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阿拉伯民族主義,首先要從一個廣闊的基礎出發,這就是,凡是講 阿拉伯話的人,都是一個民族。這個運動,開始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運動,帶 頭人大半是敘利亞的知識分子,特別是信奉基督教的黎巴嫩人,他們先在貝 魯特美國大學受教育,隨後到埃及去工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運動初出現的時候,是恢復對於阿拉伯語古典文學和伊斯蘭教歷史研究的興趣。對於穆 斯林帝國過去的光榮和阿拉伯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的有所意識,這暗示著 一種未來的可能性。政治的覺醒,是隨智力的覺醒而到來的。政治上的消極 為政治上的積極所替代;幾百年以來,變更就成為這一次迫切的要求了。這 個運動到處煽動反抗西方帝國主義。
這個新生的泛阿拉伯運動,不久就碰到各式各樣的地方性問題了。在埃 及,主要的障礙是英國的占領。反對英國的統治,引起了埃及人的興趣,埃 及的民族主義,即時誕生,與阿拉伯民族主義分道揚鑣,並且發展了地方性 的特點。“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變成了這個新秩序的口號。隨著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阿拉伯東方的更加分裂,阿拉伯民族主義遭到了進一步的分裂。 敘利亞集中力量,反對法國託管者的徵稅。黎巴嫩,對法國託管者起初表示 友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變得同樣不滿了。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 對英國託管政府及其附屬物,即產生以色列的那種政治性的猶太復國主義, 於是產生了地方性的民族感情。甚至連小小的外約旦,也發展了它作為一個 國家的某些東西呢。它原來是英國人於 1921 年 2 月從南敘利亞分割出來,由 艾米爾阿卜杜拉統治的一個新國家。費薩勒在敘利亞的王位被取消,他的哥 哥阿卜杜拉表示憤慨,所以英國人才創立這個小國,一來是撫慰他,二來也 是把他當做緩衝器,用以對付貝杜因人。這位艾米爾於 1946 年變成外約旦國 王,1949 年變成哈希姆約旦王國(al-makah al-urduniyah al-hāshimi yah)的首腦。本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一種強烈的伊拉克民族主義,大體上是 反抗英帝國主義的產物。民族主義對外國帝國主義作鬥爭,民主主義則對本國封建主義作鬥爭。
自由在國外有敵人,在國內也有敵人。在整個阿拉伯東方,封建主義連同政 治上的混亂,向來是占優勢的社會特徵。封建製度的中心是族長,他們憑藉 繼承和地產的積累而掌握權力。被任命的封臣,比世襲的封臣還要多些,這 個特權階級,在敘利亞和黎巴嫩叫做大封建主,他們承包賦稅,甚至有執行 刑法的權力。這些封臣發財致富,他們的職位也變成了世襲的。由於這種背 景情況,要建立一種民主政府並使它起到作用,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 尋找一種新的政治結構的工作,仍未結束。無論從政治方麵,社會方麵或經 濟方麵來說,整個阿拉伯東方仍然處於過渡狀態之中。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把阿拉伯成分從奧斯曼帝國分割出來,使它們朝著完全國家或半國家的地位走去,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團結這些地 區是有貢獻的,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政治性的猶太復國主義是分不開的, 不論在那裏,阿拉伯人都把這種民族主義看成是一種入侵的運動。1945 年 3 月在開羅簽署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表達了共同的利害關係和高漲的休戚 相關的心情。公約表示,在各會員國之間,一定要促進教育、貿易、交通等 方麵的合作關係。公約規定,任何會員國遭受侵略時進行協商,並且禁止用 武力解決會員國之間的爭端。聯盟原來的會員國,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 嫩、伊拉克、外約旦(現在的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葉門,後來又加上新 獨立的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蘇丹、科威特和阿爾及利亞。1961 年,一 次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打斷了把敘利亞和埃及聯繫起來並組成阿拉伯聯合共 和國的那條薄弱的、歷時三年的鏈條。原來與聯盟保持著鬆散關係的葉門, 不久就跟人學樣,在 1962 年秋季搞了流行於近東的那些軍事政變中的另一次 政變,目的在於取消伊馬木王國,而代之以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共和國。這類軍事政變在敘利亞發生得最多,在截止至 1966 年 2 月的二十年間,共計就 有十三次,有幾次未獲成功。這一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當中,黎巴嫩要算是最 穩定的。
