一口,大叫大嚷他們搞“反閃族主義”。1944年的恐怖活動到10月上半月為止,造成了巴物斯坦警方十五人的死亡,並猖獗到謀刺高級專員和暗殺英國派在中東的常駐大臣莫因勳爵。這些行徑顯然與代辦處無關,因為該處與從事恐怖活動的“持異議者”的勾結,在大戰剛結束時才開始。但是雙方在精神上都早已趨向惡化。猶太人的批評者都指責掌權的猶太人領袖缺乏光明磊落的態度所造成的危害,同時,那些捲入這個問題的英國官員和軍人則因缺乏經驗而不理解,由不理解而產生了隔閡,在激烈衝突的緊張狀態中,這種心情又時時勃然發作成為暴怒和仇恨。
第三章 法國的利益和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掌握著近東國家委任統治權的法國,對於受權委任統治毗鄰地區的英國,顯然懷有一定的疑懼,這種疑懼肇源於兩國在中東由來已久的角逐,英國之終於得居上風則純係法國在1870年的戰爭中敗於德國所致。除了這場角逐之外,在對這些委任統治地前途的看法上還有著根本的分歧:英國方麵自1920年以後,即已對阿拉伯民族運動一再讓步(與此同時,既設法引導它沿著健全行政組織的道路前進,又設法確保英國人自身的戰略和經濟利益);法國的政策,則以法蘭西在近東國家負有歷史性的“傳播文明的使命”的觀念為主旨,“大體上,它的出發點一般地在於保護人口居少數的基督教徒的權利,而著重的,則是保護黎巴嫩的完整。”因此,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就同那些在1914年以前領導阿拉伯民族運動的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發生衝突。法國的時事評論員指責英國扶植這一運動以損害法國;法國實行委任統治的歷史是兩個時期的交替,短時期內設置議會政府,在此期間,居於多數地位的民族主義派立即就同法國的特權發生衝突,而在長時期內,則停止一切議會職能,由法國人通過他們得到諒解的一批當地政客進行統治。表麵看來,這種情況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埃及的華夫脫政府和“王宮”政府的相互更迭如出一轍——然而,卻有一條根本的區別,即同華夫脫黨對立的、以王宮為中心的反對派是以階級利益和政策的分歧為基礎的一個真正的政黨派別,雖然不免有點鬆鬆誇誇,卻也不時有人從華夫脫黨倒戈來投,擴充它的陣容。不無相似的是,黎巴嫩的親法派是以馬龍派為主體的那些人組成的,這一派的人,與其說對阿拉伯內地有文化交往與興趣,確實還不如說是麵向著“拉丁”地中海。而在敘利亞則相反,民族主義者幾乎包容了一切政見(除了下麵要說到的一些少數民族之外),如同1918—1919年間的埃及華夫脫派,即在它還沒有定形成為一個政黨並開始分裂之前的作為一樣;所以法國人所能得到的那種支持主要是他們煽起的少數民族社會的分離主義傾向,或是煽起同民族主義者鬧個人意見分歧的結果。此外,1930年簽訂結束委任統治的英伊(拉克)條約之後,1935—1936年間義大利的侵略威脅促成了英埃條約,使英國的政策目標和華夫脫黨的目標暫時得到調和。敘利亞也希望同法國訂立這樣一項條約作為代價而取得獨立,無奈第三共和國不穩定的政府製度,生就沒有“和困難搏鬥”的能耐,遂使敘利亞的希望化為泡影。
戴維?本-古裏安本來就是一位由於主張立即無限製移民而名聲大噪的巴勒斯坦領袖人物。他曾力促猶太社會“不因有白皮書而影響戰爭,不因有戰爭而影響反對白皮書”;猶太青年踴躍登記從軍,為數之多,使焦急不安的巴勒斯坦行政機關感到為難,而與此同時,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則緊張地投入了一場雖說是迂迴曲折,然而卻是決心堅持到底的運動,以迫使白皮書政策改弦易轍。他們的努力因為當局採取了立法措施和行政措施而遭到挫敗,未能非法引進大量移民,並在巴勒斯坦取得他們日後擴展所需的位於成略要衝的土地,這就使他們認識到,他們從現存的委任統治下所能取得的已經達到最大限度,如果要達到進一步的目的,他們必須獲得更大程度的主權。 1942年夏天,希特勒的政策是把猶太人斬盡殺絕,這項消息點點滴滴由東歐傳來,因此,猶太復國運動中的壓倒多數贊同“比爾特莫爾計劃”,主張把整個巴勒斯坦改變為一個猶太國或共和國。