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調解的原則,對阿裏來說,在很多方麵都是一種災難性的錯誤:這件事情使得他的很多追隨者不再同情他了。這些哈列哲派(khārijites,退出同盟者)1是伊斯蘭教最早的教派,當日他們被人稱為哈列哲黨。他們成為他的死對頭。他們所採用的口號是lāhuk-maillāli-l-lāh(除真主的調解外,絕無調解)2,在阿卜杜拉·伊本·瓦海卜·拉西比的領導下,他們發展成為四千人的武裝力量3。在奈海賴旺運河岸上,阿裏進攻他們的營房(公元659年),而且幾乎殲滅了他們,但是他們又用各種名義重新武裝起來,他們成為哈裏發政府腰上的一根刺,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時候。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阿裏返回庫法清真寺的時候,中途被人用帶毒的軍刀刺殺了。行刺的人是哈列哲派的阿卜杜勒·賴哈曼·伊本·穆勒介木。他的一位女友的親屬在奈海賴旺被殺死,他替他們報仇,用毒刃砍傷了阿裏的腦部。相傳有三個同謀犯,曾在克而白天房旁邊盟誓,並且共訂暗殺的計劃,要在同一天替穆斯林公眾除掉三個搗亂分子:阿裏、穆阿威葉和阿
---------------
1mas‘udi,vol.iv,p.391。參閱本書第229頁,第187,188頁。
2參閱tabari,vol.i,pp.3340—3360;mas‘udi,vol.iv,pp.392—402;ya-‘qubi,vol.ii,pp.220—222;fakhri,pp.127—130。
3wellhausen,dasarabischereichundseinsturz(berlin,1902),ch.ii=thearabkingdomanditsfall,tr.margaretg.weir(calcutta,1927),ch.ii。
4pèrmmens,etudessurlerègneducalifeomaigademo‘(wiaier(beirut,1907),ch.vii。
1他們還有一個稱號是哈魯裏葉(haruriyah,由harurā’得名,yaqut裏的harawrā’,vol.ii,p.246)。
2fakhri,p.130。參閱《古蘭經》12∶67。
3一說是一萬二千人,見shahrastāni,p.86。
---------------
慕爾·伊本·阿綏4,伊本·穆勒介木就是那三個同謀犯之一。這種傳說顯然是無稽之談。埋葬阿裏的地方5,在庫法附近。那裏原來是荒無人煙的,後來,阿裏的陵墓發展成為伊斯蘭教十葉派的聖地之一,年年有人到那裏去朝拜,那個聖地就是現在伊拉克的納賈夫。在阿裏的十葉派的追隨者看來,第四位哈裏發很快就變成了這個教派傑出的聖徒,變成了真主的外理(wali,朋友和代理人),正如穆罕默德曾經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和真主的使者一樣。死了的阿裏證明比活著的阿裏更有力量。作為一個被公認是聖徒的殉道者,他立即恢復了生前的損失,而且還有所增加。領袖和政治家,必須具備機警、遠慮、果敢、韜略等特徵,阿裏雖然缺乏這些特徵,他仍然具有理想的阿拉比亞人所應有的性格。他在戰場上是勇敢的,在勸告時是聰明的,在講台上是雄辯的,對朋友是真誠的,對敵人是豁達大度的,他已成為穆斯林高貴和豪俠(futuwah)的典型人物,成為阿拉伯傳說裏的蘇萊曼(所羅門),有數不清的詩歌、格言、訓誨和軼事,環繞著他的大名而結實纍纍。他有黧黑的皮膚、大而黑的眼睛、光禿的頭、密而長的白鬍鬚、肥壯而中等的身材1。他的寶劍叫dhu-al-faqār(脊柱劍),是先知在值得記憶的伯德爾戰役中所使用的,這把寶劍因下麵的這句詩而永垂不朽sayfaillādhu-al-faqāriwafataillā‘ali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裏外無豪傑。
在中世紀時代,阿拉伯的寶劍上,有許多都刻著這句詩。後來的菲特彥青年運動曾訂出一些禮節和徽章,頗有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騎士製度和現代的童子軍運動的意味,這個青年運動就把阿裏當做他們的第一個青年(fatā)和他們的典範。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都認為阿裏是英明的,是英勇的,許多菲特彥的和托缽僧的兄弟會,都認為他是理想的人物,是典範的人物,他的一派認為他是無辜的,是不會犯錯誤的,他們中的極端派(ghulāh)甚至認為他是真主的化身,因此,阿裏的世俗的經歷,實際上是失敗的,但他死後,還繼續發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僅次於先知本人的影響。朝覲者的群眾,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納賈夫的阿裏陵墓,以及在附近卡爾巴拉的他兒子海珊——十葉派卓越的聖徒和殉道者——的墳墓,而且整個十葉派世界,每年都在回曆一月十日舉行一次苦難節表演。這兩件事都證明,對一個彌賽亞(messiah,救世主)來說,死亡可能比生存更有裨益。
公元632年由艾卜·伯克爾開始,到公元661年因阿裏去世而告終的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哈裏發帝國的共和時期。阿拉伯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四
---------------
4參閱dinawari,p.227;tabari,vol.i,pp.3456以下;h.zotenberg,chro-niquedetabari,vol.iii(paris,1871),pp.706以下。