講阿拉伯話的各國人民,是第三種一神教的創造者,是另外兩種一神教 的受益者,是與西方分享希臘—羅馬文化傳統的人民,是在整個中紀世時期 高舉開明火炬的人物,是對歐洲文藝復興作出慷慨貢獻的人們,他們在現代 世界覺醒的、前進的各獨立民族中間已經有了自己的位置。他們有著豐富的 文化遺產,有著無比的石油資源,他們對於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進步,一定會 作出重大的貢獻。
(全文完)
這個新生的泛阿拉伯運動,不久就碰到各式各樣的地方性問題了。在埃 及,主要的障礙是英國的占領。反對英國的統治,引起了埃及人的興趣,埃 及的民族主義,即時誕生,與阿拉伯民族主義分道揚鑣,並且發展了地方性 的特點。“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變成了這個新秩序的口號。隨著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阿拉伯東方的更加分裂,阿拉伯民族主義遭到了進一步的分裂。 敘利亞集中力量,反對法國託管者的徵稅。黎巴嫩,對法國託管者起初表示 友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變得同樣不滿了。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 對英國託管政府及其附屬物,即產生以色列的那種政治性的猶太復國主義, 於是產生了地方性的民族感情。甚至連小小的外約旦,也發展了它作為一個 國家的某些東西呢。它原來是英國人於 1921 年 2 月從南敘利亞分割出來,由 艾米爾阿卜杜拉統治的一個新國家。費薩勒在敘利亞的王位被取消,他的哥 哥阿卜杜拉表示憤慨,所以英國人才創立這個小國,一來是撫慰他,二來也 是把他當做緩衝器,用以對付貝杜因人。這位艾米爾於 1946 年變成外約旦國 王,1949 年變成哈希姆約旦王國(al-makah al-urduniyah al-hāshimi yah)的首腦。本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一種強烈的伊拉克民族主義,大體上是 反抗英帝國主義的產物。民族主義對外國帝國主義作鬥爭,民主主義則對本國封建主義作鬥爭。
自由在國外有敵人,在國內也有敵人。在整個阿拉伯東方,封建主義連同政 治上的混亂,向來是占優勢的社會特徵。封建製度的中心是族長,他們憑藉 繼承和地產的積累而掌握權力。被任命的封臣,比世襲的封臣還要多些,這 個特權階級,在敘利亞和黎巴嫩叫做大封建主,他們承包賦稅,甚至有執行 刑法的權力。這些封臣發財致富,他們的職位也變成了世襲的。由於這種背 景情況,要建立一種民主政府並使它起到作用,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 尋找一種新的政治結構的工作,仍未結束。無論從政治方麵,社會方麵或經 濟方麵來說,整個阿拉伯東方仍然處於過渡狀態之中。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把阿拉伯成分從奧斯曼帝國分割出來,使它們朝著完全國家或半國家的地位走去,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團結這些地 區是有貢獻的,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政治性的猶太復國主義是分不開的, 不論在那裏,阿拉伯人都把這種民族主義看成是一種入侵的運動。1945 年 3 月在開羅簽署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表達了共同的利害關係和高漲的休戚 相關的心情。公約表示,在各會員國之間,一定要促進教育、貿易、交通等 方麵的合作關係。公約規定,任何會員國遭受侵略時進行協商,並且禁止用 武力解決會員國之間的爭端。聯盟原來的會員國,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 嫩、伊拉克、外約旦(現在的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葉門,後來又加上新 獨立的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蘇丹、科威特和阿爾及利亞。1961 年,一 次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打斷了把敘利亞和埃及聯繫起來並組成阿拉伯聯合共 和國的那條薄弱的、歷時三年的鏈條。原來與聯盟保持著鬆散關係的葉門, 不久就跟人學樣,在 1962 年秋季搞了流行於近東的那些軍事政變中的另一次 政變,目的在於取消伊馬木王國,而代之以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共和國。這類軍事政變在敘利亞發生得最多,在截止至 1966 年 2 月的二十年間,共計就 有十三次,有幾次未獲成功。這一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當中,黎巴嫩要算是最 穩定的。
講阿拉伯話的各國人民,是第三種一神教的創造者,是另外兩種一神教 的受益者,是與西方分享希臘—羅馬文化傳統的人民,是在整個中紀世時期 高舉開明火炬的人物,是對歐洲文藝復興作出慷慨貢獻的人們,他們在現代 世界覺醒的、前進的各獨立民族中間已經有了自己的位置。他們有著豐富的 文化遺產,有著無比的石油資源,他們對於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進步,一定會 作出重大的貢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