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總理事會行動委員會以百分之八十四的多數通過了這項政策,這時德軍在阿拉曼敗北才不過一周。猶太代辦處的人員同英國的委任統治官員接觸時的舉止態度,也立即變得幾乎是另外一個主權國家的代表了。韋茨曼能夠直接同邱吉爾和羅斯福打交道,猶太復國主義者還設法要象英國人和美國人那樣同蘇聯打交道。代辦處一麵同英國人一起工作,同時又致力於組織它自己的地下力量,並贊助一項有係統的政策,即通過偷盜和賄賂從英國在中東的庫存中取得武器彈藥。猶太復國主義者隨後一麵大肆吹噓他們從事這些非法勾當的手法,而在英國採取反擊措施的時候,猶太復國主義的領袖們卻又一再發出一陣言不山衷的否認,推卸責任,並且對揭發者反咬一口,大叫大嚷他們搞“反閃族主義”。1944年的恐怖活動到10月上半月為止,造成了巴物斯坦警方十五人的死亡,並猖獗到謀刺高級專員和暗殺英國派在中東的常駐大臣莫因勳爵。這些行徑顯然與代辦處無關,因為該處與從事恐怖活動的“持異議者”的勾結,在大戰剛結束時才開始。但是雙方在精神上都早已趨向惡化。猶太人的批評者都指責掌權的猶太人領袖缺乏光明磊落的態度所造成的危害,同時,那些捲入這個問題的英國官員和軍人則因缺乏經驗而不理解,由不理解而產生了隔閡,在激烈衝突的緊張狀態中,這種心情又時時勃然發作成為暴怒和仇恨。
第三章 法國的利益和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掌握著近東國家委任統治權的法國,對於受權委任統治毗鄰地區的英國,顯然懷有一定的疑懼,這種疑懼肇源於兩國在中東由來已久的角逐,英國之終於得居上風則純係法國在1870年的戰爭中敗於德國所致。除了這場角逐之外,在對這些委任統治地前途的看法上還有著根本的分歧:英國方麵自1920年以後,即已對阿拉伯民族運動一再讓步(與此同時,既設法引導它沿著健全行政組織的道路前進,又設法確保英國人自身的戰略和經濟利益);法國的政策,則以法蘭西在近東國家負有歷史性的“傳播文明的使命”的觀念為主旨,“大體上,它的出發點一般地在於保護人口居少數的基督教徒的權利,而著重的,則是保護黎巴嫩的完整。”因此,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就同那些在1914年以前領導阿拉伯民族運動的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發生衝突。法國的時事評論員指責英國扶植這一運動以損害法國;法國實行委任統治的歷史是兩個時期的交替,短時期內設置議會政府,在此期間,居於多數地位的民族主義派立即就同法國的特權發生衝突,而在長時期內,則停止一切議會職能,由法國人通過他們得到諒解的一批當地政客進行統治。表麵看來,這種情況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埃及的華夫脫政府和“王宮”政府的相互更迭如出一轍——然而,卻有一條根本的區別,即同華夫脫黨對立的、以王宮為中心的反對派是以階級利益和政策的分歧為基礎的一個真正的政黨派別,雖然不免有點鬆鬆誇誇,卻也不時有人從華夫脫黨倒戈來投,擴充它的陣容。不無相似的是,黎巴嫩的親法派是以馬龍派為主體的那些人組成的,這一派的人,與其說對阿拉伯內地有文化交往與興趣,確實還不如說是麵向著“拉丁”地中海。而在敘利亞則相反,民族主義者幾乎包容了一切政見(除了下麵要說到的一些少數民族之外),如同1918—1919年間的埃及華夫脫派,即在它還沒有定形成為一個政黨並開始分裂之前的作為一樣;所以法國人所能得到的那種支持主要是他們煽起的少數民族社會的分離主義傾向,或是煽起同民族主義者鬧個人意見分歧的結果。此外,1930年簽訂結束委任統治的英伊(拉克)條約之後,1935—1936年間義大利的侵略威脅促成了英埃條約,使英國的政策目標和華夫脫黨的目標暫時得到調和。敘利亞也希望同法國訂立這樣一項條約作為代價而取得獨立,無奈第三共和國不穩定的政府製度,生就沒有“和困難搏鬥”的能耐,遂使敘利亞的希望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