5據十葉派的傳說,這個地方是依照阿裏的遺囑而選定的。據說阿裏曾囑咐部下,把他的遺體放在一隻駱駝的背上,然後讓那隻駱駝自由行進,駱駝在哪裏跪下,就把遺體葬在那裏。在伍麥葉王朝時代,和那個時代以後,這座墳墓一直在保密之中,直到阿拔斯王朝的哈倫·賴世德於公元791年偶然發現了它。關於這座墳墓的第一個詳細的敘述可參閱ibn-hawqal,al-masālikw-al-mamālik,ed.degoeje(leyden,1872),p.163。
1mas‘udi,tan逼h,p.297。
---------------
---------------
1mas‘udi,vol.iv,p.391。參閱本書第229頁,第187,188頁。
2參閱tabari,vol.i,pp.3340—3360;mas‘udi,vol.iv,pp.392—402;ya-‘qubi,vol.ii,pp.220—222;fakhri,pp.127—130。
3wellhausen,dasarabischereichundseinsturz(berlin,1902),ch.ii=thearabkingdomanditsfall,tr.margaretg.weir(calcutta,1927),ch.ii。
4pèrmmens,etudessurlerègneducalifeomaigademo‘(wiaier(beirut,1907),ch.vii。
1他們還有一個稱號是哈魯裏葉(haruriyah,由harurā’得名,yaqut裏的harawrā’,vol.ii,p.246)。
2fakhri,p.130。參閱《古蘭經》12∶67。
3一說是一萬二千人,見shahrastāni,p.86。
---------------
慕爾·伊本·阿綏4,伊本·穆勒介木就是那三個同謀犯之一。這種傳說顯然是無稽之談。埋葬阿裏的地方5,在庫法附近。那裏原來是荒無人煙的,後來,阿裏的陵墓發展成為伊斯蘭教十葉派的聖地之一,年年有人到那裏去朝拜,那個聖地就是現在伊拉克的納賈夫。在阿裏的十葉派的追隨者看來,第四位哈裏發很快就變成了這個教派傑出的聖徒,變成了真主的外理(wali,朋友和代理人),正如穆罕默德曾經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和真主的使者一樣。死了的阿裏證明比活著的阿裏更有力量。作為一個被公認是聖徒的殉道者,他立即恢復了生前的損失,而且還有所增加。領袖和政治家,必須具備機警、遠慮、果敢、韜略等特徵,阿裏雖然缺乏這些特徵,他仍然具有理想的阿拉比亞人所應有的性格。他在戰場上是勇敢的,在勸告時是聰明的,在講台上是雄辯的,對朋友是真誠的,對敵人是豁達大度的,他已成為穆斯林高貴和豪俠(futuwah)的典型人物,成為阿拉伯傳說裏的蘇萊曼(所羅門),有數不清的詩歌、格言、訓誨和軼事,環繞著他的大名而結實纍纍。他有黧黑的皮膚、大而黑的眼睛、光禿的頭、密而長的白鬍鬚、肥壯而中等的身材1。他的寶劍叫dhu-al-faqār(脊柱劍),是先知在值得記憶的伯德爾戰役中所使用的,這把寶劍因下麵的這句詩而永垂不朽sayfaillādhu-al-faqāriwafataillā‘ali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裏外無豪傑。
在中世紀時代,阿拉伯的寶劍上,有許多都刻著這句詩。後來的菲特彥青年運動曾訂出一些禮節和徽章,頗有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騎士製度和現代的童子軍運動的意味,這個青年運動就把阿裏當做他們的第一個青年(fatā)和他們的典範。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都認為阿裏是英明的,是英勇的,許多菲特彥的和托缽僧的兄弟會,都認為他是理想的人物,是典範的人物,他的一派認為他是無辜的,是不會犯錯誤的,他們中的極端派(ghulāh)甚至認為他是真主的化身,因此,阿裏的世俗的經歷,實際上是失敗的,但他死後,還繼續發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僅次於先知本人的影響。朝覲者的群眾,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納賈夫的阿裏陵墓,以及在附近卡爾巴拉的他兒子海珊——十葉派卓越的聖徒和殉道者——的墳墓,而且整個十葉派世界,每年都在回曆一月十日舉行一次苦難節表演。這兩件事都證明,對一個彌賽亞(messiah,救世主)來說,死亡可能比生存更有裨益。
公元632年由艾卜·伯克爾開始,到公元661年因阿裏去世而告終的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哈裏發帝國的共和時期。阿拉伯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的四
---------------
4參閱dinawari,p.227;tabari,vol.i,pp.3456以下;h.zotenberg,chro-niquedetabari,vol.iii(paris,1871),pp.706以下。
5據十葉派的傳說,這個地方是依照阿裏的遺囑而選定的。據說阿裏曾囑咐部下,把他的遺體放在一隻駱駝的背上,然後讓那隻駱駝自由行進,駱駝在哪裏跪下,就把遺體葬在那裏。在伍麥葉王朝時代,和那個時代以後,這座墳墓一直在保密之中,直到阿拔斯王朝的哈倫·賴世德於公元791年偶然發現了它。關於這座墳墓的第一個詳細的敘述可參閱ibn-hawqal,al-masālikw-al-mamālik,ed.degoeje(leyden,1872),p.163。
1mas‘udi,tan逼h,p.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