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公元620年時,有幾個葉斯裏卜人,主要是赫茲賴隻人,在烏卡茲集市上會見了穆罕默德,而且對於他所說的話開始發生興趣。兩年後,由七十五人組成的一個代表團邀請穆罕默德到葉斯裏卜(麥地那)去住家,希望他去調解奧斯和赫茲賴隻兩大支派間多年的爭端。麥地那的猶太教徒,曾期待著一個彌賽亞的1誕生,他們對於本地的拜物教徒接受穆罕默德的教義,顯然起了啟發作用。穆罕默德曾以傳道者的身分訪問塔伊夫,並沒有取得效果,這時候他已確信自己的傳道工作在家鄉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他準許自己的教徒兩百人,乘古萊氏人疏於防範的時機,暗暗地溜到他母親的故鄉麥地那去;不久,他自己也出走,而於622年9月24日到達麥地那。這就是著名的“希誌來”(hijrah),“希誌來”的意義不完全是“逃亡”,而是在兩年之中經過周密考慮的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行動。十七年之後,哈裏發歐麥爾才決定以希誌來發生的那一個太陰年為回曆紀元的正式起點(此年元旦為622年7月16日金曜)23。


    ---------------


    2尼加斯是阿比西尼亞國王的稱號,不是私人的名字。——譯者


    1ibn-hishām,pp.217—220;參閱ibn-sa‘d,vol.i,pt.1,pp.136—139。


    2《古蘭經》17∶1;bukhāri,vol.


    iv,pp.156,230;al-baghawi,masā逼hal-sunnah(cairo,1318),vol.ii,pp.169—172;al-khatib,mishkātal-masā逼h(st.petersburg,1898—1899),volii,pp.124—129。


    3migusin,imandthedivinedy.tr.h.sundend(london,1926)。


    1彌賽亞是希伯來人所期待的救世主,解放者。——譯者


    2tabari,vol.i,pp.1256,2480;mas‘udi,vol.ix,p.53。


    ---------------


    “希誌來”是麥加時期的終結,是麥地那時期的開始,事實證明,那是穆罕默德生活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他以一個被輕視的先知的身分,離開他誕生的地方,卻以一個受尊仰的領袖的身分,進入他寄居的城市。現在,先知的身分退到幕後去了,富有經驗的政治家的身分出場了。先知的身分逐漸被政治家的身分掩蔽了。


    從麥加遷移來的穆斯林被稱為遷士(muhājirun),麥地那的穆斯林被稱為輔士(ansār),輔士們為了維持遷士們的生活,曾利用休戰的時期,在新領袖的領導之下,出城去截奪一個從敘利亞返回麥加的夏季隊商,給那個商業的首都一個重大的打擊。隊商的頭目艾卜·素福彥聽到這個計劃的風聲,早已派人到麥加求援。公元624年賴麥丹月(9月),得到增援的隊商和麥地那人之間的戰役,發生在麥地那西南八十五英裏的伯德爾,由於先知天才的指揮,三百個穆斯林對一千以上的麥加人,結果獲得了全麵的勝利。伯德爾戰役本身雖然不能算做什麽重要的戰爭,但穆罕默德的政治勢力,從此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1。伊斯蘭教已初次獲得了決定性的軍事勝利。這一次的勝利,被解釋成真主對於這個新宗教的批準2。伊斯蘭教在初次武裝鬥爭中所表現的嚴守紀律、為道犧牲的精神,在後來的更大的戰役中證明是伊斯蘭教的特徵。誠然,在第二年(625年)中,麥加人在艾卜·素福彥的指揮之下,在伍侯德為此次失敗進行了報復,並且打傷了先知,但他們的勝利,並不是永恆的。伊斯蘭教恢復了元氣,而且逐漸地改守勢為攻勢,伊斯蘭教的傳播似乎永遠是有保證的。在這以前,伊斯蘭是一個國家裏的一種宗教;在麥地那,在伯德爾戰役後,伊斯蘭已提高了一步,不僅是一種國教——伊斯蘭教本身,已變成國家了。從此以後,伊斯蘭教已變成了一種能戰鬥的政體,這是全世界的人以前所不承認的。公元627年,同盟軍(al-ahzāh),包括麥加人、貝杜因人和阿比西尼亞的僱傭兵1,再次與麥地那人較量。這是邪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又一次大的鬥爭。相傳,穆罕默德採納了他的弟子波斯人賽勒曼2的建議,在麥地那城四周挖掘戰壕3。貝杜因人的烏合之眾看見這種新奇的戰術,覺得又驚訝,又煩惱,圍困了一個月,雙方損失二十多名戰士,他們終於撤退了4。同盟軍撤退之後,穆罕默德就去討伐麥地那郊區的猶太人,因為他們援助了同盟軍,幫助敵軍進攻麥地那,結果把他們的主要部族古賴宰族的壯丁六百名處死,把其餘的人驅逐出境。無主的棗椰園,由遷士去管理5。伊斯蘭教的敵人,必須放棄原


    ---------------


    3歐麥爾為了要使回曆元年的元旦與太陰年的元旦趨於一致,他把穆罕默德到達麥地那的日期提前了兩個月零幾天,所以回曆紀元從當年的元旦算起。——譯者


    1瓦基迪(al-wāqidi,回曆207年即公元822—823年卒)敘述伯德爾戰役及其英雄,十分詳盡,占他所著《戰史》(maghāzi)的三分之一以上(第11至75頁)。


    2《古蘭經》3∶123;8∶42,43。


    1麥加附近有一座山,叫做侯卜希(hubshi),古萊氏族中有些人曾指著這座山發誓,因此被叫做古萊氏的艾哈比史(ahā逼shquraysh)。參閱al-qāmus,開羅,1344年版第二冊,第267頁。著者說“阿比西尼亞僱傭兵”,這顯然是錯誤的。——譯者。


    2參閱josefhorovitzinderim,vol.xii(1922),pp.178—183。


    3阿拉伯語稱戰壕為khandaq,是波斯語kandan(挖掘)演變出來的,這個詞是由阿拉馬語輾轉傳入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拉伯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希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希提並收藏阿拉伯通史最新章節