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僅僅是人在經歷著滄桑。十二年的納粹宣傳已經教會了德國人不以表麵價值對待所見所聞,即使他們知道某些盟國人士在對他們講真話,但也很少認為那是百分之百的真實情況。一周的報紙幾分鍾內便可瀏覽完畢,電台節目有限,新書難以到手。1946年4 月之前不可能與外界通信,這以後也僅限於互通短劄。到1946年底才能從國外向德國郵寄書報。飢腸轆轆,無所事事,憂煎內腑。德國人對什麽事都愛打聽,聽了馬上就向左鄰右舍傳播。正如精神病患者常生幻覺一樣,德國人處在這種不正常的環境中很容易聽信謠言。五花八門的謠言輾轉相傳。由於明顯的理由,謠言中特別吸引人的主題是糧食、燃料和盟國間的爭吵。謠傳在雅爾達訂過一項秘密協定,要讓德國人挨餓三年,過集中營式的生活,這可能隻是對事實的加油添醬。人們可能聽到這類的傳聞,說一些拖網漁船在呂貝克被炸毀,使之不能捕魚。人們116 也可能了解到,英國眷屬接來德國晚於美國眷屬,德國人從這一事實推斷出英國在考慮進攻俄國。一種更為荒謬的捏造是說英國正把一切可以搞到手的糧食儲存在本土,以防備另一次戰爭。最大膽的捏造是說黃油正從什勒斯維希運往英國。當英方當局予以駁斥時,謠言又起,還添枝加葉,說什麽德國印刷工人接到了印上“英國黃油”字樣的包裝紙的訂貨單,因而使盜竊行為查不出來了。看來這的確是有意造謠。運用蠱惑性的口頭宣傳是眾所周知的納粹伎倆。但真正具有重大關係的倒是德國人處於這樣的思想狀態,就是對所見所聞很容易從壞的方麵去理解。他們如此輕信,對謠言就不善於處理,特別是在難以提供肯定性的反駁證據的時候。把一些政治家和新聞記者請到碼頭去看起卸英國和美國運來的糧食,這種做法起了點作用,但盡管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一般的德國人還是無從了解國外提供的官方和私人援助的全部真相。企圖通過大力闢謠把謠言撲滅於萌芽狀態,十分可能促使謠言擴散,因為人們也可能說,“既然他們不厭其煩地闢謠,這個謠言準有點真實性。”在評價占領政策的時候,太容易飛短流長,講起來好象當局是在對付通情達理的人民。任何這種臆斷之談比通常的謠言更沒有道理。


    在這以前,世界上從未出現過四個國家的人民住在第五國人民根生土長的國度裏並圖通力合作的局麵。雖然落後民族往往遭受外國統治,但這樣的先例卻絕無儀有,即幾個文明的工業國竟然接管另一個國家的政府(而不是對傀儡政權發號施令)。1945—1947年的德國幾乎在各個方麵都是異乎尋常的。不論在哪裏,突出的景象是盟國官兵成群,他們徵用最好的住房,優先使用各種交通工具,試圖引進他們熟悉的方式,想從混亂中建立秩序,想保證執行如何處理德國人的協定,想減輕痛苦,想盡量利用他們的機會——或者隻是想在他們能夠回國前在這裏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德國人則站在對立的一麵,他們茫然若失,好奇多事,懷疑不信,謹慎地檢驗新的思想,暗下決心盡量不讓別人擺布,默默地堅信那些教訓他們的117 人不久就會灰心喪氣互相爭吵。雙方麵麵相覷,各各懷著多種多樣的渴望——值得讚美的、現實主義的、自私的或邪惡的渴望。逐漸在混亂之中開始出現一種明顯的新的劃分,出現種種導致另一類衝突的內在因素,出現東西方之間的挑戰。


    第八章 難民問題


    在我們轉而考慮占領政策的各個方麵之前,最好先談一談盟國和德國人不得不對付的最大問題之一,即難民問題。這些不幸的人可以分為截然不同的五大類:


    (1 )在戰爭期間,許多城市居民奉政府之命或出於自願,疏散到德國和奧地利的農村地區。據說到戰爭結束時,其人數已達一千萬。有些人在轟炸一停止便又返回城市了,但有些房屋被毀者則仍留居農村。這些人並未增加德國的人口,卻增加了農村與未遭破壞地區的住房壓力。當然,有許多疏散者的老家已為占領區邊界所阻隔,由於明文禁止占領區之間的往來遷徙,他們隻好悄悄地往回搬。對這一類情況作了特殊的安排,1946年10月估計有五十五萬七千人從西方國家占領區遷至俄國占領區,有一百九十萬人從俄國占領區遷至西方國家占領區。


    (2 )在歐洲勝利日,德國有六百萬外籍工人,到7 月份西方國家占領區內外籍工人的數字已減至二百五十萬人。大部分收容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管轄的流亡難民營裏。他們主要是波蘭人、波羅的海國家人和俄國人,還有一柴南斯拉夫人。他們中有許多人害怕重回故土,擔心遣返後可能遭到不良待遇(由於這個原因,如果類似的問題在俄古區內發生,可能立即就被處理掉了)。10月份,英美當局開始遣返五十多萬波蘭人。對個別人並不強迫他們違願離開,但也不鼓勵他們留居。對其他國家的人也採取同樣措施,到12月1 日,隻剩下九十萬人,某中四十萬人在美占區。留下來的人大多數是在英占區,到1946年6 月還有三十五萬人。俄國人提出波羅118 的海國家人和烏克蘭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應予強製遣返,理由是他們都是蘇聯公民,但這一要求被拒絕了。其他非德國難民從更遠的東方源源不斷地大批湧入西德。直到1947年4 月,為了想堵住這股人流,才不許新來者前往集中點。這時西方國家占領區共有六十四萬九千名難民。後來採取官方的和不完全是官方的移民方法,逐步組織這批人遷居到英國、西歐、巴勒斯坦、南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但在本書所敘述的時朗內這項工作尚難收效。而且走的人總是年紀較輕,能力較強,身分較高,留下的則都是年老、多病、喪失能力和不守法紀的人。他們感到前途茫茫,不免幹出許多傷風敗俗的事情。他們的口糧定量比德國人的定量高,因此要額外進口供應品來養活這批多餘的人。由於反正有救濟當局來養活,他們根本就不打算工作。這些人是德國經濟上的一個負擔,而且不斷引起麻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